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歷年高考考察重點。學習文言文就是通過文言文這一載體,與古代優(yōu)秀的文壇大家在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閱讀古代的社會現狀,進而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特色和社會風俗、人文,開闊自己的文學思維,達到豐富文學素養(yǎng)的目的。而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意義和目的即在此;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和誤區(qū)。
一、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問題分析
教師教學問題。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由于應試教育以及教師自身對文言文教學的態(tài)度等問題,使得文言文教學仍然是以知識點講解為主要目的,將一篇篇精美的文言文“肢解”得體無完膚,似乎有沒有這篇文章整體根本不重要,只需要有考試涉及的詞匯和句子即可,這就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完一篇文言文后連整個文章都沒有通讀過,講的什么意義完全不了解。這樣的教學現狀體現到課堂上,就是教師講知識點,學生只是聽、做筆記,然后再將這些詞匯、句子等死記住應付考試。教師對文言文的講解就僅限于表面程度,根本沒有講深講透,達到讓學生體會言辭之精美和文章氣勢之恢宏。
學生學習問題。在信息傳媒高度發(fā)達的當下,網絡信息和文字為主的快餐文化盛行,高中學生所在的青少年群體更是偏愛這樣的快餐文化,使得低劣文化在學生間充斥,對文言文而言是一個很尷尬的情況。因此,不少學生因為文言文太難干脆放棄。再來看文言文的課堂,教師一個人口沫橫飛地講,學生卻往往覺得枯燥無味,他們沒有感受到文言文的文化沖擊,只是知道了一些詞的意思、要背哪些句子,課堂上沒有互動,使得充滿詩意和文化活力的文言文教學課堂變得死氣沉沉。以上的情況都直接導致了一個結果——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和科學的方法。
二、高中文言文教學改進策略
1、教師端正教學態(tài)度,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
教師一定要正視文言文教學的真諦和意義,要不斷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能夠陶冶自己的文學情操,感悟到博大的中國古文學,豐滿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而不是僅僅能在試卷上填滿。
在教學過程中,基礎知識的講解是必要的,但要注重整體文章的把握和感悟,加強學生的文言文閱讀。通過閱讀文章來把握作者的情感走向,從字里行間體會古時的文字表達之精美以及文章體現出的社會,形成一種該文言文篇目所特有的氛圍,為深入理解做準備。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背誦精美的句子或段落,使得學生在不斷重復背誦的過程中深入體會其含義,提高自身的文學審美和品味。
如,在講解《蜀道難》時,筆者讓學生先自己結合課后的詞義注解將文章通讀,并領悟詩人李白是怎樣去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再自己去了解蜀道是現在哪里的地理位置。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氛圍,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把握和理解,在課堂上教師就不再是自己一個人唱獨角戲了,再注意在講解基礎知識的時候和學生進行一定的互動,如筆者提出了詩人正面描寫蜀道難的句子,讓學生找側面描寫的句子,以此活躍課堂氛圍,讓自己和學生一起在課上陶冶在文言文的文學熏陶之中,感悟這一文學瑰寶的魅力。
2、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積極性
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對文言文的學習十分重要。讓學生愿意、渴望去學習文言文知識、體會文言文的精髓,不斷從文言文汲取文化涵養(yǎng)。教師需要正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生的觀點,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一個引導啟發(fā)的作用,去幫助學生理解和思考,感悟文言文的精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自己的主體地位。以此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和收獲,能觸摸到文言文文字背后的精神和文化含蘊,從而愛上學習文言文。
筆者在教學《赤壁之戰(zhàn)》時,讓學生在自己讀了文章,有了一定的基礎后,讓學生分飾文中的人物,自己設計一個較為簡單的舞臺劇,制作一些簡單的服飾道具等,根據文中的對話分場景進行。學生在講詞的過程中有的惟妙惟肖,有的較為生疏,較為外向的同學將自己的角色表情表演得非常生動,使得臺下的學生時而大笑、時而思考,沉浸在臺上的同學營造的氛圍里。這樣的課堂氣氛極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且有利于對文章更加細致地理解和把握。
總而言之,高中文言文的教學需要廣大語文教職工不斷總結反思,端正教學態(tài)度,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去激發(fā)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去深入體會和理解文言文里滲透的作者的思想和體現出的古時社會,熏陶自身的文學涵養(yǎng),以達到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真正目的。
陳燕紅,教師,現居廣東東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