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洪琴
·調查研究·
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細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顧洪琴
尿路感染;培養(yǎng);病原菌;耐藥性
尿路感染是住院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大量應用,細菌耐藥情況日趨嚴重,同時也增加了臨床經驗性治療的難度。本文分析我院2011—2012年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細菌學分布及耐藥情況,以期為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參考。
1.1 標本來源 2757株病原菌來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首次送檢的尿液標本經定量培養(yǎng)獲得。其中男866例,女1891例,年齡13~102歲,平均67.2歲。
1.2 尿路感染判定標準 10μL合格尿液標本接種于血平板進行培養(yǎng),根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革蘭陰性桿菌≥105CFU/mL有臨床意義,革蘭陽性球菌≥104CFU/mL,菌落計數<104CFU/mL判定為污染菌。
1.3 細菌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 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進行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操作按儀器說明書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檢測均參照美國CLSI M100-S23(2013年)標準進行,其中頭孢哌酮/舒巴坦藥敏結果參照頭孢哌酮K-B法標準判定。
1.4 標準參考菌株 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肺炎鏈球菌ATCC49619、大腸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均購自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WHONET5.6軟件進行病原菌構成比和耐藥率分析。
2.1 病原菌構成 2757株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2243株,占81.4%;革蘭陽性菌514株,占18.6%。排名前六位的細菌分別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異變形桿菌、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各菌種構成見表1。
表1 2757株病原菌分布構成比
2.2 主要革蘭陰性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腸桿菌科細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產ESBLs的檢出率分別為51.0%、39.3%。不同菌屬細菌對各測試藥物耐藥性有所不同,其中大腸埃希菌和奇異變形桿菌對頭孢替坦、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有較好的敏感性,耐藥率<6.0%,但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藥率達19.3%~34.5%。上述三種腸桿菌科細菌對喹諾酮類藥物敏感性較差,僅奇異變形桿菌對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在30%以下,其他藥物耐藥率達36.0%~51.3%。非發(fā)酵菌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吡肟、阿米卡星和慶大霉素耐藥率<30.0%,但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達31.1%。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性嚴重,對大多數抗菌藥物耐藥率>40.0%,亞胺培南耐藥率為43.4%,頭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較好,耐藥率分別為26.9%和11.3%。見表2。
2.3 主要革蘭陽性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的檢出率分別為60.0%和85.3%。葡萄球菌屬對環(huán)丙沙星、大環(huán)內酯類和克林霉素敏感性較差,耐藥率達57.58%~85.7%,對慶大霉素、利福平、呋喃妥因和奎媽普丁/達福普汀敏感性較好,耐藥率<30%,未發(fā)現耐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環(huán)素葡萄球菌。腸球菌屬細菌僅對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保持較低敏感性,耐藥率<3.0%,而對其他大部份測試藥物耐藥率>40.0%。無乳鏈球菌對大環(huán)內酯類、克林霉素和四環(huán)素耐藥率達57.7%~100%,未發(fā)現青霉素G、氨芐西林、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藥株,見表3。
本組資料表明,住院患者繼發(fā)尿路感染以老年人為主,并且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為1:2.18,其原因可能與老年患者的基礎體質較差、住院周期長,抗菌藥物長期使用及常接受各種侵入性操作有關[1]。從病原菌譜來分析,發(fā)生尿路感染的細菌種類與院內感染病原菌類型大致相同[2]。其中腸桿菌科細菌占主要部分,大腸埃希菌分離率最高,為44.3%,其次為肺炎克雷伯菌和奇異變形桿菌。非發(fā)酵菌中主要以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為主,分離率分別是3.8%和1.9%。革蘭陽性球菌以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為主,分離率分別為7.7%和6.8%。
回顧2011年—2012年本院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細菌藥敏結果,由于感染病原菌的菌種不同,其對各抗菌藥物的耐藥性也不相同。腸桿菌科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產ESBLs的比率分別為51.0%和39.3%。產ESBLs是腸桿菌科細菌產生耐藥的主要原因[3],本組研究中頭孢曲松耐藥率明顯高于其他廣譜頭孢類抗菌藥物,推測ESBLs分子型別主要為CTXM型[4]。需要注意的是,ESBLs陽性菌株往往同時攜帶氨基糖苷類、喹喏酮類和磺胺類耐藥基因,造成多重耐藥性,臨床應加強ESBLs流行株感染控制。碳青霉烯類是治療產ESBLs腸桿菌科的強效藥物,但隨著碳青霉烯類藥物在臨床的使用,耐藥性已不容忽視,本組研究中已檢出耐亞胺培南的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藥率分別為3.8%和19.3%,警示臨床應嚴格控制碳青霉烯類藥物的使用,防止在抗生素壓力下多重耐藥或泛耐藥菌的產生。非發(fā)酵菌中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性嚴重,僅對阿米卡星和頭孢哌酮/舒巴坦保持良好敏感性,耐藥率分別為11.3%和26.9%,而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吡肟、阿米卡星和慶大霉素敏感性較好,耐藥率<28.3%。非發(fā)酵菌對碳青霉烯類的高耐藥性已日趨嚴重,本組研究中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分別達到31.1%和43.4%,臨床應高度重視。葡萄球菌屬MRSA和MRCNS的檢出率較高,分別為60.0%和85.3%。對甲氧西林耐藥主要是由mecA基因介導的,由于攜帶mecA基因復合體整合了多種其他抗菌藥物的耐藥基因從而使MRSA和MRCNS菌株表現為多重耐藥性[5]。另外,腸球菌對大多數測試藥物的耐藥率較高,僅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環(huán)素較為敏感。
綜上所述,對于住院患者一方面臨床應加強患者護理和院感控制,以預防尿路繼發(fā)感染的發(fā)生,另一方面針對尿路繼發(fā)感染病原菌種類較多,臨床應及時進行尿路細菌學檢測和藥敏試驗,并根據感染的特點和藥敏結果進行針對性目標治療,避免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而產生耐藥性。
[1]馮佩,王瑞珩,張魯忠,等.老年人尿路感染病原菌培養(yǎng)和耐藥性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18):2233-2234.
[2]楊青,陳曉,孔海深,等.Mohnarin2011年度報告:尿標本細菌耐藥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4):5503-5507.
[3]CLSI.Performance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S].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J].CLSI,2010,30(1):24-25.
[4]Wang H,KellKar S,Wu W,et al.Clinical isolates of Enterobacteriaceae producing 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prevalence of CTX-M-3 at a hospital in chin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3,47:790-793.
[5]Ito T,Katayama Y,Asada K,et al.Srtuctural comparison of three types of staphylococcal cassette chromosomemec integrated in the chromosome i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1,45(5):1323-2336.
(收稿:2014-10-02 修回:2014-11-24)
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杭州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