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佩
摘要:偶然一次機會,有幸欣賞到《十分鐘年華老去》這部影片,又在這部電影中聆聽到阿沃·派爾特的音樂《鏡中鏡》,他的音樂能夠給予我們一種非凡力量,讓筆者體會到了什么是虔誠,什么是信仰,讓人們可以脫離世俗的喧鬧繁雜,使得筆者能夠在心靈深處欣賞音樂。本文通過對影片和電影配樂的欣賞與理解,將用音樂感化世人這部作品介紹給大家。
關(guān)鍵詞:《十分鐘年華老去》 戈達爾 《鏡中鏡》 阿沃·派爾特
很久前就聽說過《十分鐘年華老去》這部影片,只不過筆者對電影實在是不太著迷,也就沒有特意去了解過,機緣巧合,就在今年年末的朋友聚會上,筆者有幸欣賞到了這部電影,其中大提琴篇的第八部分《在時間的黑暗里》的背景音樂深深地吸引了筆者,后來問了好友才得知此電影音樂是阿沃·派爾特的《鏡中鏡》選曲,人生中第一次欣賞到派爾特的音樂,他的音樂在這么嘈雜的今天仍然能夠那么安靜地奏響,自然有她的獨特之處,也使得筆者從心靈深處更加渴望去了解這位作曲家。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guān)資料得知,這部短片中音樂的作者阿沃·派爾特是愛沙尼亞作曲家,他是一位勤勞多產(chǎn)的作曲家,作品種類豐富,包括交響樂、管弦樂、室內(nèi)樂、合唱、人聲與樂器作品、宗教作品及電影音樂作品等等。1935年阿沃·派爾特出生在波羅地海小國派依德,7歲時全家遷往拉克維雷,并就讀于當?shù)氐囊魳穼W院學習,在學生時代,阿沃·派爾特就已經(jīng)開始從事錄音師和為電影或戲劇配樂等工作,1962年,他所創(chuàng)作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作品《我們的花園》一舉獲得了全蘇聯(lián)青年作曲家比賽一等獎。1963年阿沃·派爾特從塔林音樂學院畢業(yè)后,逐漸開始在樂壇嶄露頭角,受人矚目,然而年輕的派爾特卻并沒有在新古典主義風格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反而開始研究序列音樂,他的作品受到了一些極端的評價,被當時的蘇聯(lián)政府怒稱為是西方頹廢主義的表現(xiàn)。在這期間派爾特雖然遭到前蘇聯(lián)政府的指責和阻撓,但是他依然堅持采用現(xiàn)代音樂技法來創(chuàng)作音樂,從而成為開創(chuàng)東歐先鋒派音樂的先驅(qū)之一。然而,短片中所用的音樂《鏡中鏡》卻是另外一種風格的作品,這種音樂簡約,簡樸,大多由很多沒有裝飾的單音和基本的三音和弦以及簡單不變的節(jié)奏構(gòu)成,處處聲響中充滿了世俗生活的自然和神秘,這是一種被他自己稱作是tintinnabuli的鐘鳴作曲法。在短片中,簡約而不簡單的藝術(shù)形象與阿沃·派爾特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阿沃·派爾特的音樂就像一個敘述者,把斷斷續(xù)續(xù)的小片段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F(xiàn)調(diào)大三和弦的分解旋律仿佛飄在上空,安靜、冷靜地向人們展示著電影中所不能表達的情感,就像是流淌的河水一般始終緩緩地進行著,派爾特的音樂使得這種片段式的情節(jié)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剁R中鏡》起初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而本短片中采用的是大提琴與鋼琴版本,大提琴的深邃與優(yōu)雅更像是在寓意著上帝,無論何時何地,上帝都在慰藉著人們的內(nèi)心,安定著人們的心靈。
介紹完音樂,接下來筆者就簡單地說一下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理解,《十分鐘年華老去》是一部由十五位導演合拍的一部電影,導演中云集了西班牙的維克多·艾里斯、德國的維文德斯、美國的吉姆·賈木許與斯派克·李以及中國的陳凱歌等等,僅看如此的創(chuàng)作陣容,這部電影必定是一部讓人回味無窮并且具有超高藝術(shù)水準的藝術(shù)作品。在150分鐘的時間里,十五位世界級導演分別試圖用10分鐘內(nèi)以的生死、夢想、愛情、家庭等為載體,向觀眾闡述他們自己對時間的理解,導演用心拍,當然也是需要我們用心看的。在影片中,到處充滿著導演的睿智和暗喻。這部電影于2000年出品,分為“小號”與“大提琴”兩篇,《小號》篇共有7部作品,《大提琴》收入8部作品。筆者所觀賞的這部短片《在時間的黑暗里》就收錄在大提琴篇中,是法國著名導演戈達爾的作品。戈達爾出生于1930年12月3日,他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之一,并作為參與者積極推動法國電影的改革,戈達爾也常常會把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對電影發(fā)展的豐富知識注入他的電影。在這部短片中,戈達爾以不同的視角充分展現(xiàn)了了自己對時間的理解,也許在他看來時間是世界上最玄妙的東西之一,它從來沒有真實地出現(xiàn)過,卻又無處不在,而且有著世界上最昂貴的價值,人類也從來不曾放棄對于時間的追求,以生命為始,以死亡而終。
