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樂
摘要:文章從兩個方面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學前教育中存在問題的成因進行了分析,以期引起教育界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學前教育中的傳承這一問題的重視。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 學前教育 存在問題 成因分析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就是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從古到今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上創(chuàng)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體現(xiàn)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廣義上,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聲調式特征的音樂,一般指在民間形成并流傳于民間的各種音樂體裁,例如我國的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民間器樂。
民族民間音樂在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比重和地位。表現(xiàn)在:首先,我國各個民族、各個地區(qū)的民間音樂品種和曲目浩如煙海。據(jù)20世紀80年代的調查,我國擁有341個說唱曲種、317個戲曲劇種、17636中民間舞蹈,以及不計其數(shù)的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民族歌曲音樂。其次,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和宗教音樂,都與民間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宮廷燕樂取材于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吸收了民間音樂的成分,而中國的文人音樂,也多是以民間音樂為基礎發(fā)展形成的,并帶有與民間音樂相類似的即興性與鄉(xiāng)土性的特征。有些文人,甚至直接參與民間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民族民間音樂追求真摯的感情、鮮明強烈的表情手段和被普通老百姓所認同的自然美好的音樂形勢。
中華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像一條歷史長河一直在滔滔不絕地流淌傳播。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學前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缺失的原因
(一)西方音樂教育模式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沖擊
20世紀初,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形成中國歷史上持續(xù)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從1927 年中國現(xiàn)代專業(yè)音樂教育的奠基者蕭友梅博士創(chuàng)辦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所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機構——上海國立音樂院開始,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就沿襲了以“前蘇聯(lián)——德奧音樂體系”為主的西方音樂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讓國人開啟了與世界音樂文化的交流,了解了西方音樂文化,開闊了音樂視野,然而近百年來這種以西方音樂為主要內容的學校音樂教育模式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忽視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對學校音樂教育的忽視導致了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出現(xiàn)了雙軌現(xiàn)象: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以社會民間音樂社團為主體,而學校音樂教育(包含高等師范教育)主要是以西方音樂教育模式為主要內容,很少系統(tǒng)地涉及民族民間音樂的知識。
(二)新媒介的傳播方式
進入 20 世紀以后,廣播、攝影、電視、計算機等技術的興起,讓人類有了一種對客觀世界進行真實記錄和再現(xiàn)的新手段,音樂可以通過網(wǎng)絡、電視、電影等方式傳播出去。新媒介傳承方式的出現(xiàn),使音樂文化傳承進一步突破時空界限,成為一種全方位、立體式的傳播,各種電子音像制品等新媒介的傳播方式使民眾的音樂視聽變得無限廣闊。由此便產(chǎn)生了這樣一種情況,即人們有了更多、更便捷的音樂鑒賞方式,特別是流行音樂,其與人們的生活、情感更為接近,極易和觀眾產(chǎn)生情感共鳴,所以迅速占領了整個音樂的半壁江山。人們很難再像以前一樣靜下心來認真的欣賞民族民間音樂,加之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很多民族民間音樂已經(jīng)逐漸走到了消亡的邊緣,盡管國家近年來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但是實際成效卻十分有限,失去了生存母體的民族民間音樂仍然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傳承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充分認識到學校這一傳承基地的重要性,將大、中、小學生作為重要的傳承人。通過對他們進行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獲得一個雙贏的結果,即個人音樂審美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民族民間音樂的有效傳承。
(三)未能確立民族民間音樂作為學校音樂教育根基的地位
雖然在當下的學校音樂教育體系中,包含著一部分民族民間音樂的內容,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無論是在數(shù)量還是具體的教學效果上,仍然難以盡如人意。因為民族民間音樂已經(jīng)不僅是一種音樂技能,而是與我們最親近的音樂文化。原本是最具有得天獨厚優(yōu)勢的音樂教育資源,卻沒有得到良好的開發(fā)和運用,這是需要音樂教育者所深入反思的。當然,客觀條件也是不斷變化的,有一些難以為人們意志所轉移的客觀條件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而當下要做的就是趨利避害和揚長避短,繼續(xù)推進學校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非常復雜,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各級學校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認識不夠,未能確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作為學校音樂教育根基的地位。對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的缺失使得民族民間音樂在各層次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對其了解很少,導致在以后幼兒園的工作中也很難將民族民間音樂引入音樂教學活動中,因此民族民間音樂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傳承存在割裂、脫節(jié)現(xiàn)象,成為斷層。到目前為止,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音樂教學(鋼琴、聲樂、視唱、音樂欣賞)中,我們沒有看到一本相對系統(tǒng)介紹和適合進行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教材,并且也缺乏教學資源對學前教育專業(yè)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支撐。
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一)幼兒教師在職前未能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系統(tǒng)學習
教師是支撐教育事業(yè)的重要核心力量,學前教育院校肩負著培養(yǎng)幼兒教師的重任。幼兒教師的勞動牽動著千家萬戶,影響整個社會,關系著祖國的明天和民族的未來,是傳播知識和培養(yǎng)人才的主力軍。明確把握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結構與專業(yè)發(fā)展,是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在我國現(xiàn)行的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育中,盡管包含著一些民族民間音樂內容,但這種包含卻非常表面,不系統(tǒng)、不全面、未能形成體系,導致幼兒教師在職前對民族民間音樂的了解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幼兒教師不能正確區(qū)分民族調式和西洋大小調……這樣結果就是幼兒教師對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的缺失導致在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中很少涉及民族民間音樂,使得適齡幼兒很少能夠接觸到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很難將民族民間音樂在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中進行傳承。
(二)國外教育體系充斥現(xiàn)代幼兒音樂教育
多年來形成的教育體制和觀念以及外來文化的侵入,傳統(tǒng)音樂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其傳承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一個殘酷的不爭的事實是:長期以來我們音樂課教學一直被西洋大小調音樂體系控制著,而我們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民族五聲調式音樂體系卻被束之高閣。據(jù)調查,目前幼兒園的音樂教材中的教學活動多是以一些西洋大小調體系的兒歌、律動、音樂欣賞、打擊樂器、音樂游戲為主,很少有涉及民族民間音樂的音樂活動。針對幼兒教師和幼兒的音樂培訓機構,全是借助國外的一些教學體系,如:柯達伊音樂教學體系(匈牙利)、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體系(瑞士)、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德國)、鈴木音樂教學體系(日本)、蒙臺梭利音樂教學體系(意大利),幾乎沒有針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培訓學習。
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看到一本相對集中地介紹和適合對幼兒進行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活動的教材,并且也缺乏對幼兒園音樂活動領域進行民族民間音樂教學資源的支撐。
(三)忽視幼兒音樂能力培養(yǎng)的特點
童年無疑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時光,當我們尚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就開始從父母那里感受語言特有的魅力,其已經(jīng)不是一種生活的技能,而是作為一種文化而融入了我們的血脈中。而從語言的節(jié)奏韻律發(fā)展而來的民族民間音樂,更是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天生的親和感,成為了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財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理應在幼年時期加強對孩子民族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這一點也是在國際上得到普遍認同和肯定的,音樂教育中幾種著名的教育體系和方法,如鈴木教學法、奧爾夫教學等,都是針對孩子們的教學方法。因此這一問題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在對民族民間音樂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基礎上,尊重孩子們的生理和心理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的向孩子們進行民族民間音樂教育,使其真正成為孩子們茁壯成長的好伙伴,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最終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3,(01).
[2]段橋生,米瑞玲.漫談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藝術研究,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