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奇,宮向前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煙臺毓璜頂醫(yī)院胃腸外二科,山東 煙臺 264000)
?
乳房嗜酸性細胞癌1例
楊俊奇,宮向前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煙臺毓璜頂醫(yī)院胃腸外二科,山東 煙臺 264000)
病人,女,57歲。因發(fā)現右側乳房包塊2周入院。查體:雙乳對稱,皮膚無紅腫、破潰,無橘皮樣變;雙側乳頭無糜爛、內陷、歪斜、固定及溢液;左側乳房未觸及包塊,腋窩及鎖骨上下區(qū)無增大淋巴結;右側乳房外上象限10點鐘方向距乳頭約4 cm捫及一質硬包塊,約3 cm×2 cm大小,形態(tài)欠規(guī)則,邊界欠清,表面不光滑,活動度一般,無觸痛,包塊表面皮膚無凹陷,與皮膚胸肌無黏連;右側腋窩捫及增大淋巴結1枚,約2 cm×1 cm大小,質韌,無融合固定,鎖骨上下區(qū)無淋巴結大。入院后乳房鉬靶示:右乳腫物,考慮乳癌,BI-RADS分類4C級;右乳外上見包塊影,大小約3.7 cm×2.2 cm,邊緣有毛刺,密度不均,其周圍見一枚點狀鈣化,腋前份未見淋巴結。雙乳及腋窩淋巴結B超示:①右乳外象限9點鐘位探及一低回聲團塊,大小約3.7 cm×2.5 cm,邊界清晰,形態(tài)不規(guī)則,內回聲不均,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示團塊內較豐富血流信號;②右乳外上象限11點鐘位探及低回聲結節(jié),大小約1.3 cm×0.9 cm,邊界清晰,形態(tài)不規(guī)則,內回聲不均勻,CDFI檢查結節(jié)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雙側乳房導管不寬;③雙側腋下區(qū)探及2~3枚低回聲結節(jié),右側約3.5 cm×0.8 cm,左側約2.6 cm×0.9 cm,邊界清晰,內回聲不均勻,皮髓質分界尚清晰。乳房腫瘤標志物:腫瘤生長因子(TSGF)53.4 kU/L,癌胚抗原(CEA)1.50 μg/L,糖類抗原15-3(CA15-3)11.05 kU/L,糖類抗原-125(CA125)71.44 kU/L,鐵蛋白(FERR)1 007.4 μg/L。局部注射37 MBq Tc-99m標記的硫膠體,2 h后行前位及側位靜態(tài)顯像,前位顯像示注射部位放射性濃集,同側腋窩區(qū)見1枚異常放射性濃聚影;側位顯像同側腋窩區(qū)亦見1枚異常放射性濃聚影。診斷:乳癌,前哨淋巴結顯像陽性。全麻下行乳癌改良根治手術、前哨淋巴結活檢術。術中將腫瘤完整切除,快速病理檢查示乳房浸潤性癌;在胸大肌外緣藍染淋巴管并借助伽瑪探測儀找到1枚前哨淋巴結(前哨Ⅰ淋巴結沿長軸剖開,分為前哨Ⅰa、Ⅰb)及鄰近的I水平淋巴結1枚,前哨淋巴結腫大,約2.0 cm×1.5 cm,形態(tài)飽滿,質地軟,病理檢查未見癌轉移,決定省略腋窩廓清、行右側全乳房切除術。術后病理示:乳房組織5.5 cm×4.3 cm,其中見一3.0 cm×2.5 cm大小包塊,灰白、質細,有出血,乳房病變符合嗜酸性細胞癌;標記前哨Ⅰa淋巴結1枚、前哨Ⅰb淋巴結1枚、1水平淋巴結1枚,均未見癌轉移;乳頭深切線未見癌累及;標記1水平淋巴結8枚、腋窩淋巴結1枚未見癌轉移;標記右乳外上象限腫物4.5 cm×3.0 cm×1.2 cm,切面見一灰白結節(jié)1.2 cm×0.8 cm,質韌,符合纖維腺瘤。乳房組織免疫組化示:ER(-),PR(-),HER2(-),CK5/6部分(+),P53(+),Ki-67陽性指數約50%。部分淋巴結免疫組化示:CD68(+)、CK(-)。病人術后痊愈出院。
討論 乳房嗜酸細胞癌是一種少見的特殊類型浸潤性導管癌,1972年首次報道,2003年版WHO乳房腫瘤組織學分類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組織學類型提出,并指出乳房嗜酸性細胞癌的的發(fā)病率可能被低估。對臨床和病理醫(yī)師而言,加強對其正確認識十分必要。乳房嗜酸細胞癌由70%以上嗜酸細胞組成,具有豐富的嗜酸性顆粒狀胞漿,易被忽略或誤為大汗腺成分,因此需與乳房大汗腺癌、顆粒細胞瘤和神經內分泌癌鑒別。
嗜酸性細胞癌的診斷需符合下列條件:①腫瘤生長較快, 與周圍組織無明顯邊界,腫物質地較硬,無包膜, 切面灰褐、灰紅色,呈浸潤性生長;②腫瘤細胞為大的嗜酸性顆粒細胞, 腫瘤細胞呈立方形或者多邊形,實性團塊排列或偶見腺腔, 胞漿內有嗜伊紅顆粒;③細胞和細胞核具有多形性;④腫瘤局部浸潤, 或侵犯血管、神經,發(fā)生遠處或局部轉移。
臨床上乳房嗜酸性細胞癌男女均可發(fā)生,主要發(fā)生于女性,男性病人很少見,大多數發(fā)生于60歲以上者,常因偶然發(fā)現乳房包塊于醫(yī)院就診,包塊大小在1.0~3.5 cm,多數無淋巴結轉移,無特殊發(fā)病部位和其他特殊臨床體征。由于目前報道病例數有限并且缺乏足夠的臨床隨訪研究,尚不能準確評估其預后。一般認為其預后與腫瘤的大小相關,腫瘤直徑<2 cm者預后較好,≥2 cm者預后較差。有文獻報道女性乳房嗜酸性細胞癌病人2例,男性病人1例,行改良根治術后隨訪55個月仍健在。另有文獻報道1例男性病人經改良根治后隨訪7年仍存活。還有文獻報道1例乳房嗜酸性細胞癌病人術后隨訪8個月仍健在。本文病人行乳房改良根治術后隨訪9個月無復發(fā)轉移。
乳房嗜酸性細胞癌有浸潤性生長的行為,其生物學行為主要為惡性,治療方式目前主要考慮手術治療,如乳癌改良根治術。但對于乳房嗜酸性細胞癌術后是否需行進一步靶向治療、化療、放療仍需進一步研究。
乳房腫瘤;嗜酸性細胞;病例報告
(本文編輯 黃建鄉(xiāng))
作者書寫統計學名詞及符號須知
2014-12-29;
2015-03-28
楊俊奇(1989-),男,碩士研究生。
宮向前(1970-),男,博士,主任醫(yī)師。
R737.9
B
1008-0341(2015)03-03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