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楠(揚州大學)
據(jù)人民網(wǎng)報道,日前,晉中市教育局印發(fā)“十項規(guī)定”嚴禁在職教師有償補課,將從4月1日起試行,旨在進一步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 規(guī)范學校辦學行為和教師從教行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禁止補課年年在說,可禁止不了,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回顧我國的教育史,幾乎從建國伊始到“文革”結(jié)束,教育都在鐐銬中踟躕前行?;謴透呖家院螅藗冎匦掳l(fā)現(xiàn)了教育意義,重新燃起對知識的渴望。然而,由于從一開始就播下了功利主義的種子,在看似回歸教育本意的道路上,對知識的尊重和追求逐漸演變成知識對孩子的控制。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縱然有“減負”要求和素質(zhì)教育的旗幟,但終究未能阻止應試教育施加于孩子的重重負累,補課便是首當其中的一個表現(xiàn)。
許多家長有一句似乎無可辯駁的理由,即為了孩子的將來一定要補。然而,他們卻沒有弄明白一個道理,補課補掉了孩子們的潛能和天賦,補掉了他們心中的童話和夢想。所謂明天的快樂和幸福,不僅有名利和金錢,還有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和態(tài)度,這或許是比名利和金錢更為重要的東西。今天孩子們把時光都浪費在碳素筆之上,把豐富的成長經(jīng)歷和人生體驗都在教科書上,在24K的紙張上創(chuàng)造他們的人生和未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在這樣的教育中還能夠看到希望嗎?把祖國的希望和命運放在用這樣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一代人身上,我們還能放心嗎?
讓我們回到新聞報道,追問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補課”都應該被禁止?在我們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個人對于自身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尋求課外教育資源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然而,只要這種教育不是違背孩子意愿的,或許也是應當允許的。有許多研究表明,今天的學生雖然不贊同補課,但他們同樣不贊成完全取消補課。他們所希望的補課,恰恰就是能在課余時間給自己一些興趣、愛好、特長等方面的培養(yǎng)。因此,要不要補課,要怎樣補課,都要從有利于孩子成長的真實利益出發(fā)來考量。
今天的教育者需要認真反思和思考,什么才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什么又是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從而去追尋適合孩子的教育,而非塑造適合教育的孩子。我們最常聽的一句話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現(xiàn)在,我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往往輸在沖刺線上”。當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了這個道理的時候,教育就不再那么功利了,孩子們也會真正得到解放。
責任編輯/江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