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之中,書法文化源遠流長,與此同時佛教對書法的影響也很廣泛,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
關鍵詞:佛禪思想;書法;美學
在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領域里,佛教對書法所產(chǎn)生的影響深入而廣泛。書法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瑰寶之一,它以其特有的筆法,在簡單的線條墨色中呈現(xiàn)出高超的藝術境界。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不僅獲得統(tǒng)治者的青睞,而且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隨之,書經(jīng)刻典﹑修建佛寺便成為主要佛事之一,并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在書法藝術中,佛教的影響的出現(xiàn)在抄經(jīng)刻經(jīng)﹑鐫碑造像和僧侶們的書作中。從歷代書法大家留下的法帖,如柳公權的《金剛經(jīng)》和趙孟頫的《心經(jīng)》,再從智永﹑懷素﹑八大山人乃至近代的弘一法師皆以僧人身份修行而光耀書法史的藝術大師,因此佛教寫經(jīng)書法在書法史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佛教文化與中國書法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佛禪思想與寫經(jīng)書法也給我們帶來了重大貢獻。
書法即寫字,寫心靈﹑寫性情﹑寫人的精神氣象。中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是在傳統(tǒng)文化的原野上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的。佛教主張的是學佛即是為了成佛,中國佛教主張?zhí)羲畵?,認為成佛的主要障礙在于妄意浮云遮蔽了本心,不能轉迷成悟。佛教是十分重視書法的,認為書法蘊含了無所不在的佛教真理,即“道”。因此一幅書法作品的高低反映著書寫著的道行深淺,同時對書法作品的欣賞,也就置入了對“道”的領悟和體會。禪宗《傳燈錄》有一則有名的公案:老僧三十年前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耙娚绞巧?,見水是水”是未參禪時的凡俗之見,也就是純感官的認識,乃最為普遍的認識層次;“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則否定了感官主義,超越了凡俗之心,為參禪后的認識。在禪僧眼中,山和水可能只不過是真如佛性的一種顯相或象征而已,已經(jīng)失去了山水的本來面目,這是中間的感知層次;“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是通過對前階段的否定之后,心靈所進入的物我歸一,無物無我的深刻領悟,與“平常心是道”道理一樣,屬于最高境界。這是因為在參禪人眼中,山水依然是山水,只是那顆觀山水的心已被禪意包容。而書家要想憑借筆墨,隨意縱橫,從而創(chuàng)作出高超的藝術境界,也必須經(jīng)歷老僧參禪感悟山水的這三個階段,平正—險絕—平正。
在中國古代,書法作為一種供文人學士們抒發(fā)﹑揮灑情懷的特殊文化景觀,是一種文化性的藝術門類,它要求文人們必須具備相當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襟懷情操,注重內(nèi)在精神的涵養(yǎng),且常常通過內(nèi)心體驗﹑直覺觀照﹑瞬間頓悟來把握事物的本質,這種文化特質與佛經(jīng)是一脈相承的。因此,作為一名書家,要想在其書法作品中表現(xiàn)出令人心境相通,空靈動寂的禪意境界,除了書法技法必須高超以外,若能習修禪法,就能深刻的感悟到其中的玄妙義理。同時也可理解到,歷代僧人書家或精通禪理的書家,如:王羲之,智永,張旭,弘一法師等,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能獨辟蹊徑,自成一格而名傳天下的真正緣由。作為一位獨具創(chuàng)作性的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書是在變法章草基礎上形成的,其草書不激不厲,表現(xiàn)出平靜悠遠的中和之美,潛藏著豐富的人生智慧,以追求現(xiàn)實生活的和諧與滿足。王羲之草書用筆簡潔凝練,字跡豐潤華美﹑端莊凝重 ﹑古雅質樸;結體優(yōu)美,運筆流暢飄逸,后世的草書家們都可以由此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毫無疑問,作為魏晉書法高峰的王羲之草書所具有的形式的典范性﹑技巧的法則性﹑創(chuàng)作的趨向性都為后世書法家開啟了先河。
中國佛教徒將佛經(jīng)刻于摩崖上,以保佛種不絕,將其書于天地,宣傳佛道。泰山《金剛經(jīng)》摩崖以其筆畫﹑結體﹑布局只宏大,喻示佛法之莊嚴偉大。當人站在其前,心靈會為書法的浩瀚磅礴所震懾和征服,繼而崇敬佛法的神妙與玄通。宏偉的《金剛經(jīng)》與石窟寺中高大偉岸的佛身塑像與個人的渺小來形成鮮明對比一樣,以特有的書藝結構來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個人是渺小的,一個人的生命也是短暫的,在面對摩崖刻石時更顯現(xiàn)出佛法的無邊巨大和永恒。泰山《金剛經(jīng)》的書法家講每個字乃至整體安排的非常微妙﹑莊嚴,將其升華到一個極高的佛法境界,使人們感到一種感召力量,從而達到情感的升華和心靈的征服。可見書法與佛學的相通之處,是妙語與涵養(yǎng)天機的凝聚,其所體現(xiàn)的都是一種文化精神。五代楊凝式喜歡遨游佛寺,常與高僧暢談,其所書的《韭花帖》,章法空曠俊秀,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書法簡靜精斂,纖勁蕭然。宋代杰出的書法家蘇軾,在被貶黃州后,結識了元佛印禪師,通過追尋禪理,試圖從中得到解脫和安慰,對于書法創(chuàng)作,他自我感悟中那種恬淡空靈的心境正是禪宗處世態(tài)度的一種真實流露,從禪的境界中感受著人生理想,從而形成自己獨到的藝術風格,留下被后世所瞻仰的《黃州寒食詩帖》。由此看來書學精神與佛禪的作用是無法分開的。
總之,書法由于佛事的開展﹑傳播﹑隆盛而得以保存和流傳,佛法又由于佛事書法的傳播而加速了弘揚的進程,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影響。
作者簡介:牛譜涵(1990,6),女,漢族,籍貫山西,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專業(yè)方向: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