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靜
內容摘要:古代寫作,常以道理為主,以氣象為輔,以章法為格。章法作為寫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的研究對寫作實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則試從何為章法、法從何起、以及如何循法三個問題出發(fā),對古代寫作章法進行了一個簡單梳理。
關鍵詞:古代 寫作 章法 探析
一.何為章法
既要循法,那何為章法?常言道:“文有大法,而無定法。”沈德潛《說詩晬語》談論到:“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雜亂而無章,非詩也。然所謂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應,承接轉換,紫神明變化于其中。若泥定此處應如何,被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也?!币簿褪?,強調了寫詩需要注意章法,但所謂的章法,不應拘泥于這里那里如何寫,若不通過文意來運用章法,而是轉變文意屈從于章法,即死章法。
二.法從何起
章法如此,然則法從何起?唐順之對于章法何起,進行了自己的論述,他在《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中記載:“漢以前文,未嘗無法,而未嘗有法,法寓于無法之中。故其為法也,秘而不可窺”,也就是說漢代以前的文章,章法細密而難以窺見,實則章法蘊藏在無章法之中,需要琢磨參透。然而,唐代以來的文章,“以有法為法,故其為法也嚴而不可犯”,章法嚴謹而不得違犯,不偏離章法。實則文必有法,是自然而然且毋庸置疑的,而非法從漢起,只是因為“密則疑于無所謂法,嚴者嚴于有法而可窺”,有些人見過漢代以前的古文,疑似沒有章法,就認定果真無章法,而輕率寫作,斷章摘句以為文體,反復堆砌以為辭藻,完全背離自古以來縱橫開闔、首尾照應的文法,成為了一種疊床架屋、輕浮險躁的文風。這種文章的意境游離無蹤,詞句散亂不成節(jié)律,思想感情低微卑下,遣詞造句晦澀不通,以為秦朝漢代的文章也都是如此,此為無法而亂也。
三.如何循法
然既章法由來已久,則當論如何循法?
首先,對于章法,古代文人雖都有各自獨到的見解,但無論何解,皆重“活法”,其為循法要義之一。魏際瑞《伯子論文》中論道:“不入於法,則散亂無紀;不出于法,則遷而無以盡文章之變?!币簿褪亲裱路?,而不墨守成規(guī),既有變化,自合規(guī)矩。清代包世臣言:“所謂法者,精而至博,嚴而至通者也。”即,精深到博大,嚴密到通達,一通百通也。呂本中《夏均父集序》中道:“學詩當識活法,所謂活法者,規(guī)矩具備,而能出規(guī)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guī)矩也。是道也,蓋有定法而無定法。”強調寫作應當了解和運用“活法”,規(guī)矩完備才能出規(guī)矩之外,正如謝元暉:“好詩流轉完美如彈丸”,要達到這樣的寫作效果則需要相當完備的章法,也就是所說的活法也。明代石濤以為:“無法而法,乃為至法?!辈皇钦f不需循章法,而是在沒有章法中,自成章法,這樣才是最好的章法。清代徐增在《而庵詩話》中認為:“故作詩者先從法入,后從法出,能以無法為有法,斯之謂也?!卑凑照路ǘ殖撜路ㄖ希灰娬路▍s有章法,也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作詩成法,有起、承、轉、合四字”,清代吳景旭在《歷代詩話·詩法正論》中如是說,實則無論作詩還是寫文,起承轉合皆是章法要義,此為其三?!按笃鸫舐?,大開大合,用之長篇,比如黃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即短至絕句,亦未嘗無尺興波之法?!眲⑽踺d指出,起落開合的章法,用之于長篇,百里一曲,就算短如絕句,也是適用的。不妨以絕句為例,首句是起,大抵起處要平白直率,承處要從容不迫,轉則富有變化,合處意長淵源,含而不露。如《詩法正論》中言“起處戒陡頓,承處戒促迫,轉處戒落魄,合處戒斷送。起處若必突兀,則承處必不優(yōu)柔,轉處必至窘束,合處必至匱竭矣。”這也就是起承轉合所忌諱的,不能在起筆落墨之時陡頓,而銜接之處急跟促迫,轉峰之間又失聯扯遠,收束之時戛然而止。
參考文獻
[1]章學誠.撰;呂思勉.評;李永圻,張耕華.導讀整理.《文史通義(世紀人文·大學經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孟子.《四書五經中華經典普及文庫》[M].北京:中華書局,2014
[3]楊伯俊.譯注,《孟子譯注(精)國民閱讀經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劉熙載(著),袁津琥(校注).《藝概注解(上下冊)-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M].北京:中華書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