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友蘭
【摘要】目的:分析中醫(yī)護理干預對心力衰竭患者療效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2013年5月~2014年11月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n=30)給予常規(guī)臨床護理,觀察組(n=30)在此基礎上開展中醫(yī)護理干預,觀察對比兩組臨床護理效果及生活質量。結果:護理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P<0.05。隨訪6個月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為(83.1±6.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3±5.4)分,P<0.05。結論: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運用中醫(yī)護理干預,有助于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一定程度提高療效,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中醫(yī)護理;心力衰竭;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5-0126-01
心力衰竭是心臟的結構或功能衰退損傷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1],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心力衰竭發(fā)病人數(shù)正逐漸上升。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盡管現(xiàn)代西醫(yī)對心衰治療及護理已相對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為進一步改善患者心衰癥狀,阻滯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文將對近年我院收治的30例輕中度心力衰竭患者開展中醫(yī)護理干預,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5月~2014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輕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51~80歲,平均(67.1±6.1)歲;病程3~11年,平均(7.1±1.7)年; NYHA分級Ⅱ~Ⅲ級。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心臟病學的診斷標準,且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的診斷標準,且經超聲心動圖檢查確診,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50%。排除肝腎嚴重功能障礙者及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律失常、梗阻性心肌病等。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臨床護理,包括監(jiān)護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督促患者正確用藥,根據(jù)患者心衰病情指導行為活動,并指導患者保持日常飲食營養(yǎng)平衡,同時,加強病房巡視,及早發(fā)現(xiàn)心衰先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中醫(yī)護理干預,具體操作如下:
1.2.1情志護理
心主血脈,心藏神,若情志不暢常易加重心衰病情。為此,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給予必要的情志疏導,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患者認識到情志不暢與心衰之間的關系,并指導患者注意調節(jié)情志,宜平淡靜志,避免七情過激和外界不良刺激,鼓勵患者多參加文體娛樂活動,以轉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情緒穩(wěn)定。
1.2.2穴位按摩護理
護理人員以中醫(yī)基礎為指導,在臨床醫(yī)生的指導下,對患者予以辯證穴位按摩,對氣血不足者,取穴神門、內關、足三里;心陽虛衰者,取穴關元、命門、大赫穴;心脈瘀阻者,取穴通里、血海穴、膈俞;陽虛水泛者,取穴水分、三焦俞、腎俞、心俞穴。對上述穴位每天按摩30~45min,3次/d,按摩力度以患者耐受為佳。
1.2.3中醫(yī)辯證飲食調護
過食肥甘厚膩,常會增加心血管負擔,為此對心力衰竭患者應指導以低鈉鹽、清淡易消化的飲食,每次進食不宜過多,并根據(jù)患者中醫(yī)證型,予以辯證飲食調護,對氣血不足者,并予以益氣扶脾之品,忌辛辣厚味;對心陽虛衰者,宜益氣溫陽飲食,忌食生冷之品;對寒凝心脈者,宜予以易消化、化瘀利水之品;對氣陰兩虛者,應予以養(yǎng)陰食品,忌食生冷、油膩。
1.3觀察指標
護理干預1個月后,觀察對比兩組臨床護理效果,隨訪6個月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
1.4效果評定[2]
(1)根據(jù)臨床癥狀、LVEF、心功能改善情況評定護理效果,其中顯效:臨床癥狀均消失,心功能改善≥Ⅰ級,LVEF≥20%;有效:臨床癥狀得以明顯改善,心功能改善<Ⅰ級,LVEF≥10%;無效:未達到上述指標。(護理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評定生活質量,內含六個維度(100道題),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獨立性、社會關系、環(huán)境感知、精神狀況,每道題1~5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5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護理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26例、12例、2例,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1例、19例、10例,總有效率為75.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2.316,P=0.0023)。
2.2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隨訪6個月后,觀察組的WHOQOL-100生活質量評分為(83.1±6.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3±5.4)分,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心力衰竭屬中醫(yī)心悸、胸痹范疇,其致病機理為:心氣不足無以推動血行,致使血性不暢、脈道失盈、氣虛累及心陽和心陰,隨病情進展可發(fā)展為氣虛血瘀證[2]。本文研究中,對輕中度心力衰竭患者開展中醫(yī)特色護理,通過情志護理,避免七情過激和外界不良刺激,使患者情緒穩(wěn)定,以護心神;通過穴位按摩護理,以調節(jié)人體陰陽平衡,疏通經絡氣血;同時,根據(jù)患者中醫(yī)辯證采用針對性飲食指導,以利于改善體質和病情。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
對輕中度心力衰竭患者開展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有助于緩解臨床癥狀,改善患者心功能,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慧芬, 樊志明. 真武湯合五苓散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 60 例[J]. 浙江中醫(yī)雜志, 2013,48 (3): 171.
[2]龔禮敏.陽虛水泛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醫(yī)護理體會120例[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07(0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