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文
針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租金支付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建設性的建議,有利于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有利于農民共享改革成果。
宿州市埇橋區(qū),是傳統的農業(yè)大區(qū),農產品資源豐富。被譽為:“全國超級產糧大區(q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國家綠色農業(yè)示范區(qū)”。近年來,該區(qū)不斷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模式。截止2014年10月底,共流轉土地93.46①萬畝,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土地租金支付模式
(一)固定租金支付模式
該區(qū)土地流轉有據可查的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當年夏劉寨村村民王化東同志流轉土地500畝,其名曰:“反租倒包”,租金是流轉土地農戶的當年的全部皇糧國稅和雜役,形式為實物租金和勞役租金。2008年,由于全國取消了農業(yè)稅,改租金為1000元/年/畝,形式為固定租金支付模式。
采用此模式,支付給農民的租金不隨土地產值的多少而作調整,即無論土地收成如何,都固定一定租金。這種模式一般采用一畝支付一固定金額租金的方法,比如1000元/畝/年。最典型的是桃溝鄉(xiāng)張偉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該在其成立之初的廣告內容如下,零星廢地:200元/畝/年,租期不定。連片10畝以下:500元/畝/年,租期每期3年。連片50畝以下:850元/畝/年,租期每期3年。連片50以上:1000元/畝/年,租期每期3年以上。
這種模式有利于鎖定土地流轉戶投資成本,獨享價格上漲的價差和土地產值增值的好處,因此多數土地流轉戶都喜歡采用固定租金支付模式。
(二)正常租金加額外租金
采用此模式,一般每年都支付一固定租金,當物價上漲(小麥的保護價從1.12元/斤上漲到1.18元)或農業(yè)豐收時,再加付額外租金。最典型的是桃源鎮(zhèn)光明村的光明村土地流轉專業(yè)合作社和苗安鄉(xiāng)劉清華。徐心華同志以每畝土地800~850元價格一次性流轉土地4180畝,同時承諾:(1)流轉風險保證金制度:為了防止拖延土地租金,實行了流轉風險保證金制度,土地流轉戶如不能按時拿到租金,一律由總支書記徐新華從他的“雪鴿面粉有限公司”先行出資墊付,保證了流轉戶的利益。(2)聽漲不停掉(3)分紅:按期每畝增收一定比例分紅。以2012末小麥價格1.1元/斤為基數,小麥價格每上漲0.1元/斤,租金上漲100元/畝/年。
二、土地租金支付時間
時間大多每年年末支付一次:如果是接麥茬,一般在第二年的“六一”前后支付全年租金。如果是接豆茬,則在“十一”前后。這等于農民向流轉戶提供至少半年的一筆無息貸款。也有一年支付二次,即午秋二季農忙完不久各支付一半。
三、土地租金的理論分析
(一)利潤表模式
假如你是埇橋區(qū)一位普通的老農民,對你的土地可以流轉或不流轉,假如你流轉,利潤表如下:(單元:元)
收入
出租土地收入 10001
合計 1000
成本 0
凈損益 1000
合計 2010
成本
承包費 1000
化肥 1.3*100=130
農藥 12*4=48
(二)矩陣圖模式
該矩陣縱軸表示各種組合要素影響下土地增值狀況,橫軸表示農戶收入狀況。
1、以科學技術為基礎
在第一象限,流轉戶實施一個新的土地耕種模式,土地重要的組織要素將發(fā)生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大多與目前科學技術有潛在的一致性,同時又考慮農民的利益。是一種雙贏戰(zhàn)略。
2、調整分配格局
在第二象限,流轉戶獨享了科學技術和規(guī)模經濟帶來得土地增值的好處,可能會引起農民的反對。在不影響土地增值的前提下,對分配格局進行調整。
3、加強協同作用
在第三象限,流轉戶沿襲傳統農業(yè)耕作模式(穩(wěn)定戰(zhàn)略),處于這種地位的流轉戶應考慮以下問題:一是利用科學技術的有利條件,提高土地增值率。二是利用土地租金相對穩(wěn)定的時機,根據科學技術的需要,解決土地經營中的問題。
4、重新探索
在第四象限,流轉戶在處理土地增值和農民增收的關系上,遇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流轉戶在實施一種新的土地耕種模式時,與傳統的方法沒有實質區(qū)別,又與農民增收很不一致,或受到農民的抵制。
四、建議:保值增值為基礎的土地租金支付模式
從埇橋區(qū)的列子來看,目前土地租金處于第二象限,農民沒有從土地流轉中得到實惠,即農民手中最大的資源——土地,沒有保值。這既不符合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本性,也不符合一旦農業(yè)用地變?yōu)楣I(yè)用地,土地租金則幾倍、十幾倍、甚至上百倍翻番的社會現象。
羊毛出在羊身上,土地租金的數量及支付時間是各種因素博弈的結果,全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土地租金不可能一刀切。但各地都有一個主要農產品,比如埇橋區(qū)是小麥。土地租金模式可以以一個等式表示:一畝田的租金=1000斤小麥,即流轉雙方可以約定一年中某一天為支付日,以這一天的小麥的市場價為單價,乘以1000可得到土地租金。如果小麥市場價是1.22元/斤(今年元旦埇橋區(qū)市場價),則租金是1220元/畝。如果小麥市場價是1.26元(去年元旦埇橋區(qū)市場價),則租金是1260元/畝。這種模式至少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可滿足大多數農民對土地的預期。②可以省去三年或五年一議租金的流轉。③可以避免通貨膨脹對土地租金的影響。當然政府應對此模式做點錦上添花:當小麥的市場價低于一塊錢時,應對低于1000元的差額對農民進行補貼。
參考文獻:
[1]王春超.農村土地流轉、勞動力資源配置與農民收入增長:基于中國17省份農戶調杳的實證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1(01).
[2]溫鐵軍主編.中國新農村建設報[M】.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010.
[3]劉莉君農村土地流轉的國內外研究綜述湖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M】2013(01)
劉艷 農地使用權流轉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劉璐琳.進一步完善民族地區(qū)土地流轉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