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喜樂
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膿毒癥的臨床診斷標準及其預后判斷。方法:選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膿毒癥患兒39例,將其命名為觀察組,并且將同期的39例健康新生兒作為臨床對照,將其命名為對照組。對2組新生兒進行檢測,并且根據(jù)檢測數(shù)據(jù)得出臨床結果和臨床結論。結果:觀察組患兒和對照組的新生兒的C-反應蛋白、中性粒子細胞比例、白細胞計數(shù)差異明顯不大,但是降鈣素原2組間具有顯著差異。結論:對膿毒癥患兒的降鈣素原的檢測非常重要,其關系到對新生兒膿毒癥的診斷及預后判斷的準確性。
關鍵詞:新生兒;膿毒癥;診斷;預后;降鈣素原;血清
【中圖分類號】R2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078-01
在臨床上,膿毒癥是非常嚴重的疾病,嚴重者容易導致患兒的死亡,成為新生兒疾病中的首要高危疾病。而在臨床癥狀的初期,由于沒有診斷出來或者是造成誤診的情況,也嚴重的威脅到患兒的生命安全,影響到患兒的預后治療。因此,在本次的臨床研究中,主要針對于膿毒癥的診斷標準及預后判斷進行了分析,現(xiàn)將具體的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膿毒癥患兒39例,將其命名為觀察組,并且將同期的39例健康新生兒作為臨床對照,命名為對照組。觀察組39例患兒,有男患兒20例,女患兒19例,年齡在1天到18天之間,平均年齡為9.2天?;純旱闹饕R床表現(xiàn)為,休克,呼吸困難,呼吸衰竭以及肺部感染等等。對照組39例健康新生兒有男嬰兒18例,女嬰兒21例,年齡在3天到23天之間,平均年齡為12.4天。觀察組患兒與對照組新生兒在年齡構成和性別組成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臨床資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對觀察組患兒和對照組的新生兒的C-反應蛋白、中性粒子細胞比例、白細胞計數(shù)以及降鈣素原進行檢測,并且將檢測的結果進行臨床對照分析,然后進行2個月的觀察,了解預后判斷是否正確[1]。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對計數(shù)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由表1可知,觀察組39例患兒的C-反應蛋白為49.2士1.2,對照組39例新生兒C-反應蛋白為46.2士1.1,二者差異不明顯。觀察組患兒的中性粒子細胞比例為82.1士1.4,對照組新生兒中性粒子細胞比例為76.3士1.2,二者差異不明顯,觀察組患兒的白細胞計數(shù)為11.9士1.1,對照組新生兒的白細胞計數(shù)為11.1士0.2,二者差異不明顯,觀察組患兒降鈣素原為4.9士1.4,對照組新生兒降鈣素原為0.7士0.1,二者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由表2可知,觀察組患兒與對照組新生兒的降鈣素原的差異非常明顯,并且降鈣素原指標較高的觀察組患兒的死亡率高達7.7%。
3 討論
膿毒癥是較為嚴重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的高發(fā)人群為新生兒,其致死率非常高,嚴重的威脅到廣大新生兒的生命安全,因而,積極有效的診斷對患兒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是由于膿毒癥比較特殊,在診斷方面非常的困難,常常出現(xiàn)誤診的情況,不利于患兒的預后治療,嚴重的耽誤了患兒的病情,不利于患兒良好的康復[2]。
在本次臨床研究中,針對于新生兒膿毒癥的檢測主要通過C-反應蛋白、中性粒子細胞比例、白細胞計數(shù)以及降鈣素原等四項檢測指標進行判斷,檢測結果顯示,只有降鈣素原在患兒與健康新生兒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其他三項指標的差異不明顯,這也就說明,雖然其他三項指標在診斷膿毒癥方面雖然具有一定的價值[3]。但是,無法根據(jù)上述3個指標進行膿毒癥的確診和判斷,而針對于膿毒癥的診斷還是需要根據(jù)降鈣素原的檢測結果進行判斷的。
降鈣素原在是人體內(nèi)的一種元素,主要存在著血清中,但是正常人體內(nèi)降鈣素原的的含量在0.5μg/L左右,而當人體受到嚴重的感染的時候,會在短時間內(nèi)造成降鈣素原的大幅度升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降鈣素原與細菌感染之間有很多的相關性[4]。另外,通過對患兒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降鈣素原在患兒的體內(nèi)保持著高濃度,并且該濃度是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的,也是就說降鈣素原的半衰期較長。
針對于膿毒癥患兒在進行各項指標的檢測中,需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檢測的時間上,應該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計劃,主要應該是按照一定的時間規(guī)律進行檢測,堅決杜絕僅僅通過1次或者2次臨床檢測就斷定醫(yī)學結論的做法,需要對患兒的各項指標進行一定時間周期的觀察,才能夠提高醫(yī)學診斷的準確性[5]。其次,檢測的結果需要與一些權威的文獻進行對比,進而斷定本次臨床研究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本次的臨床研究中,通過對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的臨床研究,像,張篤飛的《血漿降鈣素原與膿毒癥患兒預后的關系》[6]一文中,通過對200例膿毒癥患兒與200例健康新生兒的臨床對比發(fā)現(xiàn),膿毒癥患兒體內(nèi)的降鈣素原的濃度大于健康新生兒的將近十倍,這也說明降鈣素原與膿毒癥有著很大的相關性,這與本次的臨床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膿毒癥主要與患兒體內(nèi)的降鈣素原檢測指標有關,因此,在臨床診斷和預后判斷的過程中,應該根據(jù)患兒的降鈣素原的檢測指標進行診斷和判斷,才能夠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李荔荔.膿毒癥降鈣素原的測定及意義[J]. 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 2011,12(02):149-150.
[2] 高蕊.使用PCR擴增和微陣列雜交分析16SrRNA基因可快速診斷細菌性膿毒癥[J]. 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兒科學分冊). 2012,12(01):152-153.
[3] 胡鳳華,甘小莊,孫麗萍,郭琳英,李杰,任曉旭,崔小岱,宋國維.膿毒癥患兒降鈣素原測定的臨床意義[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1,11(06):142-143.
[4] 張人宜,徐梁,張宇鳴,湯定華,裘剛.新生兒嚴重感染與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關系探討[J]. 臨床兒科雜志. 2011,13(11):149-150.
[5] 杜東紅.新生兒膿毒癥病原菌及其耐藥性分析[J].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10,11(04):139-140.
[6] 張篤飛.血漿降鈣素原與膿毒癥患兒預后的關系[J]. 中國熱帶醫(yī)學. 2012,11(0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