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雄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和教師想象的相去甚遠。以前的高中生們對古詩詞喜歡得顛來倒去地背,許多學生筆記本的扉頁上都認真地寫著最喜歡的詩句,還有的學生喜歡選取詩中的詞作為自己的筆名或者是書齋的名字,而現(xiàn)在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已提不起太大的興趣。有時,在課堂上聽完聲情并茂的課文配樂朗誦后,望著學生一臉漠然,筆者心中充滿了無助與無奈。有時,筆者在課堂上提到一句詩,很少有同學能接到下一句。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背誦古詩更是深惡痛絕。經(jīng)調(diào)查了解,這種現(xiàn)象并非筆者所教的學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何才能重新喚起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呢?我覺得應該從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入手。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一些粗淺的總結(jié),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借鑒。
1.聽——讀——品的教學模式。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對古詩詞拒之千里,卻又對由古詩詞改編的流行歌曲非常喜歡,這引發(fā)了筆者進一步的思考?!对娊?jīng)》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大都是民間歌謠;“雅”是宮廷樂曲;“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而“樂府”本身就是漢武帝設立的一個搜集民間歌謠的機關;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又名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歸納起來,這些名稱都說明了古典詩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音樂和文學同被稱為人類的靈魂,在震撼人的心靈方面必然有著其相通之處。所以,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音樂來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比如教李煜的《虞美人》,教師可以給學生聽聽那首《春花秋月何時了》;教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可以聽聽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教讀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教師可以采用琵琶曲作為背景音樂的課文朗讀;教讀曹操的《短歌行》,我們可以看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段,等等。通過“聽”的形式,在悠揚旋律的伴奏下,學生不再拒絕古典詩詞,而是沉浸于詩詞,將詩詞牢牢記在心中。
聆聽之外,我們也要讓學生張嘴讀。朗讀是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之中最核心的一個方面。但朗讀不僅僅是“教師一聲令下,大家張嘴就念”這么簡單,課堂朗讀也有一定的巧妙。
(1) 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朗讀的情緒。在朗讀前,教師不妨說上幾句“讓我們一起放聲朗讀吧!”“大家注意啊,把這口氣提起來,氣運丹田,我們再來一遍!”之類的話。
(2) 教師要注意分派朗讀。像《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邁,適合男生渾厚的嗓音;《聲聲慢》一類的婉約詞,適合女生來念;《孔雀東南飛》可以指名同學分角色朗讀。朗讀分派的好,有利于課堂氛圍的營造,關系到學生對詩詞的初步感受。
(3) 教師要發(fā)動學生進行朗讀表演。利用學生的表演欲,提倡美讀、情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輪讀、比讀等方法,改變朗讀形式的一成不變,讓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提高。
當然,張口,用耳,這都代替不了動腦思考。詩詞的意味是要靠細細地體味的。在學生的心目中,品詩歌是一個難點,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許多學生望而生畏,也就沒有了再讀下去的興趣。這時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化難為簡,讓學生重新親近古詩詞。教師可以從幾個特定的詞入手,以點帶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使學生對整首詩的理解豁然貫通。賞析杜甫《登高》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教師點出“無邊”和“不盡”兩詞,學生已能初步感受廣闊深遠的意境,再點到落葉的“蕭蕭”之聲,長江的“滾滾”之勢,學生的感受就更加強烈了。