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欄目曾推出過作家徐則臣與批評家張艷梅教授的一次對談,他們對文學創(chuàng)作中許多非常關鍵的問題發(fā)表了各自的看法。
同樣是在去年,徐則臣推出了長篇小說《耶路撒冷》,先后獲得了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等重要獎項?!兑啡隼洹酚兄荃r明的代際意識,可視為一代人的精神傳記,其意義又不局限于此。從中,我們看到當代文學的許多生長性因素,比如青年作家視界的擴展,對宗教與歷史問題的新的觀照方式,個人經(jīng)驗與社會經(jīng)驗的關系……這些都是值得繼續(xù)討論的。另外,有關文學之地方性與世界性的問題,是張艷梅與徐則臣在去年的對話中沒有展開的,而這對于理解徐則臣的創(chuàng)作來說又特別關鍵。因此,本期特意邀請青年批評家李徽昭作為訪談者,與徐則臣就這一問題展開對話,以期讓讀者對徐則臣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更深的了解。
李德南 劉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