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水
摘要:在我國社會經(jīng)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農村中學生輟學不是一個單一的問題,應該說是一個社會工程。需要足夠重視我國農村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因為這決定著全社會人口素質能否提高,需要采取各種手段阻止農村中學生的輟學現(xiàn)象的不斷發(fā)生。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共同配合,采用各種形式、各種渠道關注他們的成長,從而創(chuàng)造健康的環(huán)境有利于他們成長。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輟學 危害 措施
一、引言
現(xiàn)代社會的生產發(fā)展和任何進步,都離不開教育和科學。目前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和科學技術的競爭,但最終是教育的競爭。在我國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農村中學輟學的現(xiàn)象在不斷普及,針對其中的原因我們來進行探討并且總結出一些應對措施。
二、農村中學生輟學現(xiàn)狀分析
過去的很長時間里,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目前在一些地區(qū)中學階段輟學的學生比較多,輟學高峰期在初中三年級。另外,初中生受到地區(qū)習俗、經(jīng)濟等影響經(jīng)常出現(xiàn)團體化輟學的現(xiàn)象。只要在某村子里有一人輟學,就會有更多的學生也會陸續(xù)輟學?!傲羰睾ⅰ陛z學比例大。
三、農村中學生輟學的幾大成因
1.自身原因
(1)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一般家庭都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對教育還是很支持的,但有些家庭只有兩個小孩或獨生子女,他們大多缺乏吃苦精神,懶惰,不能克服自然、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影響,自己放棄學習。
(2)初中學生大多處于13至16歲,他們正值青春發(fā)育期,生理和心理變化劇烈,個性突出,一般具有叛逆心理,加之教師觀念未轉變,經(jīng)常批評、懲罰學生以為是對學生的負責和關愛,致使學生受責罵后因賭氣而降低學習積極性,厭學、逃學、棄學。
2.家庭原因
(1)父母離異、病故及一些單親家庭的子女,一般性格較內向、孤僻,不合群,加之學習成績又不佳,故選擇輟學。
(2)由于父母長年在外打工,“留守孩”現(xiàn)象嚴重。許多孩子隔代相哺,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養(yǎng)成了驕慣、放任等不良習氣。學校管不了,家中沒人管。一些孩子在學校拉幫結派,相互影響,共同逃課、鬧事。最后演變成厭學輟學。據(jù)統(tǒng)計今年我校初中“留守孩”學生占30.5%,在2.08%的輟學率中“留守孩”是最多的群體之一。
3.社會原因
(1)受社會用人制度的影響,長期以來,“學而優(yōu)則仕”“升學就業(yè)跳龍門”的思想在人們的心目中根深蒂固。隨著改革的深入,打破了“升學就業(yè),國家安排工作”的觀念。
(2)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部分學生看到在沒有文化知識和文憑的情況下,一些人依然能夠發(fā)財致富,對知識的重要性在心里就淡化了。另外,目前大學畢業(yè)生找工作難備受社會關注,他們會想考上大學也不一定有用。在周圍的人群中也沒有人對接受教育持積極態(tài)度,所以很容易產生輟學的念頭。
4.學校原因
(1)評價水平低。不少學校還沒有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單純以文化課甚至以主要學科的考試成績評價教師,致使教師只抓主要學科和學業(yè)成績好的學生,部分學業(yè)較差的學生得不到較好的輔導機會和應有的“平等受教育”機會,倍受冷落和歧視,既使有特長也得不到發(fā)揮,沒有成就感,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喪失了對學習的信心和動機。
(2)管理水平低。不少學校不能認真領會和深入貫徹“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育人方針。許多學生出現(xiàn)了輟學傾向,學校還沒有做出相應的反應,不少老師還很高興,認為沒有這些學生,課堂反而好管理。
四、農村中學生輟學所帶來的危害
就近幾年而言,大量中學生輟學后經(jīng)常出入網(wǎng)吧、在街頭游逛,接觸一些負面的東西。在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對事物的判斷力的情況下,在受到誘惑的情況下他們很容易步入違法的行為。另外,在不具備婚姻知識的情況下,就匆匆進行結婚,這會導致農村青年提前生育,無法保證下代的教育質量,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五、應對輟學問題的措施
滿足個人和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促進個人身心發(fā)展方面需要通過有系統(tǒng)、有計劃、有目的地傳授人類文明,使個體能夠形成學習能力,從而更好地在社會活動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教育回歸自然狀態(tài)是解決農村中學生輟學問題的關鍵。
1.提高多元化發(fā)展在農村教育中的作用
學生評價的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學科內容的多樣化、學校類型的多樣化等都包含在農村教育多樣化中,輸送生源給高校不是農村中學教育的第一任務,而是要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服務于農村生活水平的改善。
2.在農村教育中注入活力
目前讓人擔憂的是農村中學教育的生命狀態(tài),如使用率極低的中學實驗室。教育本應該是平等對話、關愛生命、體現(xiàn)尊重、充滿愛心、使學生個性和諧發(fā)展及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在課堂上教師是一種對話者、引導者、探究者、學習者的角色,而不是知識權威的代表。
3.實行科學合理化的家庭教育
家長要多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對孩子的想法及時的了解,好的家庭氛圍要由家長營造,要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思想。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要采取積極適當?shù)姆椒ㄟM行引導,促進孩子更好的發(fā)展。父母要給孩子一些自由的時間,不要刻意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鼓勵他們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要采取正確的激勵和表揚手段針對孩子的失敗和成功。
4.在素質教育方面學校要大力推行
學校通過對校園環(huán)境和各項活動的優(yōu)化,使學校的吸引力增加,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激發(fā)學習興趣。在思想道德方面要注重對學生的教育,對其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行培養(yǎng),引導其制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對學生的特長和興趣進行培養(yǎng),減輕課業(yè)負擔,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老師也應該對自身的責任意識和思想道德素質進行提高,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與學生要進行交流。
六、結束語
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而且目前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和科學技術的競爭,但最終是教育的競爭。農村中學生輟學直接影響到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和諧。所以,只有在學校、社會、家長共同參與下,對青少年積極進行教育,輟學的現(xiàn)象才會降低。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教育能夠改變命運、改變生活。
參考文獻:
[1]張莉,朱衛(wèi)華.農村學生輟學原因研究綜述.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11).
[2]韋艷紅.農村中學生輟學原因的探究及對策[J].教育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