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曾經的“蕓式唱腔”嗎?20世紀90年代中期,許茹蕓以獨特的嗓音辨識與音樂風格進入了大眾視野,在上華唱片一舉取得傲人成績,并和同公司的齊秦、熊天平、許美靜等人創(chuàng)造了令人難忘的“上華時代”。作為“80后”心中舉足輕重的歌手,許茹蕓雖從未躋身華語天后的地位,但多張經典唱片留下的絕不僅是銷量數字那么簡單——那是一種屬于時代的符號,是屬于已經遠去的、不可復制的音樂記憶,更是永不褪色的事業(yè)成績。她雖然代表不了那時的華語樂壇,但卻足以代表那種深刻的時代性。雖然她的事業(yè)亦有巔峰后的緩坡,但時至今日提起“蕓式唱腔”,我們依然知道那是屬于誰的名字、誰的稱號,不會混淆、不會忘記,這是極其重要的。
許茹蕓起步于華語唱片產業(yè)美好輝煌的年代,更曾經歷發(fā)片頻繁的鼎盛時期。和今天不同,那是個半年就能發(fā)一張新片,兩年就能出一張精選集的大好時光。無論何時再聽許茹蕓的老歌,我們都會想起那青春閃耀的日子,以及一盤盤磁帶所攜的溫暖厚重。這樣想來,許茹蕓代表的又不僅僅是音樂——而是更深刻的記憶、是一代人的青春。不是我們習于懷舊、懷戀,而是那一去不返的時代太過美好了啊。那些把磁帶翻來覆去愛不釋手的昨天,那些在筆記本上抄寫歌詞的昨天,在今日的網絡時代,我們要怎樣才能找回那珍視音樂、珍視生活的姿態(tài)呢?現在,就讓我們重新聆聽那些屬于舊時代的“蕓式唱腔”吧,看看許茹蕓是如何步步走來,從探索到巔峰直至今日的成熟與睿智的。說不定,你也能重拾那份溫暖的心境,重溫自己已去的“匆匆那年”。
如果云知道——蕓式唱腔風起云涌
1995年許茹蕓發(fā)行首張專輯《討好》,同名主打翻唱美國歌手Tori Amos的Winter,并賦予了作品完全不同的味道。當時許茹蕓的聲音還比較青澀,雖然已經有了出色的高音表現,但運用并不輕松自如,但這作為新人來說也屬正常。曾有一件很尷尬的事——當年她為了《討好》參加電臺宣傳,直播間開通熱線電話供歌迷撥打與其互動,可整個節(jié)目過程中居然沒有一個人打來。作為新人未被廣泛關注,這讓許茹蕓非常難過,好在她沒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討好 》這張專輯的確不夠成功,也并不太適合許茹蕓。Tori Amos的音樂形態(tài)與許茹蕓的特質沒有相似之處,只有制作人黃國倫為唱片營造的冷冽氣質還算不俗。包括封面、造型都在意識型態(tài)的包裝之下,專輯的主題卻沒有什么突出之處。歌名倒是頗具上世紀九十年代華語音樂的文藝風采,如:《一百個謊言》《愛是唯一的理由》《你是我心口里的風》《公主徹夜未眠》等等,可除了《看透》之外,沒有一首歌作為經典留存下來。
1996年,許茹蕓的事業(yè)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全要歸功于《淚?!愤@張專輯?!澳阍趺瓷岬米屛业臏I流向?!薄@句歌詞變得家喻戶曉、街知巷聞,而這首具有傳唱性、流行性、經典性、特質性的歌曲,亦使許茹蕓迅速躋身一線女歌手的地位。在《淚?!穼]嫷男麄髌冢S茹蕓一天要趕三至四場的表演,分布各地數不清的校園演唱會,更讓她經歷了第一個小小的事業(yè)巔峰。初嘗“紅”滋味,《淚?!芬苍趤喼薷鞯刭u出了非常好的成績,內地也高調引進了這張唱片,與《討好》的境遇完全不同?!笆|式唱腔”這時已經形成,只因許茹蕓的作品還不夠多,所以無法建立起自己的口碑體系,但是大家都覺得,她太特別了。正如《淚?!愤@首歌所表現的——清澈、高亢、純粹、深情,聲音尖銳而不令人反感,高音震撼又不失應有的厚度,再加上一點少女的甜美,以及忽隱忽現的成熟感,如此的音樂魅力令人無法抵抗。年末為了延續(xù)《淚?!返臉O佳口碑,唱片公司找來著名制作人季忠平為其量身定做第三張專輯《如果云知道》,將“蕓式唱腔”助跑并推向高峰?!