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佳瑋 劉海霞 王藝臻
摘 要:土地流轉是落實“三農”政策、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yè)現代化的基礎,也是社會主義大背景下進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前提。文章調查采用問卷、訪談等方法,對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qū)進行了實地調查。在研究農戶的流轉意愿、流轉的相應法律環(huán)境和影響農村土地流轉因素的基礎之上,分析了土地流轉不規(guī)范、流轉期限短期化、政府干預力度大等在流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增強農戶的主人翁意識、完善相應的土地流轉制度、引導農村土地流轉行為長期化和規(guī)范化等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土地流轉 流轉意愿 政府職能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5-073-03
在“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背景下,農業(yè)的產業(yè)結構升級和城市化、工業(yè)化的增速加快了我國農村的土地流轉進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chuàng)新力度加快農業(yè)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關于堅持農戶的主體地位,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規(guī)范有序流轉的相關規(guī)定,也為農村的土地流轉提供了制度保障。研究我國農村的土地流轉問題,有利于保障農戶的合法權益,優(yōu)化土地資源配置,進一步提高農村的規(guī)模化、集約化經營程度。為此,以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qū)農戶為調查對象,開展了主題為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問卷調查。通過分析農戶對土地流轉的認知、實際需求以及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等問題,針對農村土地流轉現狀提出可行性建議,以期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調查方法
通過對鄂州市華容區(qū)的調查,了解湖北省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及其相關的影響因素,達到分析湖北省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的目的。調查內容包括家庭人口情況、家庭經濟狀況和承包地的流轉狀況等,重點調查承包地的流轉狀況,包括是否流轉、流轉的原因和產生的結果,農戶對土地流轉的認知以及流轉的意愿等。
本次問卷發(fā)放采用分階段隨機抽樣的方法,累計發(fā)放問卷共300份,實際回收253份,有效率為84.33%?;厥蘸笫褂肧PSS 19.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最終形成分析圖表和報告。
二、調查結果
1.被訪農戶情況。由被訪農戶受教育程度(表1)可知,約有27.7%的農戶學歷為小學或小學以下,大部分被訪農戶學歷為初中,占總體的47.8%,這說明被調查農戶的受教育程度較高,同時也為本次土地流轉調查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一定的保證。
農戶關注土地流轉信息的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大部分農戶對當地的土地流轉信息關注度一般,約占總體的50%,17.33%的人從未留意過該項政策,非常關注流轉政策的人僅為5.33%。由此可見,被調查者信息來源較為閉塞,并未過多關注該項政策,且對當地的土地流轉政策缺乏一定的敏感度。
2.土地流轉的現狀。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圖1),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占總體的56%,而44%的農戶并未參與到土地流轉過程中,說明農戶參與度不高,“土地流轉”的群眾覆蓋率也有待進一步擴大。同時,被調查者所在家庭中,常年在家務農的人約占22.28%,大部分為常年外出務工人員,占總體的32.31%,除此之外,也存在一部分人正在上學或者半打工半務農,其比例分別為25.53%和14.82%。大部分農戶常年外出務工而無暇耕種土地,勞動力資源出現緊缺,土地荒廢的情況日漸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戶參與度不高的現狀,也阻礙了土地流轉的進程和中國特色農業(yè)現代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關于農戶土地流轉期限的調查中,絕大多數被調查者都沒有約定期限,約定期限的僅有8.76%。在約定流轉期限的農戶中,大部分約定的土地流轉期限在2年以下,占該部分農戶的48.37%。由此可見,我國的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不規(guī)范,大部分農戶沒有約好租期,即使講好租期,流轉期限也較為短期化。
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土地流轉的主要方式為委托代耕和土地互換,分別占總體比例的15%和15.7%,除此之外,也有少部分的租賃和轉讓,沒有發(fā)現如土地入股和招標拍賣等較為復雜的土地流轉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湖北省“土地流轉”政策還處于實施的初級階段,流轉方式較為單一。
3.土地流轉的原因。調查結果顯示(圖2),轉出土地多是因為到期無力償還他人欠款,轉而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或者是流轉后收益較自己耕種的高,也有超過16%的農戶出讓土地的原因是有關部門強制流轉。由此看來,在“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政府的強制執(zhí)行雖帶動了流轉進程,但農戶自身的流轉意愿被忽視,農戶家庭主體的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
農戶流入土地,其主要原因是在減免農業(yè)稅之后,耕種土地的收益有了較大的提高,通過流轉進行大規(guī)模的集約型經營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也有一部分農戶是受暫時外出親友的委托,代為耕種或者是因為自家分到的地少,又沒有條件外出打工,為了生活只能多種地。
三、流轉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土地流轉不規(guī)范。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便是土地流轉不規(guī)范。由于大部分農戶在進行土地流轉時不簽屬合同(表3),而僅僅使用口頭協(xié)議的方式,常常發(fā)生因農產品價格上漲或其他偶然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單方面毀約現象,這也使得流轉過程中發(fā)生糾紛時處理難度加大。土地流轉的方式單一,以委托代耕和土地互換為主,缺乏靈活的流轉機制。農戶信息來源也較為閉塞,對當地的流轉政策缺乏一定的敏感度。同時由于大多數農戶不了解當地是否存在農村土地流轉的信息平臺、不關注土地流轉政策等原因,導致有關土地供求信息的傳播渠道不暢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村土地流轉進程的緩慢,制約了流轉范圍和流轉數量的擴大。
2.流轉過程中政府干涉力度大。隨著我國城市化與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工業(yè)用地出現不足。在又好又快發(fā)展的經濟壓力下,政府加大了對土地流轉的干涉力度,開始以土地擁有者的身份介入流轉過程,這便出現了強制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的現象。因而,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保護其應得的利益,鼓勵農戶自愿進行土地流轉,便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農戶的合法權益保障不到位,便會抑制土地流轉的進程。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基層政府單位不能為了片面追求規(guī)模經營,利用行政干涉的手段強制農戶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而忽視對農戶的合法權益的保護。相反,政府應該在現有的法律制度或者規(guī)則協(xié)議內進行農村土地流轉的制度改革,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規(guī)模經營,激勵農戶在利益驅動下進行土地流轉。
