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鵬
摘 要:《戰(zhàn)國策》具有鮮明的史傳文學特性。以《蘇秦說秦惠王》、《張儀為秦破從連橫》為例,從歷史性、文學性的角度剖析其作為史傳文學的特征。
關鍵詞:《戰(zhàn)國策》;歷史性;文學性
一般來說,史傳文學具有歷史記載和文學渲染二重屬性,由此它也就具有了歷史和文學的二重價值,表現(xiàn)為史料的固化板滯(內容)與文學的靈動活潑(表現(xiàn)形式)統(tǒng)一。《戰(zhàn)國策》在體現(xiàn)史傳文學的屬性方面具有典型性,筆者以《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張儀為秦破從連橫》為例。
一、歷史性
歷史性,即作品題材是以歷史事件為基礎,是史傳文學的首要特點。雖然《戰(zhàn)國策》記錄的事件不能等同正史,但是有正史為記的。
《蘇秦說秦惠王》,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一》主要敘述蘇秦因游說秦惠王失敗后被親朋好友嫌棄,遂奮力讀書,終掌六國相印,權傾諸侯的事。蘇秦說秦惠王的事情被記載于《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第九:“出游數(shù)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說惠王……於是六國從合而并力焉?!?/p>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出自《楚策一》,全文以張儀游說楚懷王的語言為主。而該事件被記載于《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故卒許張儀,與秦親”。
由《史記》的原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核心內容與《說秦惠王》是基本一致的,《戰(zhàn)國策》有著其歷史題材性與一定的真實性。
二、文學性
文學性是史傳文學的又一大特點,表現(xiàn)為敘述事件時運用了各種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技巧和方法。而且大都是以說辭為主,敘事為輔。
(一)敘事
《說秦惠王》是這種類型的典例子,蘇秦的游說辭占了很大的篇幅,但穿插著蘇秦其他的經歷,而這些不占主體的經歷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學性質依然很明顯。
1.故事色彩明顯
按《史記》記載,蘇秦本應是先因幾次不知名的失敗游說后再遭受家人嘲諷,接著奮而讀書,最后才游說秦惠王的。在《蘇秦說秦惠王》中,卻人為地把事情順序重新排列,寫成游說秦惠王的失敗才是蘇秦落魄被恥笑繼而發(fā)奮讀書的原因,給讀者以明確交代,使得故事清晰度更高。
此外,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文蘇秦不得志時,“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后文蘇秦衣錦還鄉(xiāng)“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之前妻子不迎接丈夫之后恭敬地側目而視;嫂子之前不為叔叔煮飯之后卑賤地蛇行匍匐到跟前,父母不與兒子對話之后親自郊迎三十里,鮮明的對比,赤裸裸的諷刺,“昔無大權無人問,今掌相印眾人捧”??坍嫵鏊麄兾ɡ菆D、冷漠貪財?shù)某髳鹤炷?,又隱含“因果報應”之理,讓讀者嘲笑之余又有快意恩仇之感。
2.注重細節(jié)描寫
《史記》對蘇秦游說失敗的描述僅僅是以“秦惠王弗用”數(shù)字帶過,而《戰(zhàn)國策》中則加入了細致的描寫“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保袄绾凇薄皻w色”將蘇秦游說失敗后落魄不得志的神態(tài)都呈現(xiàn)出來;當蘇秦功成名就回鄉(xiāng)時,“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側目”“傾耳”顯示出妻子對蘇秦的敬畏,“蛇行”“自跪”顯示出嫂子的卑躬屈膝,連用四個動作描寫,將親屬畏懼蘇秦、卑躬屈膝的神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兩處雖都是細節(jié)描寫,但都是刻畫人物的神來之筆?!稇?zhàn)國策》較《史記》更為注重用細節(jié)去刻畫人物,表現(xiàn)人物,而不只是單調地陳述事情始末。
(二)語言
而《戰(zhàn)國策》作為一部側重于展示縱橫家的雄辯之才,口若懸河的著作,其對語言描寫的力度遠大于《史記》。
語言是《戰(zhàn)國策》的核心部分,體現(xiàn)著諸多語言上的技巧。
排比、引用
《史記》對于蘇秦游說惠王的語言僅有48個字,而《戰(zhàn)國策·蘇秦說秦惠王》中就有449個字,《史記》中對于張儀勸楚王與齊絕交的語言描寫,只用了66個字,而《張儀為秦破從連橫》卻有1023個字。排比、引用的使用極其豐富,且對于典故、詞藻的選擇以及排比語勢的運用皆妙至巔毫,文學性質明顯。
“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皆惛于教,亂于治,迷于言,惑于語,沈于辯,溺于辭?!边@篇游說辭引用了神農、黃帝、堯、舜、禹、湯等人的典故,借古說今向秦惠王闡釋兵家、霸道才是那個時代最適宜的選擇;爾后用六個三字詞排比批判儒家王道只會讓教化不明,治理混亂,君主沉醉于巧舌之語,迷惑于善辯之詞。語式排列整齊敷陳,沖擊極具震撼力;語言說理遞進分明,極具說服力。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 史記[M]. 長沙:岳麓書社, 2013:893.
[2] 劉向. 戰(zhàn)國策[M].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8:33-36.
[3]韓蕾. 淺談《史記》對史傳文學的繼承——以《戰(zhàn)國策》為例[J]. 青年文學家,2012,14:247.
[4]陳力勇. 《戰(zhàn)國策》人物語言藝術研究[D]. 上海:復旦大學, 2010.
[5]王小恒. 論《燕太子丹質于秦章》的史傳文學特征[J]. 蘭州工業(yè)學院學報, 2012, 19(6):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