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立
摘 ?要:本文簡要論述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嘗試,旨在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的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實現(xiàn)教育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言下之義,就是要告訴我們,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只靠課內(nèi)這三四百篇、三四十萬字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要重視課外閱讀,并為學生在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閱讀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由課內(nèi)向課外過渡,把課內(nèi)外閱讀有意識、有系統(tǒng)地結(jié)合起來。
一、得“法”于課內(nèi),運用于課外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重視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重視語文綜合能力的鍛煉,強調(diào)拓展語文教學的外延,重視學生知識面的拓展,重視課外閱讀。語文課堂教學不應僅滿足于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有所“得”。葉圣陶先生說過:“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梢姡訌娬n內(nèi)閱讀方法的指導,應用于課外閱讀,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于提高學生課外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在課堂學習中加強和滲透閱讀方法的指導,首先,注重朗讀與默讀相結(jié)合,從四年級開始,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默讀能力和習慣,課堂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進行朗讀和默讀,讓學生用默讀來提高閱讀速度,用朗讀來體驗情感。第二,注重精讀與略讀相結(jié)合,在學生具備一定默讀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快速瀏覽,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內(nèi)容梗概,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細細品讀:對文中的人物感興趣就著重品讀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以及所處環(huán)境和細節(jié)描寫;對事情感興趣就弄清事情經(jīng)過,弄清高潮情節(jié),分析環(huán)境場所,分析相關人物;對文中的景物感興趣,就抓住景物特點的細膩描寫,身臨其境體會意境,體驗語言的豐富妙用,從而品味積累吸收。第三,閱讀與思考相結(jié)合,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只能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們主張閱讀要邊讀邊想,帶著問題去閱讀。比如教學《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時,就先讓學生看題質(zhì)疑,從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樣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閱讀大地的?”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去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第四,閱讀與想象相結(jié)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展開想象的雙翼,一定會給文本帶來更多獨具特色的個性化解讀。
讀物眾多,方法各異,以上所提僅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些許感悟,更多的閱讀方法還有待大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不斷形成。只要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和滲透,讓學生一課能得一“法”,再把這些閱讀方法運用于課外獨立閱讀上,相信有“法”可依,他們定能“讀得更快,讀得更多,讀得更深,讀得更透。”
二、立足于課內(nèi),輻射于課外
牛頓、愛迪生等偉大科學家的成長經(jīng)歷告訴我們,一個人一生所學的知識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學校課內(nèi)習得,而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課外學到的。因此,新課程改革后的閱讀教學更加注重了課內(nèi)學習內(nèi)容的拓展與延伸,老師們要樹立“大語文”觀,突破僵化的思維模式,突破課堂的禁錮,突破課本的約束,強化課內(nèi)外聯(lián)系,引導學生挖掘開辟閱讀內(nèi)容,豐富閱讀信息,把學生的閱讀從課內(nèi)輻射到課外。
1.課前鋪墊式閱讀。在學習新課之前,布置學生閱讀與課文的作者、背景、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資料,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時,課前布置查找普羅米修斯的相關資料,有的從網(wǎng)上查到了普羅米修斯的英雄事跡,有的從書上了解到與普羅米修斯有關的神話傳說,交流時,還有學生提出他找到了與課文內(nèi)容不同的多個傳說版本。雖然學生查找到的資料內(nèi)容豐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現(xiàn)爭鳴,但無一例外,他們都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加深了對普羅米修斯這位英勇頑強、無私奉獻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課中推薦式閱讀。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恰到好處地穿插閱讀一個或多個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文本,再以點帶面,推薦閱讀,既激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又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如教學冰心的《憶讀書》一文時,引導學生感悟“讀好書”的好處時,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好書,教師順勢而導:《三國演義》讓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聽極了”,還“含淚上床”,“哭了一場”;《水滸傳》讓作者“大加欣賞”,“氣憤填胸”;《紅樓夢》讓作者“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你看過這幾部作品嗎?你是否與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緊接著教師隨手拿出事先準備的《水滸傳》,選擇“虎松打虎”片斷,聲情并茂地讀起來,高潮處卻戛然而止,幽默地說:“欲知下文,請自己看書!”下課后老師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幾部名著放在圖書角讓同學們借閱,老師欣喜地發(fā)現(xiàn),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3.課后延伸式閱讀。下課鈴聲的響起,決不意味著學生閱讀的結(jié)束,在很多時候,恰恰是新一輪閱讀的開始。延伸就是以課文為基點,向更深更遠更廣的閱讀空間擴展。
三、展示于課內(nèi),激趣于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兒童主動積極閱讀的基礎。兩千年前的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樂之者。”興趣作為一種至關重要的“潤滑劑”,它能推動學生從課外有益讀物中去探求知識和獲得能力。不管是何種課外閱讀方式,關鍵在于課堂上必須要給學生提供舞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激發(fā)他們課外繼續(xù)閱讀的興趣而樂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展示閱讀成果可以是帶著一本好書,大方地向同學們推薦;可以是師生就一部或一系列作品交流最感興趣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節(jié);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讀一段最喜歡的閱讀摘抄;可以是把讀后的真情實感寫成讀后感;可以是為閱讀的文本配上美麗的圖畫;可以是把自己的閱讀成果用PowerPoint制成電子簡報……閱讀成果的展示既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也燃起了更多同學主動課外閱讀的激情,而且展示的形式越是豐富多彩,就越能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學生有了課外閱讀興趣,自然就如花香引來了蜜蜂一樣,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從中獲得信息,得到閱讀滿足,產(chǎn)生愉悅的情感體驗。得到的知識和愉快的體驗又會增加閱讀的興趣。
綜上所述,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如果僅局限在課堂上的語文學習是狹隘的、封閉的。有人曾把拘泥于課堂教學的做法比喻成“課內(nèi)的芝麻弄成西瓜,課外的西瓜一個沒抓”。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之間是相互補充的,教師應該著眼于“課內(nèi)”,放眼于“課外”,引領學生低頭撿“芝麻”的同時,去發(fā)現(xiàn)“芝麻”旁邊的“瓜藤”,好順藤摸瓜,抓起那更吸引人的“大西瓜”,拓寬語文學習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