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祥
【內容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敢于創(chuàng)新,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給歷史教學加些輔料,給知識佳肴添點調味劑,讓歷史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更生動、有趣,如此,觸發(fā)學生心靈,調動學生學習欲望。
【關鍵詞】創(chuàng)新 ?高中歷史 ?學習
歷史是嚴肅的,但這不并意味著教學就得一板一眼,教師可在教學手段與方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將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鮮活”起來。反之,課堂嚴肅有余,但生動活潑不足,則無法喚起學生情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運用。同樣,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也要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添點輔料,讓歷史學習不再枯燥,給學生自主學習、快樂學習創(chuàng)造前提。
一、借用歷史故事,趣化講解
在歷史教學中,有些知識距離學生較遠,一味的平鋪直敘式講解,學生難免產生聽覺疲勞。而若立足教材內容,適時穿插相關的歷史故事或典故,既拓寬教學內容,也將枯燥的內容趣味化、生動化,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有著濃厚的學習熱情,更自覺的去探尋歷史奧秘,輕松愉悅的學習歷史知識,發(fā)掘歷史的獨特魅力,并得到人生哲理的啟發(fā)。
如教學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三第二課《辛亥革命》時,以孫中山童年經歷、少年求學、青年抱負、中年重任等個人成長經歷為教學線索,展示當時中國社會變革,靈活涵蓋知識要點,讓學生主動探究辛亥革命,深刻認識孫中山。比如:①山雨欲來風滿樓——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多媒體投影孫中山的童年經歷與少年求學的有關故事,讓學生認識童年經歷對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影響,并啟發(fā)學生思考與探究:孫中山少年求學時期(19世紀末),當時的中國有怎樣的社會變化?以故事吸引學生,引發(fā)學生聯想,遷移知識,給新知探索打好基礎。②驚天動地寫春秋 ——武昌首義:講述孫中山青年抱負史實,比如棄醫(yī)從政、“上書李鴻章”的故事、領導系列武裝起義等,引導學生討論:孫中山在青年階段,其思想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展開了哪些活動?而后教師闡述與補充,將所給材料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③敢叫日月換新天——中華民國的成立和帝國的終結:給出有關孫中山“中年重任”的材料,學生自學課本,探究:怎樣認識辛亥革命?這樣,借助故事,將知識講解趣味化,勾起學生求知欲望,觸動學生思維。
二、引入競賽游戲,寓學于樂
由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教學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體現多樣性,多形式、多視角、多類型地給學生學習歷史創(chuàng)造選擇空間,促進學生自主、富有個性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其中,基于競賽游戲的教學模式,融合了游戲、音樂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多樣化娛樂元素,將學習內容寓于賽、演、看、聽等多形式的活動中,使課程資源更多元化,使教學方式更多樣化、現代化,使課堂學習變得更生動、有趣,讓學生樂于參與,敢于展示,發(fā)揮主體性,寓教于樂,寓學于樂。
如在高中歷史復習教學中,教師可借鑒《開心辭典》、《一站到底》等深受學生喜歡的益智答題類綜藝節(jié)目,將復習教學設計成競賽游戲活動課,蘊含豐富多樣的競賽環(huán)節(jié),將貼近學生興趣的音樂、電視(電影)等資源與歷史課程內容完美結合起來,讓學生熱情高漲,在富有趣味、充滿競爭的環(huán)境中快樂復習,學會多渠道、多角度的了解歷史。比如①“搶占先機”:多媒體呈現《衛(wèi)子夫》、《恰同學少年》等歷史人物劇照,學生說出歷史人物名稱;展示《辛亥風云》、《美人心計》等影視海報,搶答影視名稱;呈現歷史單項選擇題,提出歷史問答題,學生快速作答。②“慧眼識錯誤”:展示一些與歷史事實不符的影視視頻,如《武則天秘史》中剛進宮的小女孩武氏,自稱小名叫“媚娘”,大名叫“武曌”;《美人心計》中劉恒罰竇美人去經堂抄佛經等情景,學生一邊看視頻一邊快速找出不符合史實的地方。這樣,通過引入游戲競賽因素,使枯燥的復習學習變得新穎、有趣,既提升學生熱情,也拓寬學生視野,更強化學生批判能力。
三、利用圖畫資源,加深理解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圖片、歷史地圖、圖表等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與手段。若利用得當,可以讓歷史教學更具真實性,更有直觀性與立體感,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情趣,也便于學生觀察與思考,加深理解,并強化讀圖能力、分析與概括能力。
如歷史地圖,客觀反映了歷史空間,比抽象的文字表述更直觀、形象,可幫助學生由表象探尋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如學習必修一專題一第二課《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分析“六王畢,四海一”時,需要引導學生對比戰(zhàn)國七雄圖與秦朝疆域圖,看看有何變化,直觀了解“大一統(tǒng)”的形勢與局勢,也使其更好的把握六國的位置,感悟秦始皇兼并六國后北擊匈奴、統(tǒng)一嶺南與西南的雄才大略,培養(yǎng)學生借助圖片獲取信息的能力。如歷史圖片,即歷史漫畫、歷史圖畫與照片等,可設置教學情境,烘托氣氛,將學生引入當時歷史情景中,深入理解。尤其是歷史漫畫,以象征、比擬、變形等方法,夸張的描繪,帶有諷刺之效,引人深思。再如統(tǒng)計圖、示意圖等圖表資源以及人物圖等歷史圖冊,也是需要被開發(fā)與利用。當然,在運用圖畫資源時,教師還要注意把握好“度”,切忌喧賓奪主,而是輔助教學。而且不能簡單展示與介紹圖片,還要設計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并把握運用時機,激起學生探究欲望,啟發(fā)學生思考,加深知識理解。
【參考文獻】
[1] 宋燕飛.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初探[D]. 東北師范大學,2006.
[2] 周麗明. 基于新課程的高中歷史教學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