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媛媛
文物庫房保管工作的對象是文物,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將文物保管好,以便更好的教育人們,尤其是針對新一代青少年的教育,可見文物保管工作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文物是歷史社會發(fā)展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產(chǎn)物,更是濃縮集結(jié)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智慧,同時也反應了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進程,它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以及其藝術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可見館藏文物是博物館的靈魂所在。博物館為我國文物的科研、宣教及收藏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因此,新時期博物館的發(fā)展進步關乎歷史文物的前程命運,關乎我國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更是關乎人類智慧結(jié)晶的存亡。所以做好新時期博物館文物庫房保管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博物館的工作重點是保護和管理文物,其次是陳列和研究,加之,文物很長時間是在庫房渡過的,因此,不能片面的強調(diào)陳列室的管理而忽視了庫房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文物庫房保管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文物庫房保管工作的措施。
一、文物庫房保管工作的重要性
對庫藏文物的保管,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多年來,曾多次頒布有關庫藏文物保管的法規(guī),這些法規(guī)涉及保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博物館和文物部門保管庫藏文物和標本必須遵守的原則。
庫藏文物的保管工作絕不僅是保證文物標本的安全和提借方便等。文物從出土之時起,就面臨人為的和自然的兩種損害。確保文物安全,做到不被盜、不丟失、不遭受水、火的破壞和不發(fā)生移動中摔傷、摔碎的損壞,只是避免了文物標本入庫后的人為損害,然而,文物的自然損壞,如銅器的有害銹、墓葬壁畫的褪色剝落、鐵器的銹蝕酥化、紡織品的脆化、彩繪陶器色彩圖案剝落、木器變形、錯位和開裂等,在文物入庫后仍在繼續(xù),要想延長文物標本的壽命,把自然損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就必須加強庫藏文物標本的保護,特別是運用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進行科學保護。
二、提高文物庫房保管工作的措施
(一)做好庫房的建設
目前,大家深深感到足夠的庫房和保存設施的至關重要。各個館都絞盡腦汁盡可能地在館內(nèi)外尋找可利用的地帶建造功能齊全的現(xiàn)代化庫房。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地下文物庫房;北京自然博物館引進外資籌建的文物標本庫房,等等,都是博物館為改善庫房條件所做出的積極努力。
在文物庫房建設上,筆者始終主張庫房應建在館內(nèi),向館外拓張的做法實不可取,即便現(xiàn)有文物庫房不足,要在它處增建,也應在其周圍找地方。對于新館庫房來說,有三點應值得注意。(1)要充分考慮今后藏品的極限(最高額),存放文物的庫房應力求大一些,留下收藏的儲備余地。(2)安全設備和保管設施要配套和堅固,以杜絕日后任意地改造,破壞原來的整體格局。比如:消防器材的安置和通道、門窗的防盜報警性能、光控監(jiān)視儀、庫內(nèi)溫度測試儀、特殊柜架的制作,等等。(3)文物庫房力爭與陳列室的鄰近。最好設置幾條線路通達展廳(電梯)。之所以強調(diào)文物庫房如此地接近展室,主要出于文物使用的便利和安全運輸這一因素彼此之間的距離越近越有利于文物的安全,越有助于陳列展覽的提取,布展工作的進行。以往一些建造較早的博物館,紀念館對此顯然注意不夠,致使文物在搬運過程中造成人為的損壞(斷、裂、丟失)。大家應引以為誡。
(二)提高庫房管理工作者的素質(zhì)
庫管工作者必須具備以下素質(zhì):(1)嚴格遵守文物庫房基本管理制度,對館藏的各個時期各個類型文物,具備最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建立健全館藏文物基本檔案及文物數(shù)據(jù)庫檔案。(2)能熟悉庫藏文物特別是上級文物的基本數(shù)據(jù)、基本特征和具體存放位置,上級部門檢查時能準確及時提取各類上等級文物。(3)具備對文物進行拓片和文物修復的基本能力。(4)建立各類圖書借閱登記簿,做好每年度各類文件的登記收集和管理,及時完成每年度文件檔案的裝訂歸檔入柜工作。(5)除完成本崗位工作職責外,須完成辦公室安排的臨時性工作和其它工作。每個職工將視其工作態(tài)度及平時所安排工作的完成情況,通過平時周報和月報計入年終績效考核。
(三)做好藏品的排列工作,方便查檢
查檢方便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便于檢查藏品的安全,二是便于藏品的提取、使用。從博物館藏品的場地來看,主要是庫房和陳列室。在庫房中的藏品關鍵是“排架”,使藏品都能既合理又整齊地存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也就是對藏品的“定位”。一般的館在“排架”的順序上是采用流水號,為了考慮到藏品的安全,可以把小件放在上面,大件放在下面。如果條件好的話,可單設大件室,以便單擺獨放,至于藏品之間的距離,要松緊適宜,以免取用時相互碰撞,造成損失。
藏品在庫房“排架”定位之后,要把它所在的庫別、柜架層的編號用筆標在總賬和卡片上,只有標記了準確存放位置才能便于查檢、提取,外用退還時才能準確歸放原位置。此外,保管員為了掌握庫房全面情況,還可繪制庫房內(nèi)部柜架平、立面圖,并注明每層柜架存放藏品的編號,這樣保管人員不進庫就可以對庫內(nèi)藏品的位置了如指掌,同時也能盡快地掌握藏品存放位的置情況。這也是藏品保管員必須具備業(yè)務條件之一,熟悉館藏文物。
(四)制定明確的提取、交接制度
陳列中文物的提取,應嚴格按文物庫房的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應按要求設計正規(guī)的文物出庫提借單據(jù),單據(jù)欄目包括文物名稱、編號、時代、完整程度、提借和歸還日期、備注等,還要有館領導、部門領導、提借人的簽名。文物提借單必須一式兩份,由借入部門和借出部門各持一份單據(jù)逐件、逐項,經(jīng)清點、檢驗后再提取。
陳列部門提取文物布展結(jié)束后,對陳列中文物的交接必須規(guī)范化,可借鑒文物出庫交接制度和提借單據(jù),設計文物交接單,逐件、逐項編寫。文物交接單應根據(jù)展廳文物管理部門來填寫份數(shù),交接雙方或幾方現(xiàn)場逐件、逐項檢查文物狀況,清點文物數(shù)目后再交接。
(五)實施庫管文物信息化
21世紀是信息知識時代。新的時代對博物館事業(yè),也對文物庫房保管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