3.土地流轉期限短期化。如圖3所示,土地流轉期限以短期為主。接近一半的農戶流轉期限在2年以下,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的僅占21%。土地流轉期限短期化,究其原因,受技術、資金等因素的限制,產生了現代化生產經營技術掌握不全面、因資金不足等原因難以購買新興生產設備和廠房等顯著問題,無法獲得穩(wěn)定的生產周期來進行長期化生產經營,因此很多龍頭企業(yè)難以發(fā)揮其強有力的帶頭作用,只能進行短期承包,這也就限制了規(guī)模經營的進一步發(fā)展。由于承包期限較短,土地接收者等生產經營主體對完善農田基礎設施等有關長期發(fā)展的項目不愿多加投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當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惡化的速度。
四、土地流轉問題的相應對策
1.以民為本,增強農戶的主人翁意識。我國的土地流轉只是土地的使用權、經營權的流轉,而不涉及有關所有權的流轉問題。土地流轉是關系到農戶自身的合法權益、農村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的一件大事,因此,基層政府應當加大對法律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戶的土地流轉意識,在相互協(xié)商、依法、農戶自愿流轉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土地流轉,以保證土地流轉能夠健康有序地進行。應當提到的是,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政府應明確農戶的主體地位,增強農戶的主人翁意識,尊重農戶的實際土地流轉意愿。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加強對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在保證農戶利益不受損的情況下,進行土地流轉時要充分尊重農戶意愿,不得強制執(zhí)行。也就是說,農戶是“土地流轉”政策實施的對象和主體,流轉過程中不得損害農戶合法的土地承包權益。因此,加強農戶的利益表達能力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就顯得十分重要。國家應建立農戶能夠暢通表達利益訴求的制度和有關渠道,為農戶提供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管理農村公共事務的平臺,以提高其管理意識和維權意識,降低流轉過程中農戶群眾的利益受損程度。
合理有效地解決流轉過程中的有關問題,不但可以促進農村的產業(yè)結構升級,緩解城市工業(yè)用地緊缺的壓力,而且可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我國的“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
2.完善相應的土地流轉制度。土地流轉制度的實施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同樣地,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也為農村土地的規(guī)模化和集約化經營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所以完善我國相應的土地流轉制度,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管理機制,就顯得尤為關鍵。
國家可頒布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條例,鼓勵農戶在承包期內將土地以租賃、入股、招標拍賣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同時也可以鼓勵承包者在流轉的土地上進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田結構,提升土地的生產要素性質,提高我國農村土地的產出率。
另外,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擴大社保的覆蓋面在完善相應地土地流轉制度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農戶來說,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土地的生產功能雖然已經弱化,但由于農村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險、農民工失業(yè)等事關農戶福利和生活保障的體系還不夠健全和完善,農戶對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還有所顧忌,怕流轉土地之后生活會沒有著落,因此對農戶而言土地的福利和生活保障功能依然很重要。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能夠解決流轉的后顧之憂,提高農戶長期流轉土地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快農村的土地流轉進程。
3.引導農村土地流轉行為長期化和規(guī)范化。土地流轉是一項系統(tǒng)性、發(fā)展性的民生工程,它需要在政府相關政策的引領下不斷地加以完善。引導農村土地流轉行為長期化和規(guī)范化,有利于發(fā)展現代農業(yè),進一步加強土地流轉的服務和管理機制。
國家應該鼓勵農戶與轉包者簽訂長期的流轉合同,制定如對長期連片承包的經營企業(yè)減免相應稅收,加大政府的資金、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投資,實施銀行信貸保護機制等政策,為經營者進行長期投入、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國家應頒布相關的方針政策要求流轉雙方以實物或者穩(wěn)定不變的租金價格作為流轉費用,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單方毀約和流轉糾紛的發(fā)生。嚴格規(guī)范土地流轉行為,引導農戶在相互協(xié)商、依法、農戶自愿流轉的基礎上,簽訂具有統(tǒng)一規(guī)范格式的合同來加強土地流轉的合法約束效力,提高土地流轉行為的規(guī)范化水平。
我國農村的土地流轉可以優(yōu)化土地資源配置,實現農村的規(guī)?;⒓s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但由于土地流轉過程中服務不到位,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原因,現如今仍然存在土地流轉不規(guī)范、流轉期限短期化、政府干預力度大等主要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土地流轉的發(fā)展進程。
以民為本,增強農戶的主人翁意識,完善相應的土地流轉制度,引導農村土地流轉行為長期化和規(guī)范化,事關長期土地承包關系的穩(wěn)定,事關農戶自己的切身利益,事關未來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大局。因此,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規(guī)范有序流轉,是事關今后農村長期發(fā)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李勇,楊衛(wèi)忠.農戶農地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意愿研究——以嘉興市“兩分兩換”為例.農業(yè)技術經濟,2013(5)
[2] 韓星煥,田露.農戶土地流轉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以吉林省為例.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2)
[3] 吳晨.廣東農地流轉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基于2007年廣東10市654戶農戶的調查.南方農村,2008(6)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