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勁松
導入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定向的作用: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還為學習新的知識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因此教師應在深入研究新課標、新教材及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物理課題和有關的條件,本著導入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性、針對性、直觀性、啟發(fā)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在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氣氛中導入新課。這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如何講清物理概念,使學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并學會運用概念分析、解決問題。概念作為物理知識體系的基本構成單位,在新課教學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當,不僅會影響學生對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會影響到能否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調動積極性而參與教學活動。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引入物理概念教學的幾種方法,以供參考。
一、實驗法
大多數物理概念的教學方法是通過實驗演示,讓學生透過現象,剖析揭示其本質而引入新概念的,學生易于進入教學情境,形成鮮明的印象,從而強化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引入彈力的概念時,先演示小車受拉伸或壓縮彈簧的作用而運動,說明彈簧在恢復形變時要對使之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彎曲的彈性鋼片能將粉筆頭推出去,總結得出物體恢復形變時要對使之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進而得出彈力概念。又如,在講述超重與失重時,讓學生在彈簧秤下掛上鉤碼,靜止時在指針下卡一塊小紙片并記下示數,當提著彈簧秤加速上升時指針會把小紙片推到下方,此時發(fā)現彈簧秤示數增大了,從而給出超重的概念;同樣,在觀察彈簧秤加速下降時其讀數減小的現象后,建立失重概念。通過實驗演示的直觀教學,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新概念的情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問題引入法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苯處煂π聝热萦嘘P的知識,精心設計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自然地引入新課是常用的方法。例如:在“平拋運動”教學前,可提出問題:一架水平飛行的運輸機,怎樣把救援物資投向指定地點?是在指定地點的正上方法投下,還是在離指定地點有一段水平距離時投下?在“斜拋運動”教學前,可提出問題:在比賽場上,運動員怎樣投擲才能取得最佳成績?是不是投擲的力越大,速度越大,投擲的距離就越大?在講“電磁感應”時,可由導體周圍存在磁場引出問題:那么磁能否生電?磁怎樣才能生電?精練的幾句話,把學生引入新知識的天地,學生容易接受,同時,也為區(qū)別“電生磁”的知識埋下伏筆。
問題導入法容易操作,但應注意所提問題應與生產、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而問題的呈現方式也應根據課堂和學生的實際來適當調整。而不能純粹是“為問而問”。例如:上述例子中,問學生如何投救援物資可制作好課件,讓學生來操作練習投放救援物資。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以及好勝的心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類比法
類比是從事科學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對科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學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類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針對這類物理概念的教學,其最佳方法就是用類比法進行引入教學。只有這樣,可以使學生借類比事物為“橋”,從形象思維順利過渡到抽象思維,從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例如,與重力勢能類比,引入電勢能的概念;與電場強度概念的建立方法類比,引入建立磁感應強度的概念;將電流類比于水流,建立電流概念;將電壓類比于水壓,建立電壓概念;把交流電相與相差的概念同簡諧振動做適當的類比,建立交流電的相與相差的概念;把電磁振蕩類比于彈簧振子或單擺,把電諧振類比于機械振動中的共振現象,建立電磁振蕩概念等等。
四、故事引入法
故事,特別是人類歷史上一些偉大的科學家的故事形象生動又易理解。通過生動有趣的物理學史小故事或者物理學家的趣聞軼事來引入新課也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導入新課的方法。例如:在“萬有引力”的教學前,引入蘋果落地的故事:牛頓在他家的花園里的蘋果樹下看到蘋果落地,首先想到蘋果為什么不飛上天而落到地呢?如果蘋果樹長得非常高,蘋果是否也會下落?他認為蘋果都會落回地面,與高度無關。他接著想到,蘋果如果長在月亮那么高處,也會落回地面,但是,月亮為什么不落回地面呢?月亮不是很像一個大蘋果嗎?他又想到在山頂上把一個炮彈發(fā)射出去,炮彈將以曲線軌道落到地面,發(fā)射速度越大,炮彈落得越遠,如果發(fā)射速度足夠大,炮彈就會繞地球旋轉,永遠不落回地面。接著,他想到,以足夠大的速度繞地球旋轉的炮彈多么像月亮,可是又為什么不飛離地球呢?一定是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的力。正是這種作用力,使炮彈、月亮圍繞地球旋轉;地球、水星、金星等圍繞太陽旋轉,這樣就基本形成了萬有引力思想。最后他發(fā)揮自己的數學才能,終于完成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數學表述。
五、設疑法
設疑如同懸念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經過學生積極思維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經久不忘。在概念教學中設置疑難能更好地為概念引入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種好方法。
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時,將一束光線從光密媒質(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質(空氣),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為什么折射光線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強度為什么加強了呢?學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準確的語言來表達這一現象。在學生分析疑問的基礎上,引號學生抓住本質給出全反射的定義,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了全反射的概念。
除了以上常見的幾種導入方法外,還有很多。新課的導入如同橋梁,聯(lián)系著舊知和新知,新課的導入如同序幕,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新課的導入如同航標,引導著學生思維的方向。如果教師能精心設新課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可為整堂課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