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霞
呼吸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及護理體會
劉新霞
目的 分析呼吸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及護理效果。方法 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5例,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基礎上加用呼吸康復訓練, 比較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結(jié)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肺功能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 給予呼吸康復訓練干預, 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緩解臨床癥狀,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呼吸訓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護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 發(fā)病率高, 遷延不愈且易反復發(fā)作, 有反復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氣促等主要臨床癥狀, 氣道阻塞呈進行性發(fā)展, 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影響較大[1]。在康復期給予患者呼吸訓練護理干預, 是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 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內(nèi)容。本院為研究呼吸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及護理效果, 選取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別給予基礎護理與加用呼吸訓練護理干預, 現(xiàn)將其相關總結(ji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9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5例。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 最大年齡78歲, 最小55歲, 平均年齡(68.9±4.5)歲;對照組男25例, 女20例, 最大年齡79歲, 最小54歲, 平均年齡(69.1±4.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平喘、抗炎等對癥治療,并給予心理護理、飲食護理、體位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干預。常規(guī)護理干預具體內(nèi)容如下: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 在溝通中掌握患者心理狀態(tài), 給予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 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緒, 提高治療依從性;②飲食護理。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多食用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 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多飲水;③體位護理。幫助患者取適當體位并定期更換體位,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 避免出現(xiàn)褥瘡等并發(fā)癥;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呼吸訓練干預,主要包括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立式呼吸與坐式呼吸等內(nèi)容,具體分析如下:①縮唇呼吸?;颊咴陂]口狀態(tài)下, 經(jīng)鼻吸氣后使用縮唇方式將肺部氣體慢慢吐出, 吸氣與吐氣之間的時間應保持在1:2或1:3;②腹式呼吸?;颊呷∽⒘?、臥等體位, 將兩手置于胸前與腹部, 用鼻子深吸, 腹部因要對抗放置在該部位手的壓力而漸漸鼓起;進行吐氣時, 用手稍用力按壓腹部, 用縮唇緩慢將氣體吐出;③立式呼吸。患者身體呈直立狀態(tài), 雙腿并攏, 吸氣時雙臂上舉, 吐氣時雙臂放下, 該動作持續(xù)15次;④坐式呼吸。雙腿盤起, 上身自然挺直, 將雙手置于兩膝上, 進行深呼吸, 直至滿足最大肺活量, 屏氣8 s左右緩慢吐氣, 重復15次[3]。
1.3 觀察指標 患者呼吸訓練6個月后, 對所有患者肺功能進行檢測, 主要包括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氣量等, 進行效果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觀察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 兩組患者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氣量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 兩組患者肺功能均有改善, 觀察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1秒用力呼氣量(V/L) 最大肺活量(V/L) 1秒用力呼氣量/最大肺活量(%)觀察組 45 治療前 1.66±0.47 2.08±0.45 66.19±7.74治療后 2.56±0.57a 3.31±0.49a 81.07±8.31a對照組 45 治療前 1.67±0.51 2.09±0.47 66.47±7.38治療后 2.11±0.53 2.82±0.51 75.22±8.6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由慢性支氣管炎與支氣管擴張等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展來的, 氣流受限為主要疾病特征,另外患者由于有害顆粒或刺激性氣體易造成炎癥反應, 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氣促等臨床癥狀。臨床常用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發(fā)展, 但藥物治療具有一定副作用, 且空氣、環(huán)境等因素也可引起病情反復發(fā)作, 進一步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2]。護理訓練主要是幫助患者改善肺功能來達到治愈的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肺彈性回縮力下降,胸內(nèi)壓力增加, 呼吸過程中, 小氣道出現(xiàn)過早關閉現(xiàn)象, 導致呼氣時氣流明顯受限, 從而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xiàn)。若不能給予有效干預, 隨著病情逐漸發(fā)展, 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xiàn)加重, 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質(zhì)量, 也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呼吸康復訓練, 可明顯提高患者呼氣肌強度, 增加患者肺組織活動的耐受力[3]。其中縮唇呼吸有效保證了患者體內(nèi)的氣體交換, 延長呼氣與吸氣時間, 提高了動脈血氧飽和度, 減少了耗氧量;腹式呼吸有效降低了呼吸阻力, 增加潮氣量, 對肺組織的通氣功能具有明顯改善作用;立式呼吸與坐式呼吸可明顯改善患者肺換氣與肺通氣作用, 提高患者排痰能力與呼吸頻率, 改善其臨床癥狀,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本研究中, 護理干預前, 觀察組患者肺功能狀況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行呼吸訓練后, 觀察組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氣量等方面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呼吸訓練可明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 提高預后質(zhì)量, 改善臨床癥狀, 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 宋衛(wèi)民.呼吸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 2013, 25(3):294-295.
[2] 孟鳳芹, 劉學梅, 任秀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呼吸訓練方法的對比觀察.護理學雜志, 2003, 18(3):171-172.
[3] 張玉霞.呼吸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及護理.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3, 17(9):1109-111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8.144
2014-11-18]
467099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職業(yè)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