張秀鳳
【摘要】本文認為電視的聲音信息存在一定的“簡化”“不宜聽”及“指代”現(xiàn)象,這導致了電視的雙符號傳播不能隨意剝離,否則其單一符號影響力會小于理論數(shù)值。這一現(xiàn)象是由電視功能中與生俱來的聲畫互補特性所決定的。這_結論從理論上否定了“聽電視”的可行性,也否定了電視節(jié)目能隨意用于廣播,對今后的廣播與電視業(yè)務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廣播電視聽覺有聲語言傳播符號系統(tǒng)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一、電視的雙符號傳播特性
眾所周知,廣播是聽覺媒體,只有聽覺符號(有聲語言)傳播系統(tǒng),這決定了廣播媒體只能聽而不能看。
而電視則是視、聽相結合的媒體,有視覺(影像語言)和聽覺(有聲語言)兩套符號系統(tǒng)。這決定了電視不僅可以聽到有聲語言,還可以看到屏幕上的文字、圖表和畫面(包括人形、表情、服飾,事發(fā)現(xiàn)場,物體的形狀、大小、高低、色彩等用語言無法表達的內(nèi)容)。這是電視媒體的特性,也是電視媒體的優(yōu)勢。
有專家指出,聽覺的影響力在生活中約占30%,而視覺的影響力最大,約占70%。①也有專家認為:“只有聲音的世界和只有圖像畫面的世界都是殘缺不全的?!雹谏鲜鰧<視龀鋈绱吮硎?,顯然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視與聽相結合的電視媒體,才是最完美的,因為它實現(xiàn)了信息的多角度傳播。 但是,電視傳播盡管有視與聽兩條途徑,有一個現(xiàn)象卻被許多理論工作者忽略了,即電視作為一種視聽相結合的媒體,視與聽均存在時,二者之間會產(chǎn)生一種互補性,這時,如果視覺信息能夠滿足傳播要求,聽覺就會有意識地被省略;而只有當視覺不能滿足需要時,聽覺才會充當主角。眾所周知,電視是以視覺為主的媒體,電視在傳播時往往會視覺優(yōu)先,因此聽覺常常處于輔助地位。在這種情況下,電視的聽覺要素往往是相對簡略的。假如抽掉電視中的視覺要素,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電視聽覺的影響力可能不到30%。 這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現(xiàn)象。因為,電視盡管傳播途徑豐富,但從理論上說,其有聲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只是視覺的一個附屬物,而視覺優(yōu)先的結果反而從相當程度上限制了有聲語言的信息量。 而對照起來,廣播的傳播途徑盡管單一,但這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極大地調(diào)動與發(fā)揮了有聲語言的傳播潛能,廣播的有聲符號在傳播時會盡可能做到信息的最大化。因此,廣播有聲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影響力大大超過30%。而實踐也充分證明,有聲語言完全能擔負起信息交流的重任。 二、廣播與電視聽覺符號的差異性比較 以往,電視人比較關注或糾結的是電視的內(nèi)部問題,究竟是先有“畫”還是先有“話”,而很少橫向研究電視的“話”與廣播的“話”究竟有何不同?筆者認為,電視與廣播的有聲語言符號系統(tǒng)存在以下差異。
1.電視傳達的聽覺語言符號信息要素是有缺失的
所謂信息要素,指的就是新聞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廣播只有聽覺符號系統(tǒng),它要求作者必須將所有的信息要素交代完整;而電視因為有視覺符號系統(tǒng)做依托,因此其有聲語言的要素交代就可以簡化,甚至省略。 例如:2014年6#12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中節(jié)選的一段內(nèi)容。
畫外音:3月29號晚,宜都市某燒烤店內(nèi),發(fā)生一起傷人事件,接到報警后,剛處置完一起搶奪案的胡欽春和同事朱太林迅速趕往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有3名嫌疑人。正在他們盤查的時候,其中一名男子,突然沖了出去。
(采訪畫面1)他說我去把他追來,你就招呼這兩個。
畫外音:馬路上的監(jiān)控錄像顯示,胡欽春追趕嫌疑人,拐進了一條小巷。大約兩分鐘后,胡欽春搖搖晃晃地從小巷出來,他的手里仍然緊緊地握著警棍。
