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12日,第九屆全國語文辭書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崇明舉行。會議由中國辭書學會語文詞典專業(yè)委員會和上海市辭書學會聯(lián)合主辦,上海辭書出版社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商務印書館、語文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協(xié)辦。來自全國各地的8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共提交論文50多篇。
開幕式上,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何元龍致歡迎辭,上海市辭書學會秘書長徐祖友、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韓敬體講話,中國辭書學會語文詞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譚景春做工作報告。
本次學術研討會通過大會發(fā)言和小組討論兩種形式進行學術交流。會議主題是漢語詞匯研究與詞典編纂,論文主要涉及辭書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提高,《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語文辭書的編寫、修訂以及漢語詞匯研究等相關問題。
一、辭書理論與實踐
韓敬體回顧了我國的三次辭書規(guī)劃及其落實執(zhí)行情況,給語文辭書編修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張志毅在《對詞義和詞的再認識》的報告中關于“詞義語境原則”“基于海量語料統(tǒng)計分析研究詞義的語義、語用、語法新分布原則”的論述,令人耳目一新。郭小武對中型通用語文辭書編寫中存在的過于追求純和簡、專和全、厚和多的三種誤區(qū),以及原創(chuàng)性、對象性、時代性、文化性、類型性、層級性、協(xié)調性等七種缺位提出了批評。王東?;趯χ型饨?jīng)典辭書的研究,從知識內容、知識品牌、知識更新、知識整合和用戶資本等方面探討了打造漢語辭書核心競爭力的方法。謝仁友對民國時期的白話辭書做了梳理和研究,指出《王云五大辭典》代表了民國白話辭書的最高峰。林仲湘、吳建生、安志偉、葉軍、喬永分別討論了《現(xiàn)代漢語詳解字典》《現(xiàn)代漢語常用語典》《中國慣用語大辭典》《現(xiàn)代漢語學習詞典》《新華成語大詞典》等辭書的編寫經(jīng)驗和研究心得。
二、關于《漢語大詞典》的修訂
目前,《漢語大詞典》的修訂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李爾鋼從收詞、義項以及書證等方面討論了《漢語大詞典》的修訂準則。楊蓉蓉提出《漢語大詞典》修訂要達到的目標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高淑賢從《漢語大詞典》的修訂中歸納了大型語文工具書修訂的共性。孫畢提出利用《漢語大詞典詞目音序索引》來大面積提高《漢語大詞典》的質量。除了上述宏觀層面的建言外,楊小平、林源、張穎、趙紅梅分別從釋義、義項排列層級、成語相關問題、借鑒歐美詞典編纂理念等方面對《漢語大詞典》的修訂提出了建議。王紹峰、周阿根、王寶紅則分別指出初唐佛典文獻語詞、“后嗣義”詞匯、清代藏學漢文文獻等對大型語文辭書編纂的價值。
三、關于詞典的注音、字頭、字形、收詞和釋義
晁繼周提出了普通話常用輕聲詞、兒化詞詞表選詞的四個主要原則,即尊重語言事實、從嚴掌握、適當照顧系統(tǒng)性和盡量與現(xiàn)行標準一致。馬啟俊、劉子怡探討了地名 “六安”之“六”的讀音。程建功則對成語“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的異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洪年、李斐分別考察了《漢語大詞典》無源字頭、《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中部分姓氏用字字頭的處理辦法。李貴生、何茂活分別對方言用字的規(guī)范化、方言詞典“本字”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盛玉麒針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v+n”式“詞化短語”詞匯化問題,提出漢語詞根相關性與短語詞化度的概念。杜翔提出整體同源是認定多音節(jié)的多義詞和同形同音詞的基點。新詞新義和字母詞是詞典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偉探討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義項的增補。劉楠考察了語文詞典對因誤用產生的新詞新義的收錄問題。曾柱提出了新詞語“新鮮度”的概念并分析了新詞語詞典收詞的難度。張鐵文研究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各版本字母詞的收釋。
蘇寶榮、馬英新對作為偏正式復合詞的非常規(guī)組合“動+名”結構的語義結構類型做了精細的歸納,并揭示了該結構隱含“動素的連帶成分”這一實質。譚景春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的釋義修訂為例,提出了同類條目釋義行文的一致性、釋義行文用淺顯的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釋義行文用長的字符串解釋短的字符串等詞典釋義的三條基本原則。從類型學的角度來改進釋義引起了多位與會人員的關注,鄧春琴考察了語義地圖理論在區(qū)分多義詞與同音同形詞、排列多義詞義項等方面的作用。王楠、邵宇彤、于峻嶸、馮海霞、李慧、張瑞洋的論文分別考察了類義詞、詞語分類注釋、同義詞詞典三項式形容詞釋義、漢語親屬稱謂詞釋義比較、“V單+NP”語塊中NP的出條與釋義、“精深、精湛、深湛”詞義辨析等問題。此外,安華林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釋義部分若干問題提出商榷。王霞、侯瑞芬、張定、王敏分別探討了成語字面義、現(xiàn)代漢語“×著”結構、語文詞典否定極性詞、漢語學習型詞典的編纂等問題。
四、辭書數(shù)字化
胡全紅探討了學生漢語詞典在移動應用領域應具備的特點、功能和呈現(xiàn)形式,并對其市場化產品形式,提出了幾種設想。邱立坤提出了面向辭書編纂的大型通用語料庫建設的構想。高永偉以《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的修訂為例,探討詞典網(wǎng)絡化趨勢,以及數(shù)字時代英漢詞典的創(chuàng)新。范劍淼介紹了其所在公司的“海量在線詞典”。
密切關注語言生活是本屆會議論文的一個亮點。前不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剛剛落幕,張暉、李志江基于聽寫大會詞匯書寫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歸納了聽寫大會反映出的中學生科技名詞識記的特點,探討了其成因,并對加強中學階段科技教育提出了建議。
學術研討結束后,會議通過了第五屆語文詞典專業(yè)委員會名單。本屆專業(yè)委員會由22名委員組成,譚景春為主任委員,陳崎、冷玉龍、李爾鋼、李守業(yè)、謝仁友、嚴學軍、葉軍為副主任委員,杜翔為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北京 1007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