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梅 張耀華 鄧萍萍
宮頸環(huán)扎術治療晚期流產的臨床分析
張俊梅 張耀華 鄧萍萍
目的 探究宮頸環(huán)扎術在孕婦晚期流產的臨床應用療效。方法 對行孕婦宮頸環(huán)扎術(手術組)16例及同期未行宮頸環(huán)扎術(對照組)16例晚期流產孕婦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手術組患者的孕周顯著長于對照組, 在新生兒結局的對比中, 手術組的新生兒出生體重、Apgar 1min 及 5 min評分、新生兒一月存活率等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手術組16例患者中新生兒結局好的共15例, 其中20 mm<治療前宮頸口開大≤30 mm、0 mm≤治療前宮頸長度<10 mm的患者, 新生兒結局差。結論 宮頸環(huán)扎術在臨床治療晚期流產具有較好的效果, 明顯提高新生兒存活率,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值得推廣使用。
宮頸環(huán)扎術;晚期流產;應用效果
宮頸機能不全是指由于孕婦的子宮頸形態(tài)、結構及其功能的異常, 會導致子宮頸出現(xiàn)在非妊娠狀態(tài)下異常擴張的現(xiàn)象, 當其處在妊娠時期時, 羊膜囊因受重力的影響嵌入子宮頸管內, 致使子宮口擴張、羊膜囊凸現(xiàn)出來, 導致子宮收縮。最終引發(fā)流產[1]。宮頸機能不全是引起孕婦晚期流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發(fā)病率可達 0.2%~2.0%[2]。目前, 臨床主要依靠宮頸環(huán)扎術以防止晚期流產的發(fā)生, 本院近階段采用宮頸環(huán)扎術治療孕婦晚期流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間于本院就診的晚期流產孕婦患者32例為研究對象, 本次妊娠前無明確的宮頸機能不全診斷, 孕周14~28周。根據(jù)是否行宮頸環(huán)扎術分為手術組和對照組。手術組16例, 年齡21~38歲, 平均年齡(29.2±3.3)歲, 平均孕次(2.55±1.2)次, 平均產次(0.24±0.33)次, 平均自然流產次數(shù)(0.52±1.1)次;對照組16例, 年齡22~27歲, 平均年齡(28.8±3.5)歲, 平均孕次(2.25±1.1)次, 平均產次(0.27±0.53)次, 平均自然流產次數(shù)(0.56±1.4)次。經B超檢查, 以上患者均未發(fā)現(xiàn)胎兒胎盤異常的情況, 均有不同程度的宮頸口擴張和宮頸縮短(宮頸長≤3.0 cm, 最短者宮頸消失, 宮頸口擴張最寬為3 cm), 且母體無嚴重內分泌性疾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孕周、孕次、產次、自然流產次數(shù)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手術組進行宮頸環(huán)扎術, 術前排查陰道炎, 手術過程如下:手術前采用5% 葡萄糖250 ml+25%硫酸鎂20 ml(硫酸鎂靜脈滴注速度 1.5~2 g/h)于30 min內快速靜脈滴注。通過連續(xù)硬膜外法麻醉后, 取截石臀高位, 經過常規(guī)消毒、鋪巾, 導尿后, 置于患者陰道上下葉處, 盡可能充分暴露宮頸, 使用艾利斯鉗夾緊宮頸前后唇, 慢慢向外牽拉, 宮頸管內的羊膜囊自動回縮或使用經生理鹽水浸濕過的紗布將其送回宮頸管內;采取大圓針與強生減張縫合線, 于患者宮頸后唇5 點處進針, 前唇 1 點處出針, 選用與線配套的直徑0.2 cm、長1.5 cm左右的橡皮管套于縫線上, 從而減輕縫線對宮頸的壓力, 同時防止其嵌入宮頸;再于宮頸前唇11 點處進針, 后唇 7 點處出針, 置同樣的橡皮管, U 字縫合,于宮頸后唇進針處打結, 線結松緊以可容一指大小為宜, 留約2 cm長的尾線, 便于拆線[3]。術后, 及時有效應用抑制宮縮藥物, 以常規(guī)抗生素預防感染及臥床休息, 妊娠期禁性生活, 保持大便通暢, 嚴密監(jiān)測陰道流液等情況, 加強產前各項檢查, 在保證患者無產科合并癥為前提的條件下可于妊娠37~38周左右拆線。對照組則進行保守治療處理:只給予患者采用5%葡萄糖250 ml+25%硫酸鎂 20 ml(硫酸鎂靜滴速度1.5~2 g/h)于30 min內快速靜脈滴注[4], 依據(jù)宮縮情況來調整藥量和用藥時間, 一般用藥時間為3~5 d?;颊咭灶^低臀高位臥床休息為宜。加強監(jiān)測陰道流血等產前各項檢查,避免過度勞累, 禁止性生活, 保持大便通暢。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延長孕周的時間、新生兒出生體重、Apgar 1 min 及 5 min 評分以及新生兒一月存活率等指標[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觀察指標的對比分析 手術組與對照組延長孕周時間、新生兒出生體重、Apgar 1 min及5 min評分及新生兒一月存活率的對比分析:治療后, 手術組患者的孕周顯著長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在新生兒結局的對比中, 手術組的新生兒出生體重、Apgar 1 min及5 min 評分、新生兒一月存活率等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宮頸口開大越小, 新生兒結局越好。見表1。