度绻浦馈纺缓蟀嗟追浅P酆?,包括劉天健、Peter Wong、袁惟仁、徐德昌、黃國倫在內,可謂是當年最出色的制作陣容。許茹蕓在這張專輯中將空靈的氣音運用得更加到位,比起《淚?!泛裰氐闹幸粞莩?,她大膽地將唱腔提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也迅速成為獨樹一格的招牌。這是所有歌手都無法模仿的辨識度,即使在將近二十年后的今天,也沒有人能被稱為“與許茹蕓唱腔相似”。這張專輯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引入了很多新的流行元素和演唱情緒,如甜美輕快的《執(zhí)著》、民謠風格的《半首歌》,以及略有另類氣息的《你討厭》等等。其實現在看來,這種做法頗具爭議,也為日后的風格定性埋下了危機。這些歌曲對許茹蕓的經典性、典型性都沒有幫助,反而破壞了高音作品統(tǒng)一的質感。盡管如此,《如果云知道》依然獲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僅憑許茹蕓淋漓純粹的聲音表現,就足以席卷當年的各類音樂獎項了。這張專輯的火熱也給許茹蕓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傳言她在日本宣傳時甚至忍不住淚灑街頭,媒體也以“最佳新人”等噱頭來持續(xù)煽動,讓她感受到事業(yè)的殘酷考驗。幸運的是,許茹蕓頑強堅持,最終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掃蕩了一年全部的頒獎典禮,將“蕓式唱腔”的招牌徹底鑲嵌在華語樂壇之上。
1997年的《日光機場》和1998年的《我依然愛你》繼續(xù)貫徹“蕓式唱腔”的出色表現,許茹蕓在專輯制作層面的參與也多了起來。經過磨練后,抗壓能力也有所加強,對音樂精益求精的愿望更體現在行動中。此外,“蕓式唱腔”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在保持氣音運用的同時,在真音方面做了大幅度的加強。這種唱法無疑讓許茹蕓更加勞累艱難,但實際出來的效果不錯。不過,《我依然愛你》使許茹蕓的“蕓式唱腔”達到最頂峰,此后再無自我超越。這張充滿了感傷氣息的唱片,也是“前上華時代”最后一張具備時代特色的專輯,包括后續(xù)的《你是最愛》《真愛無敵》等等在內,許茹蕓都沒有突破《我依然愛你》的話題度與熱議度,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只是盡全力堅持著。導致這種情況的緣由很多,責任并不全在許茹蕓身上,還包括公司、通告、制作、宣傳,以及臨近世紀末人心的浮躁、市場的不確定性、各類新人紛紛涌現、外域音樂風格的影響等等,上華唱片在流失了眾多主心骨后的虛弱無力,更是造成這一后果的關鍵因素。歌迷所欣慰的是許茹蕓還在,不論專輯要改成什么樣的曲風,至少“蕓式唱腔”的本質是不會消失的,至少,暫時還不會消失。
真愛無敵——蕓式唱腔堅強生存
1998年的《我依然愛你》是許茹蕓質感變化的過渡點。從這張專輯開始,抒情歌曲的比例開始減小,苦情、悲情的音樂色彩更是急劇減淡,制作班底也有了很大的變動,不再向太多主流音樂人邀歌了。最明顯的例子——如《美夢成真》開始接觸作為新人的戴佩妮,并收錄了她民謠風格的創(chuàng)作曲《透氣》,淺吟低唱的Indie風格在許茹蕓的“前上華時代”是完全無法想象的。當然,主流作品還是有一定量的保留,如Dont Say Goodbye、兩個編曲版本的《承擔》等,但僅就同名曲《美夢成真》的指向性來說,苦情哀戚的風格已徹底不再是專輯的重點了?!兑恢薄贰秾W琴的孩子》等歌曲讓人們不禁質疑,經典的“蕓式唱腔”哪里去了?這張專輯除了劉天健、徐德昌、袁惟仁外,幾乎沒有從前的制作人。而新加入的黃怡老師則是R&B、舞曲、另類音樂的高手,或許公司是在極力為許茹蕓提供新的契機吧。