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蓉
教學有效性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永恒的追求。怎樣才能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佳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有效性教學要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性”
1、情境創(chuàng)設應目的明確
每一節(jié)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又要充分發(fā)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fā)性,不能籠統(tǒng)地提出諸如“你發(fā)現了什么”等問題。
2、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
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fā)展。
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
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有效性教學要注重“課堂問題的有效性”
1、課堂問題應引起注意,激發(fā)興趣
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回答,不僅是個認知過程,也是一種交流。良好的課堂提問必然滲透了情感成份。對于學生正確的思路給予肯定,對疏漏之處進行點撥,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言行感染學生,融洽師生感情,助于學生熱愛本學科,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課堂問題應誘導學生展開定向思維,有助于突破重點、難點
有效的課堂教學最忌諱沒有目標,良好的課堂提問則可以強調重點,化解難點,促使學生的思維按“啟動──定向──活躍──收攏”的方式進行,對學生思維活動的發(fā)展具有導向作用,使學習目標明確,提高學習的效率,從而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3、課堂問題應獲取反饋信息,發(fā)現疏漏及時彌補
教師講授新課之后,用提問的方式來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發(fā)現問題,進行彌補,這是課堂教學反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4、課堂問題應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無疑是加速學生思維活動的良好的催化劑,讓學生在師生問答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重點,找準自我發(fā)問的角度,學會自我解答,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主動境界。
三、有效性教學要注重“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fā)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學習過程是否有效,則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
1、激發(fā)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庇绕涫堑湍昙墐和?,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為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對學習材料感興趣。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fā)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應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主動性,在重視讓學生學會學習、發(fā)展學生學習能力的今天,我們也應重視并充分發(fā)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我們要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及時加以點撥指導。
3、創(chuàng)造空間,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總是開展“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疊一疊”……對于一個問題愛多問幾個“誰還有不同意見或想法?”“誰還能補充?”“再仔細想想還可以怎樣做?”等等,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
四、有效性教學要注重“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1、高度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具有其激發(fā)學習自主學習、體驗、發(fā)現等優(yōu)點,廣大教師已接受并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度”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課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在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有的說桌子有四本數學書那么長,有的說大約有6枝鉛筆那么長,此時學生的思緒紛繁復雜,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么測量后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后,意識到操作時要統(tǒng)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學習內容是否適合于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2、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們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一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積極參與,學會思考。
3、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tǒng)一規(guī)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guī)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guī)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