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文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是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彼训掠旁谑孜?,明確要求學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養(yǎng),“行有馀力”,才是學習文化。十九世紀上半期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總結(jié)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毙W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認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和兼顧到一些道德或思想品質(zhì)教育,這不僅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然而,語文教學畢竟應該以語文教育為主,我們不能因為強調(diào)德育而沖淡了語文教育的本色和主體。在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種滲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現(xiàn)。既然是滲透。那就一定要講究一些藝術(shù)性和操作方法。
一、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德育滲透是一種隱性的德育灌輸,即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語文課堂進行德育教育,必須以課文為主要工具。因此,我在課前做到了認真?zhèn)湔n,多角度思考,在備語文教材的同時,著手于尋找教材內(nèi)容與德育工作相滲透的最佳結(jié)合點。在備課的同時備德育工作,盡力做到德育與學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著有物,盡一切可能觸動學生的思維意識。也可以說,語文課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而作為一名教師來說,在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滲透德育,讓學生的心靈播下適應健康發(fā)展的種子。但是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找準教材中的內(nèi)容與德育的結(jié)合點。例如,在教《許世友四跪慈母》一文中時,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深摯的母子情,讓學生意識到親情的可貴;在《囚歌》中,讓學生多讀多體會,在讀中去體會葉挺這種即便讓敵人砍下他的頭,也發(fā)誓不向敵人屈服的革命豪情。
可見,我們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作者的心思,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讀中受到“澗物細無聲”的教育。正真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 利用語文課外活動進行德育教育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并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例如低年級學生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獨立性與依賴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他們的行為富有模仿性。所以課外活動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yǎng)優(yōu)良品質(zhì)、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高年級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無論是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已走向成熟,獨立判斷能力增強。教師要根據(jù)這些特點來組織語文課外活動,例如舉辦朗誦會、演講會、辯論會、故事會以及建立興趣小組、文學社團等,這些聽、說、讀、寫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很受學生歡迎。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yǎng)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寓德育于語文課外活動中。
三、 教師自身的影響
學生的思想道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yǎng)。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會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教師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染學生,啟發(fā)學生。尤其是語文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對學生有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進行品德教育,而且還要在課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自己優(yōu)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成為學生學習和借鑒的鏡子。
總之,在語文這塊園地里,只要本著“育人第一”的原則,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時機,辛勤地播撒德育的種子,而不是為教學而教學,就一定能夠使德育之花在語文課堂上自然盛開,處處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