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云
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選擇和運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也就是說信息技術教學可以把符號、語言、文字、文章、圖形、動畫和視頻圖像等多種媒體信息集成于一體,進行最佳的課堂教學。這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一系列交互過程中,學生能自覺地參與進來,主動地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把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很好的調動起來,能夠讓學生的學習進入良好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真正達到“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目的。
語文課是小學的一門主要學科。語文課的學習要求語文老師把四十分鐘的“小課堂”與信息迅速擴展和信息傳遞調整發(fā)展的“大社會”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在語文課的教學中要努力讓學生做到高效率地吸收大量信息,提高課堂效率。
蘇聯(lián)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運用信息技術媒體進行語文教學,便能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1、創(chuàng)設意境,以景激情,激發(fā)興趣
因為信息技術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 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chuàng)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所以引發(fā)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自然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興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它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小學生的定向能力尚處在較低的層次,他們的注意狀態(tài)仍然取決于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異的刺激活動而興奮起來。針對這些情況,運用信息技術,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起了很好的作用。
2、激發(fā)情感,以情促思,解決重、難點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chǎn)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定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認識是遵循“具體——抽象——具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以信息技術操作,以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豐富化讓學生感知,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學習的重、難點也就迎刃而解。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有助于化解學生認識活動中的難點,深化學生情感活動,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老師教得生動活潑,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樂的目的。
3、啟發(fā)想像,靜中思動,增強記憶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腦中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以激發(fā)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chuàng)造的熱情。
學習的過程涉及到學習主體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因素。如果在學習過程中視覺、聽覺、觸覺和運動覺等多種感官協(xié)同作戰(zhàn),三天后記憶的內(nèi)容可占80%左右,而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其聲、光、電、色的多種作用,并通過其信息的動態(tài)演示,刺激多種感官引導學習過程,則是學生最易接受的途徑。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主要在于引導學生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就很好的實現(xiàn)了這一點。
總之,合理恰當?shù)剡\用信息技術教學,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發(fā)揮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枯燥的“填鴨式”教學為生動活潑的“主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