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脊柱后路手術患者的體位護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行脊柱后路手術的98例患者,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將患者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予以體位護理,觀察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結果 經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8.16%)明顯低于對照組(24.49%),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脊柱后路手術患者實施體位護理,可以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脊柱后路手術;體位護理;麻醉
通常情況下,在脊柱外科后路手術中,采用的麻醉方式為連續(xù)硬麻或者全麻,取俯臥位,這種體位比較容易固定患者,并且還能充分暴露術野,便于醫(yī)師的手術操作[1]。但是,這種體位也有其自身的缺點,主要是對患者的生理產生不良的影響,比如護理困難、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造成局部壓瘡等[2]。因此,為了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必須要對患者予以良好的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行脊柱后路手術的98例患者,男56例,女42例,年齡在21~73歲,平均年齡為(38.27±1.59)歲。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57例,硬膜外麻醉患者41例?;颊呤中g時間在1.8~4.2h,平均時間為(2.8±0.6)h?;颊叩氖中g類型:行腰椎間盤摘除術24例,腰椎骨折椎弓根固定術27例;頸椎前后路鋼板內固定術16例,胸椎骨折內固定術31例。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將患者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時間、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的對比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在術前告知相關的注意事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有效緩解其不良心理反應;介紹疾病的知識和治療方法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予以體位護理。體位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術前訓練。在脊柱后路手術治療中,其耗費的時間比較長,由于患者一直處于俯臥位,極易產生不適感。因此,護理人員在術前指導患者做一些適應性訓練,在患者面部方放置一塊硅膠軟墊,并且在膝下、左右髂部、腳脖、左右兩肋部各放置一塊海綿墊,以俯臥位姿勢保持1~2h,讓患者提前適應,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耐受力。②體位的正確放置。在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保持正確額體位,即保持患者脊柱處于自然平直狀態(tài),同時將肌肉松弛,患者的胸腹壁與手術臺保持懸空。為了將患者頸部充分暴露出來,需要讓患者保持頭高腳低位,同時雙肩低平向后,將頸椎椎體間隙充分暴露出來。在體位安置的過程中,需要在確保導管、氣管、導尿管通暢之后,讓醫(yī)護人員分開=站于患者兩側,首先將患者側成90°,然后將患者的頭背部、腰骶部、雙下肢托扶起來,確保脊柱呈水平位,將患者抬起并翻轉90°,讓其處于俯臥位。此外,在翻轉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的動作一定要準確、輕柔。③體位穩(wěn)定。在手術過程中,有些患者的身體會發(fā)生移動,從而造成體位墊的滑出。因此,在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一定要密切觀察患者體位的各個支點,看其是否出現移位現象,特別是在脊柱外傷患者的手術治療中,必須要保障其脊柱的穩(wěn)定性,否則會加重患者的神經損傷。
1.3觀察指標 有護理人員記錄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經不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8.16%)明顯低于對照組(24.49%),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對行脊柱后路手術的患者予以體位護理,通常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但是,在實際的護理中,還要根據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保證各項護理措施的穩(wěn)妥,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因體位不當造成的并發(fā)癥,而且還能大大提升手術成功率[3]。
在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予以體位護理,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在翻轉變換體位時,需要確?;颊呱眢w的各個部位均具備足夠的支持,同時保持各個部位的統(tǒng)一協調,為了最大程度上減少患者的壓力,避免神經損傷和脊髓損傷,需要根據患者各部位的生理彎曲情況,對頭托以及其他部位的位置和高度進行調整。②由于患者長時間處于俯臥位,需要采用軟墊將患者的整個面部墊襯起來,術中要經常對患者的面部皮膚與頭托的接觸部位進行調整,從而有效避免面部損傷的發(fā)生。③取俯臥位時,護理人員應讓患者自然放松肺部,同時確保患者的腹部和胸部具有合適的空間移動。④由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將身體的重量壓在兩側肩峰、膝蓋、肋骨等部位,極易出現皮膚損傷。因此,在擺放體位的過程中,一定要仔細檢查這些部位的受力點情況,對瓊脂墊進行合理的使用,避免局部壓迫。經體位護理后的觀察組患者,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脊柱后路手術患者實施體位護理,可以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
參考文獻:
[1]何敏.脊柱后路手術患者的體位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9(16):3293-3294.
[2]侯軍,魏民,邊秀蓮.脊柱后路手術2400例體位擺放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4(10):37-39.
[3]司曉靜.俯臥位脊柱后路手術中的體位護理[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2,20(03):73-74.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