其實,這種做法也是無可厚非、無可奈何的,畢竟那時多方積攢的壓力已經快要爆發(fā),公司不可能用“一成不變”的姿態(tài)來應對尚不可知的未來。大家都希望給予《美夢成真》一個特別的音樂意境,也希望它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音樂發(fā)展領域。許茹蕓還為這張專輯遠赴美國學習聲樂和發(fā)聲技巧,力求做到更純熟的演唱。但最后《美夢成真》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成功——不但“蕓式唱腔”失了純粹,新的風格也沒有達成。
隔年與李宗盛的合作,讓許茹蕓的風格變得更加凌亂、混沌。李宗盛是眾所周知的大師級人物,但他獨特的曲風并不適合所有人。新專輯《真愛無敵》的同名主打曲因為風格太過“李宗盛”,而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不論長篇累牘的歌詞,還是千回百轉的旋律,都與許茹蕓無法對接。只是許茹蕓有了《真愛無敵》的教訓,牢牢抓住看家本領沒有撒手,所以在演唱功力、效果上并未出錯。《真愛無敵》導致了歌迷群體的兩極化:要么愛不釋手、要么棄之敝履。專輯再次找來黃怡制作,導致更多新鮮的風格涌入其中——《痞子》、《我就是這么快樂》、Today等另類的作品讓專輯的混沌感更加濃厚了。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還是新人的周杰倫也參與了專輯的制作,還創(chuàng)作了《蝸牛》《一天一天》《禁止悲傷》等三首曲作、一首詞作?!段伵!酚尚芴炱?、齊秦、動力火車,還有齊豫的女兒李潔聯(lián)袂演唱,作為世界展望會公益活動的主題曲,是一次“前上華時代”的精彩再現。而《蝸?!芬喑蔀橹芙軅惡笃诘谋爻?、世紀末華語經典K歌之一?!督贡瘋芬彩窃S茹蕓個人相當偏愛的一首好歌,大量的弦樂配器氣勢磅礴。在這些抒情作品中,許茹蕓努力地堅持著“蕓式唱腔”,在各類新異的編曲中苦苦掙扎。所謂越來越“豐富”的編曲,幾乎要讓她失去那股純然的本質了。
2000年許茹蕓發(fā)行了一張非常出色、出彩的專輯《難得好天氣》——但這種贊譽是獨立于“蕓式唱腔”的,是從一個歌手的突破性、創(chuàng)新性來描述的。《難得好天氣》融匯了電子、古典、R&B、澀谷等多元風格,展示了一個最求新、最蛻變的許茹蕓。為什么說這張專輯的改變就是“好”的呢?因為,比起《美夢成真》《真愛無敵》適度而不徹底的變化來說,《難得好天氣》是徹底放棄“蕓式唱腔”的制作方式,是將許茹蕓作為一個全新的音樂主體來打造的,具有實驗性、冒險性。也就是說,你甚至可以不去在意這是許茹蕓的唱片,而將它作為一個獨立而新銳的音樂人作品就好。所以,它并不能和許茹蕓的自身歷史做縱向比較,而是突出于華語樂壇的流行性之上。這張專輯由黃耀明制作主打歌,甚至還找來西班牙男神級歌手Enrique Iglesias對唱,每一份心力都淬煉出極佳的藝術效果。但是,需求體現水平,受眾限制創(chuàng)新,使《難得好天氣》的一寸光芒很快就不了了之。到了世紀末,許茹蕓與上華唱片的合約中也只剩一張專輯了,《花咲》就此誕生。事已至此,什么都無可改變,什么都無以為繼。在各式各樣的不協(xié)調、不正確之下,最后一張唱片只是盡到了最后一份“責任”而已,講堅持、講突破都頹然無力,找不出任何邏輯與線索。這張專輯不但混亂、噪雜,能算上主打的歌曲只有一首《愛只剩一秒》。不論是黃韻玲制作的爵士風、還是蔡健雅開墾嘗鮮的創(chuàng)作,都挽救不了上華時代結束的現實?!痘▎D》這最后一步與《如果云知道》的璀璨時代相比,簡直帶有某種惡意的諷刺。離開上華已成不爭的事實,面對無數的未知與坎坷,許茹蕓依舊傾盡心力,至少在誠意上滿足一直支持她的歌迷,力圖以真誠的情感堅持到底。而歌迷們一面為許茹蕓感到惋惜,一面又忍不住焦躁與憂慮:我們的“蕓式唱腔”真的要失去了嗎?