在《在時間的黑暗里》這部影片中,導演用短短的十分鐘時間對十個概念留給他的最后映像做了解讀,于是就有了青春、勇氣、思想、記憶、愛情等等的最后幾分鐘。本片以大提琴優(yōu)雅而深邃的旋律引入,一聲鳥兒空洞的啼叫后,小女孩與老人的對話將我們拉進入了第一個場景。在荒郊的一個山洞里,在微微的火光若隱若現(xiàn)地閃耀下,小女孩問:“為什么在黑夜里要點燃火把?”老人回答:“可能因為這個世界缺少光明,需要用火把來照亮,用來驅(qū)走什么,帶來什么,特別是面對人群,我總覺得有如此的需要?!痹捯粑绰?,派爾特安靜的大三和弦分解旋律緩緩地進入,并且一直隨著影片的發(fā)展連綿不斷地延續(xù)著。首先是關(guān)于青春的最后幾分鐘,影片中一個女士搶了一把槍對一個年輕小伙子說:“你是要現(xiàn)在就結(jié)束生命還是慢慢地死去?”小伙子選擇了馬上!結(jié)果子彈射進了他的胸膛,他倒下!嘴里喊著:“媽媽!” 小伙子就這樣的走了,同時也帶走了他的一切。在關(guān)于勇氣的最后幾分鐘中,伴隨著槍聲,出現(xiàn)了一個滿臉血圬并且還在吐血的女人,而且還有句旁白:“保拉,我不知道你是否害怕?”發(fā)人深思。在關(guān)于思想的最后幾分鐘中,一個女孩正在整理自己的書籍,然后把一些書丟入了垃圾袋中,值得注意的是,小女孩在扔書的過程中又撿起了一本書翻看起來,但是書籍還是被扔進了垃圾車,也許導演是在問,難道丟了書,就是背棄思想了嗎?就是放棄幸福了嗎?就是遺忘追求了嗎?然而短片告訴我們主人公最終還是把那些思想的書籍連同他的幸福一起丟給了垃圾箱。在關(guān)于記憶的最后幾分鐘中,影片出現(xiàn)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納粹在屠殺猶太人后,將他們的尸體遺棄的一幕,令人震撼。在關(guān)于愛情的最后幾分鐘中,雖然優(yōu)美的法語歌曲唱著:“告訴我你不會離開”,然而鏡頭卻表現(xiàn)是一幕悲傷的場面,一個眼睛里含著眼淚而且極度傷心的面龐充斥著畫面,或許愛情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在關(guān)于沉默的最后幾分鐘中,戈達爾再次搬用了自己的作品《小兵》中男主角布魯諾被阿拉伯激進組織行刑逼供的鏡頭,他雙手被拷上手銬,激進分子竟用蠟燭的火苗灼燒他的雙手,使他受盡折磨,然而布魯諾卻沉默不語,那么,他到底為什么會一言不發(fā)呢?到底為什么會那么坦然呢?在關(guān)于故事的最后幾分鐘中,在一個湖邊,一位女子依靠在樹下朗誦著詩,遠處還有一匹馬,接著,這位女子在一個男人的引導下躺在了湖邊的石頭上,躺在石頭上安靜地死去,伴隨著鳥叫與湖水拍打岸邊的聲音,男子面對著湖水低沉地說道:“她永遠地走了”。在關(guān)于恐懼的最后幾分鐘中,導演把炮火連天的巴爾干戰(zhàn)場影像搬上了熒幕,在冰雪中,人們無辜地死去。在關(guān)于永恒的最后幾分鐘中,影片中放映了有關(guān)于耶穌受難的故事,耶穌的母親在眾人的陪擁下前往刑場,當看到兒子被釘在十字架的痛苦慘叫時,她立刻癱倒在地,最后字幕跳出了“永垂不朽”。在關(guān)于電影的最后幾分鐘中,伴隨著嘈雜的機器聲,一張潔白投影屏幕在后面機器地控制下不斷地抖動,緊接著又平整地展現(xiàn)于觀眾,反反復復地交替。阿沃·派爾特音樂《鏡中鏡》的旋律從始一直到此處從未終止過。直至短片中突然出現(xiàn)了木偶在版畫前舞動,陰郁的管風琴才隨之而出,疑問的是木偶后面的人們是在狂歡呢?還是在痛苦呢?整部短片以此為終。短片也許是在告訴我們世間上任何事物都會受時間制約,時間也都讓我們有著最后幾分鐘,而時間本身呢?它會消亡嗎?或許不會?留給我們思考的東西太多了,時間的最后幾分鐘會是什么樣子的?電影大師戈達爾不敢想,我們也不敢想,在時間的黑夜里,戈達爾的十分鐘是狂亂無章的十分鐘。十分鐘的時間會帶走一切,當然也會沖淡一切。
阿沃·派爾特的音樂使得筆者對20世紀音樂的認識要重新改變,筆者是通過《在時間的黑暗里》這部短片第一次聆聽到派爾特的音樂,并深深地喜歡上了派爾特的音樂,在現(xiàn)代作曲技法運用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派爾特仍然能夠以他那最純潔的內(nèi)心,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簡約而不簡單。筆者相信派爾特的音樂也會逐漸地被我們大家所熟知,因為我們需要寧靜,我們需要信仰,我們需要派爾特。每當我們因為某些事情煩躁、郁悶的時候,請靜靜地去聆聽派爾特的音樂吧,他會讓你脫離世俗的喧鬧繁雜,凈化你的心靈。就像文章題目所說的,在黑暗中尋找光明,派爾特的音樂就如同一個火把,在我們迷失道路的時候,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班麗霞.動機 風格 靈魂——阿沃·派爾特早期創(chuàng)作中的“巴赫”[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01).
[2]班麗霞.論阿沃·派爾特宗教性音樂的神圣與顯圣[J].中國音樂學(季刊),2011,(01).
[3]Paul Hillier:Arvo Par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Arvo Part,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by Richard L. Crocker/David H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