教讀《蜀相》,教師要提醒學生抓住一個“自”和一個“空”,“自”是枉自、“空”是沒有結(jié)果的、白白地。理解了這兩個字,凄涼寂寞的意境也就全出了。教師還要善于把握課文中學生思維的觸發(fā)點?!对娊?jīng)·衛(wèi)風·氓》里有一句“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課堂上講到這句時,教師就發(fā)現(xiàn)下面有學生在小聲議論,于是臨時決定讓學生就這句話說說自己的看法。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討論異常熱烈,課堂氣氛活躍,以至形成了一個高潮。教師也不必對學生的看法做出判斷,只需點明理解這句話必須與女主人公的遭遇結(jié)合起來。品詩歌就像品一道菜,嘗到了其中美味,舌頭就欲罷不能了。學生品出了感覺和想法,嘗到了思考的甜頭,對古典詩詞鑒賞也就不會再望洋興嘆了。
2.譯——畫——寫的教學模式
以“聽——讀——品”的方式讓學生重新認識古典詩詞,接近古典詩詞,可能只在淺層次上對古詩詞有了一定意義的理解,真正蘊含的文學魅力不是就這樣能完全品味的。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又嘗試了“譯——畫——寫”第二層面上的教學。
第一,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嘗試把一些古典詩詞譯成現(xiàn)代漢語,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白g一譯”的過程其實是對詩詞的二度創(chuàng)造,在這個過程中滲透著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體現(xiàn)了學生的語言功底,同時,學生的文字表達也得到了訓練。上完《詩經(jīng)·衛(wèi)風·氓》和《詩經(jīng)·邶風·靜女》,筆者就布置讓學生任選一首譯成白話詩或者小故事,沒想到學生的反應很熱烈,有的同學甚至把兩首都譯了。下面是一位同學譯的《詩經(jīng)·邶風·靜女》:有位溫柔文靜的女孩/說好了等我在城角樓上/躲了起來不見人影/害得我搔首撓耳全沒主張/那位溫柔文靜的女孩/送我一根彤紅的竹管/紅竹管紅潤美麗/真讓我喜愛陶醉/從野外采來的白荑/實在奇妙美麗/不是白荑奇妙美麗/那是美人送我的東西。這位學生平時語文成績并不出眾,于是我還特意在課上朗讀了這首小詩,并當眾表揚了這位同學?,F(xiàn)在這位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通過“譯一譯”,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diào)動起來,讀出了個人獨特的東西,也達到了對詩詞個性化解讀的要求,對詩詞的理解也加深了。
第二,我們在教學古典詩詞時,如果以畫家的技法,也就是造型藝術(shù)手法著眼去探索詩情中的畫意,也許能另辟蹊徑,對詩詞的美認識得更真切。因此,教師可以抓住詩詞的繪畫美進行教學。賞析王維的《山居秋暝》,教師完全可以請同學來畫畫“月下青松圖”“石上清泉圖”;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師可以親自畫畫“田園風光圖”;上柳永的《雨霖鈴》,教師可以問:“在詞人和心上人別離的圖景中,他選取了哪些景物作為背景?”再讓學生結(jié)合全詞和生活經(jīng)驗上黑板來畫一畫離別的場面。這一步驟需要花幾分鐘時間,但對學生而言,學古典詩詞不再僅僅是抽象的識記,而是變成形象有趣的活動,人人都可以參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又一次被調(diào)動起來。
第三,課堂上學生的發(fā)言是臨時組織起來的,不免散亂和零碎,而寫下來的東西是經(jīng)過思維整合和加工,是深思熟慮的產(chǎn)物。所以,在“說”的基礎上,我們不妨讓學生深入一步,再來“寫一寫”。學完《孔雀東南飛》,筆者要求學生寫一些對這首詩的賞析文字。在交上來的作業(yè)中,有的學生談起了溝通,有的學生析焦母這個人物的性格,有的學生探究焦劉愛情悲劇的根源,有的學生還把劉蘭芝和《詩經(jīng)·衛(wèi)風·氓》里的女主人公作了比較,等等??梢姡瑢W生的寫作熱情很高漲。對這樣的作業(yè),教師除了“批”,更應重在“評”。教師可以采取在課堂上交流的形式,盡量點到每一位同學,以鼓勵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熱情。我們教授每一篇新課都本著學生有所收獲這樣一個目的,而寫的方法恰好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如何,又學到了什么。況且,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光靠集中訓練技巧可以辦到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更要重視在平時的積累,多鼓勵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維度向深廣發(fā)展。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jié)合高中寫作、口語交際,必修教材中的詩歌單元以及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來進行教學,在課內(nèi)學習之余開展以“解意象,品詩歌”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并指導學生嘗試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作為課本內(nèi)容的延伸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