云且留住——蕓式唱腔璀璨歸來
最令人擔憂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雖然許茹蕓擺脫了合約陰霾,高調加盟EMI唱片并發(fā)行新專輯《只說給你聽》,但音樂風格卻有了徹頭徹尾的改變。她似乎不再以唱腔為重點,而積極地走上了知性音樂路線,質感與劉若英相近。主打歌《只說給你聽》在形式、編曲上都呈現出高度的主流氣勢,商業(yè)化明顯,深深遺失了那份獨特,成為了歌手普遍選擇的“安全模式”。許茹蕓的歌聲雖仍揉合動人的情感亮色,氣息與能量也有所增進,但總讓人覺得是任何歌手都可以駕馭的程度。想想看,當年誰敢翻唱許茹蕓的《如果云知道》?但是,《只說給你聽》就完全是一種微妙的感觸。平衡建立了,銳利失去了?!吨徽f給你聽》的文案號稱許茹蕓“嘗試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曲風與唱腔”,但實際上完全沒有那樣的感受,不論是《相愛的片刻》的慵懶詮釋,還是《他們的故事》的旋律層疊,都沒有宣傳噱頭中的那般美好。只是許茹蕓有了一點點頗具靈魂唱法(Soul)的風韻,還帶著一絲絲成熟的性感,才讓唱片沒有變得一無是處。
更可怕的事情發(fā)生在隔年。唱片公司沒有接受《只說給你聽》的教訓,第二張唱片《蕓開了》居然找來陳珊妮制作,徹底毀掉了“蕓式唱腔”的最后一道防線。陳珊妮的確是新銳而出色的制作人,她另類、性感,所制作的歌曲迷幻、慵懶,不論電子、爵士、搖滾、摩登通通不在話下,但這些風格足以毀掉許茹蕓多年的口碑。《蕓開了》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在狀態(tài)的許茹蕓,甚至完全沒有理由認為那是“許茹蕓”——每一首歌曲都帶著摩登電子的復古風韻,那種氣若游絲的淺吟低唱,簡直要摧毀聽覺的底線。主打歌沒有主打歌的氣勢,配襯的作品更是過耳即忘。還有以許茹蕓和范曉萱友誼為噱頭的歌曲,但范曉萱的爵士搖滾個人色彩太過濃重。《蕓開了》就是這樣可怕的專輯,而唱片公司居然還在聲稱:“蕓式唱腔的新風采,許茹蕓音樂的一次突破。”實則,根本就將已有的一切都消化掉了。所謂陳珊妮的黑色悲傷美學、清唱法則等等,讓許茹蕓從一個主流大將級的歌姬,轉化為一個小情小愛的民謠詩人。也許有人喜歡這種變化,但客觀來說,絕不可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司居然又趁熱推出了一張老歌翻唱《云且留住》,依然由陳珊妮擔綱制作。大量華語舊時代的影視主題曲出現在專輯中,讓唱片成為做作的商業(yè)產物。果不其然,在什么都沒有創(chuàng)造的情況下,許茹蕓與EMI的緣分就結束了。2003年出版了一張《我愛夜 新歌加精選》專輯,將根本談不上精選的歌曲集合在一起,甚至連一張新的封面照片都沒有拍,就草草上市。
此后銷聲匿跡四年之久,許茹蕓才再度回到歌迷面前。加盟種子音樂,并隨之推出單曲《好聽》,終于了卻了歌迷多年的憧憬與期盼。這首由吳克羣(當年名為吳克群)創(chuàng)作的歌曲正如歌名所示好聽異常。雖然沒有大作的高拔喧囂,沒有浮夸的曲風綴飾,卻讓我們認識了一個全新的許茹蕓——成熟、溫柔、睿智、穩(wěn)重。唱腔唱法也是一樣,沒有了上華時代的年輕浮躁,更沒有EMI時代的不知所云,而是以一種深思過后的姿態(tài),將曾經的影子沉淀得更為深刻。種子音樂這一步,邁得著實有力。雖然“蕓式唱腔”暫時未見影蹤,但《好聽》所帶來的溫暖與舒適,一時讓人感動不已?!耙苍S,許茹蕓也可以這樣?”——新的疑問出現在大家面前,但這一次,是完全樂觀、積極的。