(采訪畫面2)就聽到喊抓壞人,抓壞人!我出來以后就看到一灘血。
(采訪畫面3)他當時的傷勢已經(jīng)非常嚴重,走路都是歪歪扭扭的,(他很)堅強吧,就是用意志支撐他走回來。
畫外音:胡欽春準備返回尋找同事支援,最終因傷勢過重,不幸殉職。經(jīng)檢查,他身中7刀,頸部靜脈被割斷,肝臟被刺穿。犯罪嫌疑人鄢某第二天落網(wǎng)。
(時代先鋒:本臺記者王涵、倪晶依、魏軼,湖北臺、宜昌臺) 這條電視新聞,如果單從聽覺的角度來分析,會發(fā)現(xiàn)至少有三方面信息是聽不到的:一是欄目信息聽不到。通過字幕,觀眾獲悉該新聞是放在“時代先鋒”中播發(fā)的。二是消息來源聽不到,通過字幕,觀眾知道該消息是中央電視臺記者和湖北臺、宜昌臺記者聯(lián)合采制的。三是所有被采訪人身份信息只通過有聲語言無法了解。這是電視新聞與廣播新聞最大的不同,也是最重要的區(qū)別。
很顯然,電視新聞在使用有聲語言時有意將一部分信息傳播交給了視覺——不是有聲語言表達不清,而是有意識地“讓位”了。這從某種意義上造成了電視聲畫--傳播的“三七開”,甚至是“二八開”。當然,這無疑會使電視的聲音信息量打了折扣。
我們來看看廣播是如何報道這一新聞的:
女播:湖北省宜都市公安局民警胡欽春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與歹徒搏斗,不幸犧牲,引發(fā)數(shù)千市民自發(fā)悼念。請聽中央臺記者張晶、湖北之聲記者鄧斌、宜昌臺記者陳燦的報道:
記者:今年3月29號的晚上,湖北省宜都市陸城派出所值班民警胡欽春和另一名同事朱太林接到出警任務:陸城西正街一家診所的醫(yī)生被人用磚頭砸傷。在處置過程中,一名犯罪嫌疑人突然逃走,胡欽春緊追不舍。在小巷內(nèi),胡欽春和持刀的歹徒進行了搏斗。身中7刀的胡欽春傷勢過重,不幸殉職。胡欽春妻子:
【采訪音響】很多次我就在想,他在那一刻想到了我和孩子沒有。但是我想在那一刻他別無選擇,因為這是他的職責,他做的是他自己應該做的。我們雖然很傷心,但是我跟孩子也是這樣說的,我們會以他為驕傲。
記者:今年4月4號,數(shù)千宜都市民自發(fā)來到胡欽春的追悼會現(xiàn)場,為這位“英雄民警”送行。胡欽春1996年從警,2002年6月入黨,參與辦理了600余起治安案件、180余起刑事案件,是宜都市響當當?shù)摹笆哑瓢改苁帧薄T趹?zhàn)友眼中,胡欽春的一言一行,踐行的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根本宗旨。宜都市公安局陸城派出所所長黃志華:
【采訪音響】遇到有什么案件,重大的刑事案件,和我們的疑難的糾紛當中,他都主動請纓,要求他來處理這些事情,或主動外出追逃、辦案。
記者:宜都市委追授胡欽春“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宜昌市總工會授予胡欽春“五一勞動獎章”;5月27號,湖北省政府追認胡欽春為烈士。
上例廣播新聞中,若拋開記者的采訪角度,僅從有聲語言信息的傳播角度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廣播新聞中,聽眾雖看不到畫面,但消息來源、被采訪者身份等都是很清楚的。因此,從純聽覺角度衡量,廣播新聞中的聽覺信息是相對完整的。
可見,廣播與電視因媒體功能不同,導致了信息傳播理念及方法的不盡相同。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俯拾皆是。如2014年7#i24日,央視在《新聞聯(lián)播》中播出了“系列報道”《中國經(jīng)濟新亮點之一:國際機構紛紛調(diào)高中國經(jīng)濟增速預期》。其中,除了講話人的身份信息是無法從聽覺中知曉之外,6月份“制造業(yè)采購經(jīng)理人指數(shù)”的具體數(shù)據(jù)在聽覺信息中是缺失的,只是以圖表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廣播新聞由于沒有視覺做依托,因此,不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簡略現(xiàn)象。
必須指出的是,由于電視是視與聽相結合的媒體,其中的“視”與“聽”各司其職,相輔相成,這決定了電視中的聽覺符號沒必要重復視覺符號。因此,所謂電視聽覺信息“缺失”,恰恰是電視“視”與“聽”相結合后產(chǎn)生的最佳結果。而倘若硬將電視中的聽覺信息充實到廣播語音信息量的程度,會適得其反,其電視傳播效果會因信息量過剩而顯得贅余。因此,電視可聽,但不可能以聽為主,自然,“聽電視”也不可能成為電視傳播方式的首選,而只能成為看的補充。
