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全程護理模式的實施效果。方法 采用回顧性方法分析,選取我院自2013年6月~11月收治的49例急診危重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選取我院2014年1月~6月以來收治的49例急診危重患者作為觀察組,給予全程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診危重患者搶救實施全程護理可提高搶救成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全程護理;急診危重患者;臨床效果
急診是醫(yī)院內危重患者相對比較集中的一個場所,也是對患者采取有效搶救的關鍵場所。急診護理與其他護理相比較對效性和護理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為此,本文為了探討急診危重患者搶救實施全程護理的臨床效果,特選取我院收治的98例急診危重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3年6月~11月收治的49例急診危重患者作為對照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3.7±5.8)歲,14例重型顱腦外傷者,10例消化道大出血者,9例腦血管意外者,8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其他8例。選取我院2014年1月~6月以來收治的49例急診危重患者作為觀察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45.12±5.10)歲,15例重型顱腦外傷者,11例消化道大出血者,10例腦血管意外者,9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其他4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經對比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和基礎合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全程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①120 信息網(wǎng)絡:收到120 急救中心接診通知后需要迅速和院前急救人員做信息交流,盡可能獲得全面的了解患者的意識狀況和初步診斷結果,并據(jù)此準備好入院搶救的相關場所以及搶救設備,同時還應當告知相關醫(yī)生待命。②搶救中的護理:患者入院之后,一名護理人員需要和院前急救醫(yī)護人員包括患者家屬就患者病情做詳細溝通,掌握其病因、病史等資料,與此同時其他護理人員則需要迅速送患者進入搶救間,判斷出患者的病情以及意識狀態(tài),給予進一步的診斷,同時采取吸氧處理,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抽取患者的靜脈血給予化驗檢查;對患者采取心電圖檢查以及心電監(jiān)護;同時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通知待命醫(yī)生來搶救室做迅速搶救;護理人員要高度重視患者的血壓變化、心電圖和血氧飽和度等的檢查工作,一旦發(fā)現(xiàn)伴有休克征象或心電圖異常等情況需要迅速上報給醫(yī)生;做好對于患者病情以及治療全過程的記錄工作,確保在搶救后6 h內對于搶救記錄做出完善,并確保其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③搶救后的檢查及交接:待患者生命體征均表現(xiàn)平穩(wěn)后,護理人員應備齊搶救藥品和器材,以平穩(wěn)、迅速、安全的的方式護送患者進行各種相關檢查,同時還需根據(jù)患者情況轉送到相關科室。搶救護士在把患者送到病區(qū)后還應當注意把患者的基本病情、使用的搶救藥物以及需要的導管標識做好準確的交接處理,待交接無誤后,則需要由雙方在交接單上進行簽名確認。
1.3評價標準 ①搶救成功率。參照急救搶救脫險標準來對于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進行評價,也就是在給予對癥搶救措施和全程護理后,臨床顯示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均表現(xiàn)平穩(wěn),可以安全的轉運到其他相關的科室進行下一步的治療。②護理滿意度。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來對于護理滿意度進行測量。也就是采用10個刻度的游離標尺進行評價,其中0 mm表示不滿意,100 mm 表示十分滿意。在評分過程中由搶救班組長或者護士長來分發(fā)給患者,然后由患者當場在標尺上標出刻度。
1.4統(tǒng)計學處理 兩組患者成功搶救率、護理滿意度采用%表示,用?字2檢驗組間比較。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時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檢驗水準α=0.05。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成功搶救率為97.96%,明顯高于對照組85.91%,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92%,明顯高于對照組81.63%,其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對患者實施全程護理,加強了與救護中心的及時聯(lián)系,使得患者在沒有到達醫(yī)院之前,醫(yī)護人員已經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和做好了相關的準備。使得患者的搶救時間得到縮短。在患者達到醫(yī)院之后,有專門的護理人員來陪同患者進行救治和檢查等。同時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嚴密的觀察和治療。尤其在患者的轉運過程中,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嚴格的評估,并且準備好相關的搶救物品。在轉運之后做好相關的交接工作。經過此次的研究發(fā)現(xiàn),試驗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急診危重癥搶救時效性和有效性直接關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急診搶救中通過采取全程護理模式,借助程序化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急救以及全程護理分工的制度,可以有效的明確每一位護士應當承擔起來的搶救職責,從而更加積極的投入到護理工作中[2,3]。應與院前急救人員構建起良好的信息溝通網(wǎng)絡,以便能夠在患者入醫(yī)院之前就可以根據(jù)病情做好各項相關搶救工作的準備,等到患者到達醫(yī)院之后應當在短時間內迅速投入搶救。與此同時還應建立一定的危重患者搶救流程,能夠確保病情的瞬間判斷,對癥處理以及正確評估,以便能夠將搶救工作有條不紊的繼續(xù)下去,防止出現(xiàn)盲從及慌亂現(xiàn)象[4]。
對患者進行全程護理主要是以患者為服務中心。同時強調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和知情權,同時對患者個人隱私進行有效地保護,滿足患者的各項需求。此外,在患者進入到搶救室之后,患者存在恐懼和煩躁等心理不良情緒,進而使得其不配合治療工作。此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和鼓勵,樹立患者的治療信心。本組觀察組采取了上述全程護理后,搶救成功率和患者滿意度都明顯提高,證實其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梁美英.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3,(11):194-195.
[2]金曄,王玉梅,張春艷等.關于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探討[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2,10(1):118-119.
[3]韓朝霞,張勁松.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危重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26):138-139,142.
[4]楊翠琴.危重癥急診搶救的護理體會[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2,10(7):433.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