2007年末種子音樂為許茹蕓發(fā)行了第一張唱片,終于驅散了多年的抑郁陰霾。無論在主題性、音樂性上都無懈可擊的《北緯66度》不但為許茹蕓再次正名,還贏回了“蕓式唱腔”的滿堂喝彩。一首《愛情,進站》簡直如大雨過境般滋潤了歌迷心中十年的干涸,種種宛若《如果云知道》《淚海》《我依然愛你》般的熟悉感、親切感徜徉于聽覺之中,還帶著多年來新的領悟與沉淀,更加完美、更加成熟。哀傷而不苦情、空靈而不迷惘,不但保留了原始的本真,還富含新的深思與收獲。專輯中的其他歌曲也展現了曲風求新,而這種嘗試又與EMI時代的浮夸、上華末期的突兀不同,是在“適合許茹蕓方向的基礎上”所產生的正確、延伸性的突破與蛻變。不論《看完煙火再回去》的異國情調、《男人女人》的走心對唱、《手寫愛》的文藝知性,都讓人看到許茹蕓嶄新的可塑性。從這個成功案例來看,許茹蕓既然不能再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原味風格,那么若想在保留“蕓式唱腔”的基礎上有所前進,就要發(fā)展專輯的內涵厚度,而非曲風的過度求異。即將“蕓式唱腔”的強韌特質深化到歌曲的內在中,就能達到兩全其美、內外兼具的效果,音樂質感也會變得清澈如昨,同時,市場需求也不至于落后這個必須進步的時代了。
你聽見了我嗎——蕓式唱腔成熟升華
去年聽聞許茹蕓的婚訊,并不感到十分驚訝。算算出道將近二十年,她已將生命中最好的時光交付給了音樂事業(yè)。雖然經歷巔峰、波折最終平定,但細細想來,她絕不是那類脫離現實生活的歌手。我們始終相信,不論在音樂上取得多大的成就,不論“蕓式唱腔”能創(chuàng)下多少業(yè)績,許茹蕓是一定會走進婚姻殿堂的,事實亦是。隨著婚姻實現人生的重新起跑后,她的音樂理念再度發(fā)生了改變。至于由《北緯66度》成功帶回的“蕓式唱腔”,似乎留在那里即可,歌迷也不再期待她發(fā)行過分主流的唱片、不再糾結她是否還能呼風喚雨。只要她還在唱歌、還在陪伴我們就好。在音樂資源豐富的今天,大家都學會了滿足,而對于業(yè)已成熟的許茹蕓來說,做自己喜愛的音樂、享受婚姻、享受人生才是應做之事。追求銷量、追求市場,為了做而做的唱片,誰也不再需要了。
所以在種子音樂獲得重生后,許茹蕓終于能以放松的心態(tài)做自己喜愛的唱片了。不必抱著生存的心態(tài)關注競爭,更身懷廿年看透市場的歷練。當然,音樂對她依然重要,但她不再看別人臉色,不再隨世俗要求強迫自己,只創(chuàng)造屬于個人的、走心的良品。翻唱專輯《你聽見了我嗎?》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下產生的。專輯收錄了性感女神Marilyn Monroe的I Wanna Be Loved By You以及九首來自香港、臺灣的經典流行,原唱包括:王菲、庾澄慶、伍佰、黃耀明、黃韻玲、林強等等,許茹蕓將這些歌曲賦予Jazz與Bossanova風格進行翻唱,與封面的迷幻意境完美相合。更如唱片名稱所說的“你聽見了我嗎?”——雖然只是一張不夠偉大的翻唱,但卻是“我”真心實意想唱給你們的東西,大抵就是這樣一種情思。專輯選曲帶著強烈的個人偏好,顯而易見。不論是伍佰的《浪人情歌》、黃韻玲的《藍色啤酒?!?,還是黃耀明的《春光乍泄》,都能讀出濃烈的日記氣息。雖然歌曲不算蹊蹺冷門,但絕不帶有商業(yè)選擇的惰性。張震岳的《秘密》與糯米團的《巴黎草莓》則有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搖滾的時代風味,與許茹蕓最活躍的年代吻合,代表了積極的紀念意義。