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芹
每篇文本都是一個宇宙世界,承載著作者意識生命的傳達、思想的呈現(xiàn)和情感的表述。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與文本知識進行對話,更是與作者進行情感溝通的過程。而閱讀教學不能簡單地將文本的知識直接告知學生,而要以更加藝術化地手法讓知識在靈動與豐盈的質態(tài)下走進學生的意識世界。
一、在提升語文知識靈性中自然轉化
閱讀教學過程從某種程度而言,就是將自己對文本知識的體悟與思考向學生進行傳遞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知識轉化”的過程。不少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非常深刻,但教學效果卻并不見好,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教師未能對文本中的知識進行有效轉化,學生接觸到的仍舊是刻板僵硬的形式。如果轉化一旦形成,這些知識就會以更為靈動地質態(tài)呈現(xiàn),讓學生欣然領悟。
例如在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篇課文時,教師在初讀故事,體悟人物情感時,引導學生聚焦課文中描寫人物情感的語句,通過閱讀、尋找、體悟、交流等形式,充分意識到作者將這些展現(xiàn)人物情感語言的語句貫穿全文,就如同影子一般伴隨在肖邦身邊。這其實是作者在以時間為明線的基礎上,另一條情感暗線。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逆襲反猜作者解讀文本、設計教學的思路:即關注學生應該掌握的生字詞;課文的整體內容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設置的“時間”“情感”這兩天明線、暗線;緊接著,教師則通過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將課文中的知識進行轉化,從而以更為靈動的方式將解釋詞語、感知線索等內容更加生動化、活潑化,實現(xiàn)了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二、在探尋語文知識共振中視域交融
語文教學對話論認為,閱讀教學就是師生雙方圍繞著文本進行時深入對話的過程。這就需要將文本的視域、教師的視域與學生視域三線歸總到統(tǒng)一的模式中去。三者之間的自然融合為閱讀教學的開展實施提供了較好的教學磁場,將語文知識的吸納浸潤在可感的認知情境中,達成知識消化的最佳點。
還以《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為例,這篇課文描寫埃斯內爾為肖邦送別時情感綿綿。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整體把握送別段落時,梳理出“意想不到的送行、歌唱送別曲、泥土當禮物、老師的囑咐”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受到情感真摯卻沒有一句對白。由此,教師則讓學生緊扣文本內容與文本人物進行對話:為什么鄭重地接過禮物?為什么要回望這座城市?既然如此留戀,為什么又要疾馳而去?……此時無聲勝有聲,肖邦的留戀不舍,肖邦的承諾信念,全部都寄托在肖邦“點頭、回首望、鄭重接過”的每一個動作細節(jié)中。
文本中蘊藏的語文知識并不以系統(tǒng)、邏輯的方式共同存在,它就如沙礫一般散布于教材文本之中。但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尋找?guī)熒舜艘约拔谋疽曈虻墓舱顸c,以統(tǒng)一規(guī)整的問題將散落于文本中的知識點整合起來。這正是教師借助文本情境,向學生進行知識悅納的極佳時機,從而喚醒學生的內在情感,在彼此三方的共振點中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與吸納。
三、在拓展語文知識外延中積極語用
語文教學的最終歸屬是運用。要真正將學生內在的情感落到實處就必須要將閱讀教學從傳統(tǒng)的課堂形態(tài)中抽離出來,不僅要關注文本寫了什么,而且要關注作者是怎么寫的,甚至還要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在語用教學理念的浸潤下,通過自身的概括、品析和考量,讓學生既得其意,也得其言,更要得其思。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搭建各種豐富平臺,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強化對語文知識吸收之后的實踐運用,在扎扎實實地運用中拓展語文知識的外延,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
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tǒng)一的學科本質,決定了語文教學切不可拘泥于純粹工具性的泥潭中,而要在關注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靈動意識,從而將語文知識更好地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三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