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梅
當老師的都知道,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近期讀了于永正先生的《隱性備課重于顯性備課》一文后,我對備課一詞潛在的含義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先生沒有講什么高深的道理,說的都是自己的做法與體會,多數是操作層面上的,但許多道理卻深入淺出地蘊含其中,讀后讓人耳目一新。
觀點之一:備課不等于寫教案
備課包括鉆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把鉆研教材方面的所得所思,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
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么鉆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顯性備課只是隱性備課的外在形式而已。因此,我們備課的時候應該把更多的精力花費在隱性備課上,如果過于追求顯性備課的形式而忽視隱性備課的重要性,那就是不分主次了。這個觀點對于一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來說尤為重要。教案是自己教學用的,所以,在寫教案的時候應該考慮怎樣使教案更好地為我所用,而不是考慮怎樣應付相關部門的檢查。
觀點二:隱性備課最重要
于永正先生認為,隱性備課最顯內功,內功是看不到的,也無法形成文字。內功好的人,文化修養(yǎng)高,悟性好,教學經驗豐富,備課花的時間會短得多,效率也會高。針對這一點,先生進行了詳盡的闡述,讓人感覺條理明晰,句句都有鞭辟入里之感。
1.隱形備課最重要的是鉆研教材。
老師們一定會說,哪個老師備課不鉆研教材呢?說得有理,但我認為能夠做到像于永正先生那樣的教師應該是不多的。先生在備課之時,案頭總是擺著各種工具書,打開課文后,先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對課文中的關鍵詞語、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做上記號。更讓人驚嘆的是先生備課的精細程度,現舉一例。在《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有一詞“翻山越嶺”,如果是我備課,這個詞語的意思我已成竹在胸,根本不會產生再去鉆研它的念頭,但先生卻偏要查一查“越”字在這個詞語里是什么意思。“越”字是本課的一個生字,一查詞典,結果有七種義項,在這里作“跨”講。先生認為,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意會還要言出。僅此足見先生備課突出了一個“實”字。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祖國語言的魅力,從中汲取母語的瓊漿玉液,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去品味,去感悟,讓學生咀嚼領會。但如果教師沒有含英咀華的過程,又何以引領學生去品讀體會呢?或許文中相當一部分的精華如過眼煙云,隨著時間的流逝就煙消云散了。但是,某些品出味來的字、詞、句定會讓學生永記心間,甚至深入骨髓,無論時間怎樣無情劃過,也會如一縷茶香總在學生心間裊裊依依。
2.鉆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讀課文。
備課時,先生力求把課文讀“活”。朗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聽了潸然淚下;朗讀《小稻秧脫險記》,學生聽了手舞足蹈;朗讀《桂林山水》,學生如身臨其境……先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課文,而且是出聲朗讀,直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為止。先生認為,朗讀好了,鉆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朗讀的意義十分重大。師生朗讀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在我們平常的備課過程中,似乎沒有做到這一步,當然,我們肯定在鉆研教材的時候也用心讀過課文,但沒有做到有滋有味地讀,出聲地讀更是鮮見。那么,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或許只知道該用怎樣的情感去朗讀,而在實際操作起來時又不知所云。所以,我們也應該向先生那樣力求把課文讀“活”,激昂處還它個激昂,低沉處還它個低沉。文章各處情感的支配了然于胸了,還怕指導不好學生的朗讀嗎?
3.鉆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意圖。
教材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生動精準,作者在寫作之時對于文字的推敲、錘煉,我們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用心去揣摩、體會。
于先生在許多課上都有精彩之處呈現出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淮北之行。記得那次于先生上的是《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先生獨具慧眼,從諸多的文字中提煉出了一個“讓”字,用這個“讓”字總領全文,使學生們深切地體會到“讓”是一種美德,“讓”是一種胸懷,“讓”是一種境界。作為80萬禁軍教頭的林沖真的是一個英雄,不僅武藝高強,而且人品高尚。這個傳神的“讓”字,就是先生反復推敲作者布局謀篇意圖后的結果。還有在《燕子》一課中,“燕子飛倦了,落在遠處的幾痕電線上”,為什么這里不用“根”而用“痕”?只是簡單的一個字,有多少意趣在其中啊!如果不去用心地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趣,怎能發(fā)現這些語言文字的意味呢?
所以,教師只有對文章的妙處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才能自如地引領學生去感悟。教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否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觀點三:要思考教法
熟悉于先生的人都知道,當你打開先生的教科書時,字里行間都寫著字,先生把此舉稱之為“備課于書”。有許多教案他都是寫在書本上的。那么,先生在他的教案之上都寫了些什么呢?他認為,教學目標要記,過程要記,關鍵詞語的理解與體會要記,教師講的重要的話要記,重要的參考資料要記。
對于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寫的片段、造的句子,先生總要自己先寫一寫、練一練。在每次寫作指導之前,先生必定是要寫下水文的。
另外,在鉆研教材的時候,先生喜歡和同事討論,同事間的討論常常使他豁然開朗,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別人一句話就點破了。由此,我想到我們平時也應該常把自己的教學困惑攤開來與同事一起討論,每周的集體備課應該是交流的最好時機。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學校里工作了33年的歷史教師,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觀摩課,鄰校的一位教師問他:“你的每一句話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請問,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堂課?”那位教師回答說:“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一般地說,每堂課我都準備了一輩子。但是,針對這個課題的準備,則花了約15分鐘……”一輩子與15分鐘,一語道出了教師備課的真諦。“15分鐘”的有效備課,是這位教師教學智慧的彰顯。
細細思量,“每堂課都準備了一輩子”這句話應該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座右銘。用一輩子來備每一堂課,我們應該不斷地提高理論水平,加強業(yè)務修養(yǎng),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自覺地、全身心地鉆研教材教法,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認真地創(chuàng)造性地備課,不斷學習、實踐,不斷反思、總結,不斷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新學習的教學方法,下功夫備好每一節(jié)課,下功夫深刻反思教學行為和過程。只有這樣在隱性備課上下足功夫,才會在顯性教學上體現出超乎尋常的功力。
當然,我想,做好這一切的基點應該是愛教育,愛學生,愛語文。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 張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