2.廣播語言更注重宜聽性
電視中的聽覺語言,由于有字幕做幫助,因此,即使是不宜聽甚至是聽不懂的語言,也照樣可以使用,無需有所顧忌。
例如央視《國寶檔案》中播出的電視專題片《滿城漢墓》,其中在介紹一件出土文物時是這樣解說的:鎏銀騎獸人物博山爐,底盤內(nèi)有一騎獸勇士,勇士左手撐獸頸,右手托爐身,怪獸昂首,張口欲噬……從聲音符號角度說,倘若不看畫面(字幕),其中“鎏銀”“騎獸”“博山”“昂首”“欲噬”等詞匯實在是太生僻拗口、晦澀難懂了。另外,像“內(nèi)”“有一…‘撐獸頸”等單音詞或單音詞連用,也增加了有聲語言聽懂的難度。
在電視新聞片或專題片中,大量使用單音詞、書面語或直接播送古文等可以說比比皆是。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有視覺符號做依托的緣故。 而廣播新聞中,一個詞、一個句子都必須仔細斟酌,生怕會給聽眾的收聽造成麻煩。例如:在表現(xiàn)山東人民支援北京抗擊非典的廣播專題《北京,請下達命令》中有這樣一句解說:2月4號一大早,菏澤、棗莊的采血車全都開了出去…… 短短一句話,卻透露出廣播語言傳播方式的重要特征。例如:不說“日”,說“號”;不說“晨”,說“一大早”;不說“全部”,說“全都”(因為“全部”與“全不”諧音,其意思卻截然相反)。這些,都將廣播傳播注重宜聽的特性表現(xiàn)得漓淋盡致。
3.電視新聞要素常采用“指代性”的表達方式。與畫面聯(lián)系緊密 廣播新聞或廣播專題在表達上述新聞要素時,往往是直接介紹,如直接說某人或某地,而在電視新聞或電視專題中,為表現(xiàn)與畫面的貼合性,電視往往會采取一種“指示性”或“指代性”的語言方式,尤其是在介紹“何人…何地…‘何物”時。如:
“畫面上這個英俊的小伙子名叫……”;
“這條路名叫……”;
“這是一個師的簡單比較”。
央視專題片《尋找他鄉(xiāng)的故事:烏克蘭·絕望的死國》中有這樣一段聲音文字:“每一間丟空的房子都只有往日的影子和我們今天的足跡。這家人匆匆撤走之前,可能正在煮一頓豐盛的晚飯。這個鋼琴的主人會不會很后悔沒想盡一切辦法將這鋼琴帶走呢?”短短70多個字中,指示代詞“這”出現(xiàn)了三次,這種帶有指示性的表達方式,與廣播明顯不同。
更為典型的是央視《東方時空》1999年拍攝的專題片《大閱兵》。其中有這樣一段:
旁白:1999年10月1日,新中國最大的一次閱兵儀式將在這個廣場舉行。
字幕:北京沙河機場。
旁白:1999年3月,參加閱兵的官兵就來到了這里開始訓練。
字幕:張小丁26歲
旁白:26歲的張小丁一直認為:軍人在和平年代能夠走進這個行列就是榮譽。
字幕:張竭城83歲
旁白:他是小丁的爺爺,40年前他曾參加過新中國十周年的閱兵式,那個時候他還是一名將軍。
字幕:張翠英76歲
旁白:她是小丁的奶奶。
爺爺?shù)募彝タ梢哉f是個軍人大家庭……
在上述片段中,所有的地點、人物姓名、年齡均用字幕體現(xiàn),而有聲文字不是指示代詞“這個”“這里”,就是代詞“他”或“她”。
可見,由于有畫面做依托,電視有聲語言只需一個代詞就足夠,而無需再做具體描繪。這樣的表達方式,說明文字與畫面的聯(lián)系異常緊密。而由此產(chǎn)生的結果是,會對觀眾產(chǎn)生一種心理誘導,使聽者產(chǎn)生要看畫面的強烈心理沖動——而此時若強行抽掉畫面,讓觀眾只聽聲音,就不僅會使聽者感覺到信息的嚴重匱乏,甚至會從心理感受上加重信息的不完整程度。
三、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證明以下幾點:
第一,由于電視媒體是以畫面為主,聲音為輔,這決定了電視的有聲語言符號系統(tǒng)可以是簡化的、有缺失的,甚至是不完整的。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電視有聲信息傳播的這種簡化、缺失或不完整,并非缺點,而只能說是其特性使然。
第二,電視是看與聽相結合的媒體,因此只有在看與聽相結合的情況下,信息傳遞才最佳。如果硬要抽掉視覺內(nèi)容,將電視變成聽覺媒體,那么,聽者會對這種畫面依賴感嚴重的語言表達方式產(chǎn)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從而加重信息缺失程度。同時,從聽覺的伴隨性來說,電視也并非最佳。
第三,廣播自有它不可取代的特點,因此廣播不必擔心電視會搶奪其聽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