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防控的護理措施,降低手足口病院內感染幾率。方法 選取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進行手足口病治療的小兒患者60例,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兒進行干預性護理,對兩組患兒的康復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兒的康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患兒的皰疹消退時間分別為(3.0±1.0)d、(5.8±1.3)d,兩組數據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 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干預性護理,可有效對院內感染防控,降低病毒傳染的幾率,促進患兒的康復。
關鍵詞:手足口;感染;防控;護理;隔離
手足口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兒科傳染性疾病,該病主要由科薩奇A類病毒及腸道病毒引發(fā),多見于<5歲兒童[1]。該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患兒手、足、口3個部位出現皰疹,且患兒伴有發(fā)熱、腹瀉等癥狀。由于該病具有傳染性,因此,在對患兒治療的同時,進行院內防控感染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次調查中,我院對針對性護理防控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具體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小兒手足口病患兒作為此次調查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兒30例,男患16例、女患14例,年齡為2.5~6歲,平均年齡為(4.5±1.0)歲;對照組患兒30例,男患18例、女患12例,年齡為2.0~5.5歲,平均年齡為(4.0±0.5)歲。兩組患兒均符合臨床上對于小兒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及病癥,且在一般臨床資料上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兩組患兒均進行相關的治療。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進行干預性護理,具體情況如下:①輕、重癥兒童的隔離:對于病癥較重的患兒,需及時辦理相關的住院手續(xù),?訩有利于院方對患兒的病癥情況進行觀察治療,?訪將其與病癥較輕的患兒隔離開來,避免對他人進行傳染。這種隔離方法可有效預防院內感染。②患兒及家屬的健康教育:當患兒住院后,首先要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可能對部分的健康宣教內容不是特別理解,因此可將患兒家屬作為健康宣教的主要對象。健康宣教中,除了使家屬了解患兒相關的病癥感染原因、預防措施外,需著重對于病癥的傳染途徑進行介紹,當有家屬親友對患兒進行探視時,應帶好醫(yī)用手套及口罩,做好相關的隔離措施[2]。③病房內感染控制:在進行觀察治療期間,患兒需長期留于病房內,因此對于病房的清潔消毒十分重要。院方對于患兒病床上的床單被褥進行清洗時,需與其他病房人員進行隔離,需單獨清洗。同時,家屬或醫(yī)護人員每日應開窗通風,改善室內空氣。④醫(yī)療器械的消毒:對患兒進行體溫檢測或其他方面的檢測時,應注意醫(yī)療器械的單一性。當體溫計使用過后,需進行嚴格的消毒,若院方條件允許,則最好不要再與其他患兒進行混合使用。對患兒使用過后的醫(yī)療器械進行消毒時,需嚴格控制消毒過程,同樣,也最好進行單獨的消毒,避免與其他醫(yī)療器械造成感染。⑤分泌物的處理:患兒分泌物也是院內傳播致病菌的重要原因,因此需對患兒的排泄物進行嚴格的處理。在處理患兒排泄物時,操作人員因帶好醫(yī)用手套及口罩,按照規(guī)定消毒方法對患兒的排泄物進行消毒處理,而后再將患兒排泄物倒于規(guī)定的地方[3]。
1.3觀察指標 對患兒的病癥緩解時間進行觀察比較。
1.4統計學處理 以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組間以t檢驗進行比較,P<0.05時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計意義。
2結果
我院對兩組患兒的皰疹消退時間及住院觀察時間進行對比分析。并由調查結果可知,觀察組患兒的皰疹消退時間及住院觀察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數據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手足口病是兒科常見的一類傳染性疾病,對該種病癥的患兒進行治療時,除了注重基本的治療效果外,還應了解如何防控院內感染等問題。手足口病主要的傳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觸、排泄物或者唾液感染等,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當與患兒接觸后,可明顯增加其患病幾率。而兒科病房內人流量較大,因此使得院內的感染幾率明顯增加。但不少院方對于此類病癥的院內感染防控措施不夠完善,未能有效做好院內防控措施。針對這一情況,我院對患兒進行干預性的護理措施,以降低院內感染幾率。
在此次調查中,我院主要的護理方式包括輕、重度患兒的隔離、對病房、醫(yī)療器械的消毒、對患兒的排泄物進行處理等。此類護理方式合理度高,對患兒進行隔離,則可有效避免患兒之間的直接接觸;對醫(yī)療器械、病房進行消毒打掃,則可有效避免患兒間接對其他人員的傳播感染幾率;對患兒排泄物進行消毒處理,則可有效避免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幾率。通過此類護理措施干預后,可有效對院內傳染途徑進行控制,降低院內感染幾率。
同時,此類護理途徑也可促進患兒的恢復。由此次調查結果可知,在對患兒進行干預性護理后,患兒的皰疹消除時間、住院時間都明顯短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數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結果具有統計意義。可對干預性護理的臨床價值進行肯定。
總而言之,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相關的干預性護理,可有效促進患兒的恢復,降低院內的傳染幾率。該種護理模式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既有利于患兒,又有利于院內的其他人員。
參考文獻:
[1]鄒紅,周崇安,逄冬梅,等.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防控的護理措施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2,22(11):4545-4545.
[2]郭玲.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及預防[J].當代醫(yī)藥論叢(下半月),2014,(2):247-247.
[3]覃文嫻.縣醫(yī)院手足口病消毒隔離體會[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3):135-135.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