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實踐是一種“做中學”的科學探究方式,是讓學生在親自動手實踐中應用已有知識,探究新的問題,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取得新的發(fā)展,是一種在做中學、學中做的科學教學方式。科學課程中有許多教學內(nèi)容需要依賴科學實踐開展研究,要充分挖掘?qū)嵺`活動路徑,巧妙開展科學實踐探究,有效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做中學;科學實踐;飼養(yǎng)型;種植型;制作型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9-0072-01
認知起源于動作,智慧來源于活動。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活動過程自主建構知識,亦即所謂的“做中學”,這種被國內(nèi)外教育學者所推崇的“做中學”教育理念,在我國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教師所采納,尤其是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甚廣。小學科學課程中有許多教學內(nèi)容需要依賴科學實踐開展研究,不同的探究內(nèi)容需要不一樣的實踐活動,教師要充分挖掘?qū)嵺`活動路徑,巧妙開展科學實踐探究,讓學生在做中學,有效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一、利用學生喜好,開展飼養(yǎng)型科學實踐活動
小學科學教材中包含相當一部分的動物科學內(nèi)容,而開展動物科學教學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動物活體開展教學,動物圖片、模型、標本等都沒有真實鮮活的動物生動有效,尤其是對一些動物的生活習性的認識更需要學生親自飼養(yǎng)、跟蹤觀察、詳細記錄,這樣方能取得一手資料,獲得真實信息。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喜愛動物是兒童的天性,很多學生喜歡飼養(yǎng)小動物。因此,我充分利用這一喜好,開展飼養(yǎng)型科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飼養(yǎng)過程中進行科學探究,通過近距離接觸,在仔細觀察、親手觸摸中熟悉動物的外貌和生活習性,感受動物與人和諧相處的樂趣。例如,在教學教科版三年級下冊“動物的生命周期”這一單元時,我?guī)ьI學生親自飼養(yǎng)蠶,在蠶卵孵出蟻蠶時,學生們非常好奇,并采來桑葉細心喂養(yǎng),學生將它們當寶貝一樣對待。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探究方法和長期探究的科學意志,我鼓勵學生在飼養(yǎng)過程中寫觀察日記,對蠶變化的關鍵階段做好記載。近兩個月的飼養(yǎng),學生收獲滿滿:親手摸過軟綿綿的蠶寶寶,親眼看到蠶蛻皮時的樣子,看到蠶如何吐絲結繭,看到蠶蛾破繭而出時的奇觀,看到蠶蛾交配、產(chǎn)卵的神奇瞬間。學生在做中學到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還學到了許多飼養(yǎng)本領,鍛煉了動手實踐能力。我曾經(jīng)組織學生飼養(yǎng)過螞蟻、蝸牛、金魚、蝌蚪、兔子、貓等,他們精心飼養(yǎng),耐心陪伴,細心觀察,互相交流,邊做邊學,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獲得主動性發(fā)展。
二、開辟栽種園區(qū),豐富種植型科學實踐活動
聞之不如見之,見之不如親歷之。對植物的科學探究,親力親為在做中學效果更好。為幫助學生獲得植物方面的知識,我在校園一角開辟了一塊空地作為“種植園”,組織學生栽種一些植物,給學生提供親歷的機會。這種種植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可持續(xù)觀察的素材,成為科學實踐活動的有效路徑。例如,在教學科教版三年級下冊“植物的生長變化”時,我們的種植園就發(fā)揮了大作用。我?guī)ьI學生一起到種植園翻土播種,學生親手播下番茄、豌豆、黃豆、玉米和絲瓜等種子,播下種子就種下了希望,學生期盼著它們能夠順利發(fā)芽。種子發(fā)芽后,學生又觀察幼苗的生長,給它們松土、澆水、捉蟲。植物開花后,我給學生講解關于花的結構,介紹傳粉、受精知識,教他們親手給花兒人工授粉。當枝頭掛滿果實,學生親手采摘勞動果實,嗅聞果實的芳香,將自己的勞動果實帶回教室互相分享。利用此機會,我和學生探究果實的結構,共同回顧、了解植物的一生,認識植物和人類的關系,從而有效地完成了對植物生長變化的探究??茖W實踐與科學探究是一對孿生兄弟,科學實踐是科學探究的載體,科學實踐離不開科學探究,種植型科學實踐活動承載著科學探究的使命,教育學生立志像袁隆平爺爺發(fā)明雜交水稻一樣,擁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探究精神。
三、結合科學手工,拓寬制作型科學實踐活動
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手使腦明智,腦使手靈動。手工制作是科學課中時常開展的一項探究活動,也是學生特別喜歡的,教師可以通過手工活動,引領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在制作過程中有所創(chuàng)造,深入科學探究。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六年級上冊“做框架”一課中,為了能讓學生做出一個既堅固又穩(wěn)定、且有“巨大的力量”的正方形框架,我先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框架結構,了解其特點。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較強,掌握了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后,還要讓他們了解斜桿的“拉”和“推”的作用。然后,引導學生用一次性筷子建構成能承受較多重物的框架。我介紹了制作方法后,學生們非常感興趣,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制作,有的小組按照老師推薦的方法制作,還有的小組進行了自我加工改進,創(chuàng)作出了與眾不同的正方體框架結構。制作完畢后,我組織了“看誰力量大”活動,學生歡呼聲不斷,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并在歡笑聲中得出了結論:獲勝一組做的框架能夠承受46本科學書,學生感覺這非常的不可思議。利用手工制作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適于開展的手工制作活動很多,如:紙橋、風向風力計、雨量器、萬花筒等。制作型實踐活動,是一種高效科學探究,學生在動手制作過程中應用科學知識,進行科學創(chuàng)新,既享受了成功的喜悅,又理解和掌握了科學原理。
四、結束語
“做中學”是一種新穎的教學理念,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以科學實踐活動為載體,拓寬科學實踐的路徑,讓學生在豐富的科學實踐中主動探究,不斷提升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怡紅.關于小學科學課堂中追問目的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汪建設.小學科學課外探究活動的探索與實踐[J].小學科學,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