2.2 手術組中治療前宮頸口開大、宮頸長度與新生兒結局的關系比較 手術組16例患者中新生兒結局好的共15例,其中20 mm<治療前宮頸口開大≤30 mm、0 mm≤治療前宮頸長度<10 mm的患者, 新生兒結局差;治療前宮頸口開大越小, 新生兒結局好的幾率越高;宮頸長度越長, 新生兒結局好的幾率越高。見表2。
表1 兩組各項觀察指標對比分析[, n(%)]
表1 兩組各項觀察指標對比分析[, n(%)]
注:兩組比較,aP<0.01
治療前宮頸長度(mm)手術組 16 159.3±22.1 83.5±25.8a 2566.5±930.3a 8.7±3.1a 8.8±2.7a 15(93.75)a 9.8±2.2 20.5±4.8對照組 16 158.8±21.5 3.6±3.1 800.6±285.5 0.5±1.2 0.4±1.3 0 12.0±8.5 22.2±5.3組別 例數(shù) 入院孕周(d)延長孕周(d)新生兒出生體重(g) Apgar 1 min Apgar 5 min 新生兒一月存活率治療前宮頸口開大(mm)
表2 手術組中治療前宮頸口開大、宮頸長度與新生兒結局的關系比較(n)
采用宮頸環(huán)扎術作為治療宮頸機能不全癥的主要手段已經有40多年的使用歷史了。對于晚期流產患者實施的手術,主要針對孕周<28周、羊胎囊凸出于宮頸口、胎兒存活率低下等情況的患者。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手術是宮頸前后唇“∩”形縫合法,該法進行手術更加便捷易操作, 具有手術產生的創(chuàng)傷口小、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等諸多優(yōu)點。此外, 本研究在宮頸環(huán)扎術中使用了強生減張縫合線, 代替了傳統(tǒng)使用的絲線, 該線張力大, 能夠有效減少縫線對宮頸部位的壓力, 降低宮頸損傷率, 對于患者機體損傷小、恢復快, 在臨床上具有推廣使用的價值。從本研究手術前宮口開大情況、宮頸長度與新生兒結局的關系中, 表明三者是相互影響的, 宮頸越短、宮口越大, 術后孕周延長越短, 新生兒結局越差。反之成功率越高。本研究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宮頸環(huán)扎術阻止了子宮下段的延伸和宮頸口的擴張, 重建宮頸內口的功能。只要選擇好適應證, 做好術后的處理, 能夠顯著延長患者孕周時間, 新生兒妊娠結局指標也有顯著地改善, 同時提高了新生兒的足月分娩率, 手術治療效果較為滿意。
總之, 宮頸環(huán)扎術臨床治療晚期流產具有良好的療效,滿足患者的需求, 值得廣泛推廣應用于臨床。
[1] 謝幸, 茍文麗.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51.
[2] Madueke-Laveaux OS, Platte R, Poplawsky D.Unique complication of a Shirodkar cerclage: remote formation of a vesicocervical fistula in a patient with the history of cervical cerclage placement: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Female pelvic medicine &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13, 19(5):306-308.
[3] 王紅梅, 王謝桐.宮頸機能不全的診斷及處理.現(xiàn)代婦產科進展, 2011, 20(3):180-182.
[4] 夏恩蘭, 劉玉環(huán), 黃曉武, 等.孕前腹腔鏡子宮峽部環(huán)扎術七例臨床分析.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2, 46(12):952-954.
[5] 楊靜,羅軍,方超英, 等.援救性宮頸環(huán)扎術5例臨床分析.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3(8):626-62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107
2015-02-02]
512500 廣東省始興縣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