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評估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行新輔助新化療的38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化療后根據(jù)病理組織檢查結果分為無效組(n=6)和有效組(n=3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MRI指標變化。結果 有效組患者化療后的tCho值、病灶最大徑均顯著低于化療前,ADC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DCE曲線類型有明顯變化(P<0.05)。無效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Cho值、病灶最大徑、DCE曲線類型、AD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行新輔助化療的乳腺癌患者應用功能磁共振成像進行療效評估,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功能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是臨床應用較多的影像學手段,關于MRI評估乳腺癌化療療效的相關研究也較多,但關于應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評估乳腺癌化療療效的報道則相對較少[1]。為明確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化療療效評估中的應用價值,本文選取了38例行NCT的乳腺癌患者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行NCT的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組患者的腫瘤直徑均超過1cm,且無MRI增強掃描、常規(guī)平掃禁忌證?;颊吣挲g34~62歲,平均(52.3±4.4)歲,病灶最大徑2~5cm,平均(3.91±1.11)cm。本組患者化療前均行穿刺活檢,化療結束后行手術治療,并對病灶組織進行病理活檢。患者在接受治療及檢查前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化療方案 本組患者均選用\"多西他賽/紫杉醇+環(huán)磷酰胺+表柔比星\"化療方案,持續(xù)治療2d為1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4w,再開始下1療程,共治療3~6個療程。
1.2.2功能磁共振成像檢查 本組患者NCT治療前1w內(nèi)和治療后3w內(nèi)分別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檢查,兩次檢查注意保持MRS體素框、ADC感興趣區(qū)、DCE位置的一致性。儀器選用GE公司生產(chǎn)的Signa Twinspeed ExciteⅡ1.5T磁共振系統(tǒng),線圈為相控陣4通道乳腺專用線圈。
檢查方法:患者取俯臥位,讓雙乳處于自然下垂狀態(tài)。掃描參數(shù)、序列:①SE/EPI-DWI序列,b值(彌散敏感系數(shù))為1000s/mm2,病變側乳腺行矢狀位掃查,雙乳行橫軸位掃查;②VIBRANT序列,TI為12ms,TR/TE為5/3ms,反轉角10°,行雙乳橫軸位平掃和增強掃描(參數(shù):時相10個,F(xiàn)OV為32×32cm2~34×34cm2,層厚3cm,矩陣384×256,采集時間53~56s/時相)。行增強掃描前,使用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靜脈注射對比劑Gd-DTPA,注射流率為3ml/s,劑量為0.2mmol/kg;③PRESS序列,定位圖以DWI為準,TR/TE為2000~2500ms/110ms,單體素大于1.0×1.0×1.0cm3,共采集128次,自動均場。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2次檢查的tCho值(MRS復合膽堿濃度)、DCE曲線類型、ADC(DWI表觀擴散系數(shù))、DCE病灶最大徑。
1.4病理診斷 由1名經(jīng)驗豐富的病理科醫(yī)師對手術病理切片進行判讀,同時參考穿刺病理切片判定化療效果。評價標準:治療后腫瘤細胞無改變?yōu)?級;治療后1/3以下腫瘤細胞發(fā)生形變(1a級),或有1/3~2/3的腫瘤細胞發(fā)生明顯形變(1b)為1級;2/3以上癌細胞有明顯形變,且仍有殘余癌細胞(2a),或基本上所有癌細胞都發(fā)生明顯形變,殘留癌細胞較少(2b)為2級;癌細胞消失或壞死為3級。根據(jù)評價結果,將本組患者分為無效組(0級)和有效組(1~3級)。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t檢驗,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Shapiro-Wilk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病理結果顯示,38例患者中,化療有效32例,其中大汗腺癌2例、浸潤性導管癌30例;無效6例,其中乳頭狀癌2例、浸潤性導管癌4例。
本組患者化療前后的MRI檢查指標比較,見表1。從表1可知,有效組患者化療后的tCho值、病灶最大徑均顯著低于化療前,ADC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DCE曲線類型有明顯變化(P<0.05)。無效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Cho值、病灶最大徑、DCE曲線類型、AD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新輔助化療(NCT)近年來在乳腺癌綜合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該療法已被認定為是治療局部進展期乳腺癌的標準方案[2]。目前,關于如何科學評估NCT臨床療效已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在化療早期,正確的療效評估對于調整治療方案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MRI在乳腺癌化療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價值越來越受到相關領域的關注。通過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化療有效組的tCho值、病灶最大徑、DCE曲線類型、ADC水平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改善(P<0.05),而無效組治療前后的各項指標則無明顯變化(P>0.05)。這提示MRI可用于評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臨床療效。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tCho濃度在化療后1w內(nèi)最早出現(xiàn)降低,DCE曲線類型則在化療后2~3w發(fā)生變化,病灶最大徑和ADC均在化療3w后才出現(xiàn)變化[3]。由此可推斷tCho濃度對化療療效預測最為敏感,這主要與化療藥物所發(fā)揮的急性細胞毒性反應、腫瘤細胞增殖抑制作用有關。DCE曲線類型變化較tCho濃度晚,但比ADC、病灶最大徑早,其也可作為評估化療療效的可靠指標[4]。而ADC和病灶最大徑變化的出現(xiàn)時間最晚,表明其對化療療效預測的敏感性較低。
總之,對行新輔助化療的乳腺癌患者應用功能磁共振成像進行療效評估,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許道洲,羅樹彬.乳腺癌磁共振及病理特征與血管內(nèi)皮因子研究[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0,16(4):285-289.
[2]汪曉紅,彭衛(wèi)軍,譚紅娜,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監(jiān)測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應用價值[J].中華腫瘤雜志,2010,32(5):377-381.
[3]張毅力,黃小燕,杜紅文等.乳腺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確定乳腺癌腫瘤邊界中的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9,28(5):624-627.
[4]任靜,周鵬,左佳明,等.VIEWS磁共振技術在乳腺癌保乳手術中的應用初步研究[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5(12):1881-1884.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