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自擬溫陽通痹方聯(lián)合普瑞巴林治療坐骨神經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257例坐骨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38例和對照組119例。兩組均予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給予自擬溫陽通痹方聯(lián)合普瑞巴林治療,對照組僅予普瑞巴林治療,用法用量同對照組。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0%高于對照組的77.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自擬溫陽通痹方聯(lián)合普瑞巴林治療坐骨神經痛臨床療效顯著,可明顯緩解患者疼痛癥狀,改善患者活動能力,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坐骨神經痛;溫陽通痹方;普瑞巴林
坐骨神經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以坐骨神經分布區(qū)域疼痛為主的臨床綜合征,多數(shù)患者疼痛可蔓延至坐骨神經分布區(qū)、大腿后部、小腿后外側和足部,病情嚴重者甚至造成行動和坐立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目前臨床治療該病多以對癥和對因治療為主,治療方法多樣且效果不一。筆者觀察自擬溫陽通痹方聯(lián)合普瑞巴林治療坐骨神經痛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坐骨神經痛患者257例,均符合坐骨神經痛的相關診斷標準,且均經影像學和電生理檢查確診。將257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38例和對照組119例。觀察組男65例,女73例;年齡30~60歲,平均年齡(45.5±14.3)歲;病程0.3~4個月,平均(2.5±1.8)個月。對照組男52例,女67例;年齡32~59歲,平均年齡(45.6±11.2)歲;病程0.5~4.2個月,平均(2.7±1.6)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兩組均給予臥床休息,并予常規(guī)抗炎和鎮(zhèn)靜藥物和B族維生素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自擬溫陽通痹方治療,方藥組成:制附子(先煎)25g、薏苡仁30g、赤芍30g、防風15g、黨參25g、當歸18g、伸筋草15g、雞血藤12g、秦艽15g、海風藤10g、川牛膝10g、炙甘草20g。肝血不足者可重用赤芍和甘草。上述各藥水煎服,1劑/d,早晚分服。另予普瑞巴林75mg口服治療,治療過程可使患者病情加大劑量至0.3~0.6g。對照組僅予普瑞巴林治療,用法用量同對照組。治療后觀察兩組臨床療效。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1w后,患者疼痛明顯減輕,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降低≥5分;有效:治療1w后,患者疼痛緩解, 3分≤VAS評分<5分;無效:患者病情無明顯改善,VAS評分降低<3分??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數(shù)據均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0%高于對照組的77.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坐骨神經痛的發(fā)病多為繼發(fā)性,多因神經受到機械性壓迫或炎性反應刺激而發(fā)病。該病以坐骨神經沿路和相關分布區(qū)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中醫(yī)理論認為該病屬于\"痹癥\"范疇,多因風寒濕邪侵及機體,導致氣血不和、氣滯血瘀而致,與中醫(yī)\"不通則痛\"的基本理論相符合[2]。治宜理氣和血、祛風止痛。本文所用自擬溫陽通痹方正是根據中醫(yī)理論辯證配藥而成,方中重用附子、薏苡仁、甘草、芍藥,附子為諸藥之君藥,可溫陽散寒、通痹止痛;薏苡仁可緩解筋脈拘攣,配合附子緩急止痛;芍藥、甘草柔筋活血、養(yǎng)陰止痛;佐以當歸、防風、伸筋草等祛風除濕之品可預防風寒濕邪侵襲后復發(fā)。全方共奏溫陽活血、祛風除濕、理氣止痛之功效。普瑞巴林是一種鈣離子拮抗劑,能通過調節(jié)鈣通道功能減少鈣離子內流, 從而減少神經遞質的釋放[3],有效控制神經性疼痛。與中藥聯(lián)合使用,在增強療效的同時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自擬溫陽通痹方聯(lián)合普瑞巴林治療坐骨神經痛臨床療效顯著,可明顯緩解患者疼痛癥狀,改善患者活動能力,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志強,仝允輝.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坐骨神經痛42例[J].中醫(yī)研究,2014,27(2):40-41.
[2]易乃成.自擬溫陽養(yǎng)血通痹湯治療坐骨神經痛30例療效觀察[C].江西省中醫(yī)藥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283-285.
[3]蔡思林.普瑞巴林輔助治療72 例坐骨神經痛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5):155-156.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