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云南省開遠市紅河州第四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云南 開遠 661699)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一種發(fā)病率很高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甚至可以導致不同程度的殘疾或死亡[1]。研究顯示造成缺血性腦血管病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頸動脈斑塊破裂脫落,栓子阻塞血管所致[2]。早期發(fā)現和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及斑塊的穩(wěn)定性有助于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該項臨床研究通過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相關資料的分析,研究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其穩(wěn)定性與缺血性腦血管病之間的關系以及超聲診斷在急性腦血管病中的價值?,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2 年2 月~2014 年6 月診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120 例作為觀察組,男69 例,女51 例,年齡41 ~80 歲,平均(65.19±12.40)歲。120 例患者的診斷均符合1995 第4 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另選82例同期我院住院的82 例非缺血性腦血管病作為對照組,男45例,女37 例,年齡37 ~79 歲,平均(61.29±8.40)歲,CT 或MRI檢查排除缺血性腦血管疾。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研究對象均排除心房顫動、感染性心內膜炎以及其他非動脈粥樣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腦栓塞患者;腦外傷、腦底異常血管網病、瘤卒中等其他病因所致腦梗死患者。
1.2 檢查方法:頸動脈血管超聲檢查采用美國百勝公司生產的全數字手提式MYLAB30.CV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 ~12 MHz。兩組患者均取仰臥位,對雙側頸總動脈及其分支進行觀察,采用二維超聲觀察頸動脈各段腔內斑塊的部位、大小、性質以及腔內血流信號充盈情況以及形態(tài)學特征。其評價標準為: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1.0 mm 為正常,在1.0~1.2 mm 為增厚,>1.2 mm 會形成粥樣硬化斑塊。根據斑塊的回聲特點,將其分為穩(wěn)定型斑塊( 硬斑) 和不穩(wěn)定型斑塊(軟斑) ,穩(wěn)定型斑塊表現為不規(guī)則的強回聲伴后方聲影或較均勻的低回聲,動脈管壁偏心性增厚;不穩(wěn)定型斑塊表現為不均勻低回聲或混合性回聲,回聲突出于管腔內同時伴有不穩(wěn)定型斑塊者為混合斑。
1.3 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
2.1 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率的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頸動脈斑塊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率的比較(%)
表2 兩組頸動脈不穩(wěn)定性斑塊發(fā)生情況的比較[例(%)]
2.2 兩組頸動脈不穩(wěn)定性斑塊發(fā)生情況的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中不穩(wěn)定斑塊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頸動脈系統(tǒng)是顱腦供血的主要來源,頸動脈血管內膜增厚、粥樣斑塊形成及其性質均是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并且一般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一般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如果不及時診斷治療會導致全身動脈粥樣硬化。本臨床研究發(fā)現觀察組120 例缺血性腦血管病中檢出頸動脈斑塊者(72.5%)明顯高于對照組(3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文獻報道,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最常見病因一般不在顱內,多在顱外段頸動脈,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顱外頸動脈檢查能夠有效預測和有效判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依據[3]。臨床研究發(fā)現,頸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斷增大,導致血管阻塞;②不穩(wěn)定斑塊的脫落會栓塞遠端的血管形成動脈-動脈栓塞;③不穩(wěn)定斑塊的破裂造成其表面粗糙,引起血小板上的脂質、膠原以及管壁應力被激活,啟動凝血因子從而導致血栓形成。本文研究還表明,缺血性腦血管病與動脈斑塊的性質密切相關,觀察組中87 例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檢出者不穩(wěn)定斑塊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預示觀察組有發(fā)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性。頸動脈斑塊多不規(guī)則,分為穩(wěn)定性斑塊及不穩(wěn)定性斑塊;穩(wěn)定性斑塊易在血流動力學改變的情況下導致遠端血管缺血發(fā)作,而不穩(wěn)定斑塊是以脂質為主的軟斑塊容易造成急性缺血性事件的發(fā)生[4]。
綜上所述,隨著頸動脈超聲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對臨床判斷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超聲診斷對患者無傷害,重復性好等的特點,對了解腦血管動脈硬化程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此外,明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對腦卒中的臨床治療以及預后分析和預防均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5],同時對預測腦血管意外發(fā)生的風險、指導臨床選擇科學的治療方案,降低腦梗死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1] Li W,Zheng GY,Li G,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and cerebral infarction[J].Chin Med Sci J,2010,25(1):32.
[2] Donofrio M,Mansueto G,Faccioli N,et al.Doppler Ultrasound and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n assessing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Radio Med(Torino),2006,111(10):93.
[3] 常立國,李效寅.腦梗死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8,10(10):779.
[4] Prati P,Tosetto A,Casaroli M,et al.Carotid plaque morphology improves stroko risk prediction:usefulness of a new ultrasonographic score[J].Cerebrovasc,2011,31(3):300.
[5] 張翠云.H 型高血壓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