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敏
挖掘機正在有節(jié)奏地轟鳴著、工作著,這是廣西全州縣金屏村屏山渡到花橋頭村級道路停緩了一年多的施工現(xiàn)場。“終于動工了!”金屏村田埂上推著獨輪車的村民這樣感慨,讓我深深回味,沉思良久,腦海中不斷浮現(xiàn)出那段艱難的修路經(jīng)歷。
2014年4月,我懷揣著一份責任,帶著對農(nóng)村的深厚情感,被派駐到金屏村擔任第一書記。我常常捫心自問:“我究竟能為農(nóng)民朋友做些什么?”
進村的第一個月,我白天頂著烈日行走在鄉(xiāng)間的羊腸小道,夜晚坐在燈下記村情、理思路。在各方了解村情民意的基礎上,決定首先攻克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出行難問題。金屏村有兩段約5公里長的通村路沒有連通,一段從平山渡到花橋頭,另一段由金屏到花橋頭。
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濕滑,村民們出行苦不堪言。這兩段路是“難啃的骨頭”,是一鍋“夾生飯”,修不通的原因就是平山渡、金屏、花橋頭等4個自然村之間存在著山林、水利等糾紛。
說起修路,真是一段曲折史。其實,早在2012年政府就已立項,2013年批復施工。當時,縣扶貧辦要求將路基加寬到4.5米,待路面平整后,再實施水泥硬化。為此,村委會在前期征地過程中,多次做工作,一直無法推進。一個月來,村民們向我傾訴最多的就是修路問題。于是,我肩負著村民們對我的期望,決心排除一切困難,啃下這塊“硬骨頭”。
但是,由于這段路涉及到4個自然村的歷史糾紛、征地糾紛等,推進修路項目并不容易。首先,擺在我眼前的困難就是村民們的征地、集資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就會失去這次修路機會。
征地、集資迫在眉睫,工程就這樣僵持著,縣扶貧辦、鄉(xiāng)政府多次表示,如果村民的征地、集資工作做不通,就將項目轉移到鄉(xiāng)里其它村級道路上。這個項目跨越兩個年度,一直沒有實質進展,縣扶貧部門的同志也心急如焚。
既然,這個扶貧項目落到我們村,我怎能讓它溜走?雖然面臨諸多困難,雖然不是我爭取來的扶貧項目,雖然到現(xiàn)在還是“夾生飯”。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我一定要將項目實施下去,將這段路修通。
除了決心,我還在心中謀劃著,并積極推進駐村這項民生工作:與蹲點的鄉(xiāng)干部討論,取得大家的一致意見,確定突破思路;向鄉(xiāng)黨委書記當面匯報,向縣財政爭取15萬元修路專項扶持資金;多次組織召開4個自然村的村民代表會議,群策群力;利用晚上時間去“釘子戶”家中座談、交心,還給他們在外工作的親屬做思想工作;逐戶化解糾紛,營造和諧鄰里;按村里在冊戶和人頭募集資金約2萬元,并去鄰村募捐;無論刮風下雨,都帶隊去丈量所征用的田地,適度提高田地征用補償標準……
“蔣書記,下雨了,來家里坐坐,躲會兒雨?!币晃黄缴蕉纱宓拇迕裨诮形?,將我的思緒拉了回來,我一邊答應著,一邊跑進他家里避雨。老鄉(xiāng)說:“經(jīng)過你們的努力,這條路真的動工了哦?!蔽乙残牢康匦α恕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