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萍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中考、高考作文等級評分標準。
2.掌握“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和“文化底蘊” 的含義。
3.選材“走進歷史文化名人 ”和“走進現(xiàn)實”。
二、能力目標:
1.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任務(wù)型教學模式中,能辨清作文“偽文化傾向”特征。
2.進一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蘊。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感悟生活,感受親情。
2.多讀書,關(guān)注社會熱點。
3.思考社會、人生,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旅美學者劉桂林在美國發(fā)來的祝賀我校高考取得的成就視頻,讓學生在語言表達的角度評價劉桂林的講話。
二、新授
(一)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課程內(nèi)容:
1.劉桂林引用名言注釋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2)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荀子·勸學》
釋義:沒有精誠專一的志向,就不會有明辨是非的智慧;不能專心一志,苦干一番,也不會有顯著的功績。(冥冥:精誠專一。昭昭:明辨事理。惛讀hun,專心一志。赫赫:顯著)
2.分析劉桂林講話導出說話寫文章要做到:言之有文,行而要遠。
3.明確“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含義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年》。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釋義:古人說話講究辭令,寫文章講究文采,其中很有道理。因為,說話要動聽,文章要耐看,才能起作用。因文章動人,也就易于傳播。“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就是這個道理。所謂語言“有文采”,就是指語言生動、活潑,句式靈活多樣,意蘊豐富,意境深遠,善于運用各種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等。
4.出示中考、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讓學生在平時作文中有的放矢。
5.在考場作文中得高分技巧:
(1)走進歷史人物與文化名人(詩人、哲人)
歷史人物與文化名人本身有魅力,所以有吸引力,在作文中你寫了蘇格拉底、孔子、陶淵明的故事,就要比寫“我二哥”“我姨家我老弟”好得多。文化名人不僅表達一種“崇高”之美,悲壯之美,而且有一種文化的厚重感,寫他們文章也就具有了厚重感,增添了哲理深度。使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屈原、莊子、孔子、司馬遷、諸葛亮、陶淵明、李白、杜甫、杜牧、包拯、海瑞、王國維、胡適、魯迅、沈從文;國外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昆德拉、杰克·倫敦、羅曼·羅蘭等。
(2)走進現(xiàn)實
現(xiàn)實就是生活,生活是作品的源泉,關(guān)鍵看你用藝術(shù)的剪刀怎樣去剪輯處理生活。
要寫出以批判的眼光發(fā)現(xiàn)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走進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震撼人心的事件和媒體評選出的“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等;生活中的小人物。
6.課堂練習:評價作文,能識別偽文化作文
(四)課堂小結(jié)
提問: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1.寫作要言之有文。
2.了解中考、高考作文評分標準。
3.說話、作文要有文化底蘊。
4.選材“走進歷史文化名人 ”和“走進現(xiàn)實”。
(五)作業(yè)
1.課外閱讀: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張五常《學士九百年》
2.以“執(zhí)著是——”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補全題目,以“蘇軾”為題材,有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