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交流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護理體會。方法 對2008年~2011年院前救治的4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臨床資料總結分析。結果 經院前急救人員及時指導,有效用藥,科學護理,合理轉運,總緩解率達85.71%。結論 急性左心衰竭經過院前急救人員的及時有效救治,可顯著緩解癥狀并安全送入院。
關鍵詞:左心衰竭;院前急救;護理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我國心血管病發(fā)病因素持續(xù)增長,心血管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幾乎所有類型的心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因此急性左心衰已經成為院前急救工作中常見危重癥之一。由于該病病情兇險,進展迅速,死亡率高,故如何在現場進行及時有效地救治,使患者病情得到緩解并平安入院,也成為院前急救工作中的難點之一?,F將筆者在2008年~2011年對4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進行救治的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急性左心衰竭標準入選患者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齡61~84歲,平均65.8歲,其中突發(fā)急性左心衰15例,慢性心衰急性加重27例。病因:冠心病22例,高血壓心臟病15例,風濕性心瓣膜病3例,糖尿病腎病尿毒癥1例,擴張性心肌病1例。誘因:肺部感染21例,快速型房顫10例,過度勞累6例,情緒激動4例,無明顯誘因1例。主要臨床表現:突發(fā)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煩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窒息感、咳嗽,咯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可從口鼻涌出。
1.2方法 到達現場將患者取端坐體位,雙腿下垂,背靠被褥或床沿,防止墜床。給予鼻導管吸氧,硝酸甘油0.5~1.0mg含服,根據情況選擇速尿、嗎啡、西地蘭靜脈推注,硝酸甘油靜脈滴注。待患者癥狀相對緩解后,保持端坐體位,使用樓道椅,安全帶固定牢固,把患者抬上救護車,繼續(xù)嚴密監(jiān)護并快速送入院。
2 護理
2.1體位 立即協(xié)助患者取坐位,雙腿下垂,以減少靜脈回流,減輕心臟負荷?;颊叱┰瓴话玻枳⒁獍踩?,謹防跌倒受傷。
2.2氧療 立即給予高流量鼻導管吸氧6~8L/min,轉運至急救車內給予乙醇濕化給氧(濕化瓶中加入20%~30%乙醇),使肺泡內泡沫的表面張力降低而破裂,以利于改善肺泡通氣。病情特別嚴重者應采用面罩車載呼吸機持續(xù)加壓給氧[1]。
2.3保持氣道通暢 有活動假牙應立即取出;嚴重的急性左心衰常伴有咳嗽,咳粉紅色泡沫痰,應及時用干凈毛巾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2.4迅速開放靜脈通道 全部采用外周靜脈Y型留置針建立給藥途徑,3M透明敷料貼妥善固定,確保反復加藥安全、方便,同時確保轉運途中不刺傷血管,無液體外滲。
2.5正確給藥 遵醫(yī)囑給予強心、利尿、鎮(zhèn)靜、止痛、擴血管藥物。醫(yī)生下達口頭遺囑,急救護士應口頭核對:藥名、劑量、用法,用藥后保留安瓿,經2人核對無誤后方可棄去。
2.6病情監(jiān)測 安全搬抬至急救車內,連接多功能監(jiān)護儀,以檢測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心電圖、呼吸頻率和節(jié)律,同時還應觀察患者的神志情況。
2.7心理護理 緊張、恐懼可導致交感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增高,使呼吸困難加重,因此急救護士在急救時必須保持冷靜,熟練操作,忙而不亂,讓患者產生信任感[2]。穩(wěn)定患者情緒,減輕思想負擔,降低緊張、恐懼帶來的不適,積極配合治療。
2.8轉運中的護理 我中心救護車配備有樓道椅,方便不能平臥的患者。在轉運途中,患者可以取舒適的端坐位,兩腿下垂,扣緊安全帶。搬運時注意動作輕柔、迅速,防止發(fā)生意外。急救護士應始終在患者身邊,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注意保持各管道通暢,發(fā)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3~5]。
3討論
心力衰竭是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其中最常見的心衰是急性左心衰,起病急、變化快、病死率高,必須爭分奪秒的搶救。急救護士需具備熟練的業(yè)務技能,敏捷的應急能力和熟練的搶救技術,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以期最大限度的恢復患者身體、心里健康。
參考文獻:
[1]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31-132.
[2]彭順清.舒適護理在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3):13-14.
[3]鮑志萍.重癥呼吸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J].現代醫(yī)院,2008,8(1):74-75 .
[4]Wenzel V,Krismer AC,Amtz HR,et al.A comparison of vasopressin andepinephrine for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N Engl JMed,2004,350:105-113.
[5]Babbs CF. Circulatory adjuncts: Newer methods of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J].Cardiol Clin,2002,20:37-59.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