王菲的《只愛陌生人》與Marilyn Monroe的I Wanna Be Loved By You則以典范女性為視角,意境、情緒都有對號入座的曖昧暇思。十首編曲高度統(tǒng)一,唱片結構嚴謹完整,爵士風情、香頌微醺,旋律細膩而流暢,弦樂縝密而篤實。專輯不但構建了屬于許茹蕓的個性主題,還有清晰的邏輯層次,演唱方面的表現更是足夠專業(yè)。雖然“蕓式唱腔”不夠凸顯,但那種偶遇舊友的酒廊氣氛,亦能讓聆聽的心境更加溫暖、透明。在各類舶來文化四起的今日,在傳統(tǒng)流行已不再受寵的今日,依憑一張翻唱專輯就能展現真實的自我,實屬難得。經典情結的展示,更代表了對往昔美好的懷戀。
不過如果真的再聽不到曾經的“蕓式唱腔”,我們又會怎樣呢?恐怕,還是不能滿足吧。幸而現在的許茹蕓不是要退隱歌壇,更不是要轉型,只是在繼續(xù)摸索,并尋找升華的契機。婚姻對她的音樂來說是種正面調劑,是種積極激勵,所以她一直探求的創(chuàng)新才有可行性、可能性。這些年來從流行電子到復古翻唱,她在各大公司艱難跋涉,各類概念雖喜憂參半,但她堅持不走回頭路。有一點可以肯定:她從未放棄嘗試,每一步,我們看到的許茹蕓都有一個嶄新的面貌。終于,2014年她又發(fā)行了全新的國語專輯——《奇跡》。唱片與先鋒音樂人陳建騏合作,再次大膽將“知性美”作為專輯的內涵,似乎想挽回在EMI時代曾經失敗的遺憾。依然沒有妥協(xié)過度的流行性,如同想“再賭一次”,為自己的事業(yè)軌跡消除不甘的心緒。專輯請來大量金曲創(chuàng)作人譜寫詞曲:蔡健雅、小寒、許哲佩、魏如萱、吳青峰、李心潔、李格弟等等,“新小眾音樂文化”的清透感充斥其中。專輯概念、編曲、配器都有一致的神秘風味,宛如電影般浮游太空的詭秘氣氛,將感情、精神都隱喻至宇宙的無限。專輯編曲采用大量鋼琴、弦樂、電子、鍵盤,而過于傳統(tǒng)的民謠、抒情沒有占據太大比例。這張唱片滲透了自由、自我等思想,雖不高調宣揚,也是與流行再次劃清界限的標識。
那么“蕓式唱腔”最后又如何了呢?應該說,許茹蕓始終是一個不脫離生活、貫徹精神之美的歌手,所以一切變化,更多存在于心態(tài)中。在這樣的前提下,《奇跡》中還是有《最難的是相遇》這類抒情、深摯的作品來開辟道路,而“蕓式唱腔”則如她的心境一般得到了升華。削去了鋒銳的棱角,補足了空洞的棉質,成為了當下的新形態(tài)——高音的極限整體降低、氣音轉化為偏民謠唱法,而假音與真音自由轉換作為看家法寶,則保持高度的不變,這就是現在的“蕓式唱腔”了。它與“前上華時代”相比,多了一份醇厚,少了一份尖銳;多了一份沉穩(wěn),少了一份沖動。它有屬于這個新時代的圓潤與精致,在不忘曾經專業(yè)鋼琴編曲的同時,又伸出接納電子元素的雙手。在蔡健雅創(chuàng)作的《健忘》、魏如萱的《柔軟的冷漠》中,都有這種色澤的表現。整體的音樂形態(tài)依舊是美麗、安靜的,極富一份對歌迷的責任感與誠懇的交代。
據說《奇跡》將是許茹蕓的最后一張專輯。聽到這樣的消息難免傷心,尤其是與她共同成長的八零一代。她在最好的時代出人頭地,在世紀末的考驗里咬牙堅持,在失敗跌倒后奮力爬起,又在珍視生活中獲得成熟睿智。她舞蹈于時間的軌道,歌唱于歲月的痕跡。結果已然如此,我們該為她感到幸福。碩果累累的音樂、快樂美滿的婚姻生活、升華完畢的“蕓式唱腔”,都是她人生踏實的收獲。而我們深切懷念的老時代——正因它永不再來,才更加唯一、珍貴。《淚?!贰度绻浦馈贰段乙廊粣勰恪贰@些名字必將留駐在我們偶爾翻閱的情緒中,像跳動難串的珍珠,顫動每一步歲月?lián)P起的塵埃。所以不必哀傷,就當我們的人生是一張精選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