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地區(qū),氣候較為干旱,土壤條件差。隨著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許多農(nóng)民放棄了在家務農(nóng)的生活方式,選擇外出務工,為此農(nóng)村的留守兒童逐年上升。甘肅省由于很早就實施了“兩免一補”“住校生補助”“農(nóng)村兒童營養(yǎng)早餐”政策,導致家長外出時更愿意將孩子留在家鄉(xiāng)上學。正是國家和地方在教育教學方面的不斷改善提高,使廣大家長意識到孩子更應該在穩(wěn)定、條件好的家鄉(xiāng)接受教育。“外出淘金”和“陪伴成長”成為這些家庭的一道難題。我們無力提高一些農(nóng)村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但讓家長們安心外出工作少為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操心卻不是什么難事。作為一名長期在農(nóng)村學校工作的小學校長,我深深感到農(nóng)村學校所應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教學知識這么簡單,更要將孩子的成長放在我們的肩上。
我所在的學校是全鎮(zhèn)中心小學,承擔著四個自然村學齡兒童的教學工作,學生有200多人,近五分之一的孩子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一個令人心酸的字眼,我們這些孩子都不愿被老師、同學稱為“留守兒童”,在孩子們的心里,這個名字意味著“可憐”“沒有父母”“缺少家教”“貧困”“被資助”……以前我并不了解孩子們的心理,每當有市里各單位慰問、資助、關愛的時候我總是想越多越好,越勤越好,一有這樣的關愛活動我總是積極爭取,一心想為農(nóng)村的留守孩子做點“好事”。尤其到“六一”前后,這些孩子要被慰問好多次,書包、文具、零食、衣服等慰問品令人有些頭暈目眩。每當這些時候孩子們就會被老師們組織到“留守兒童之家”,接受禮物,合影留念。這本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但孩子們從最初的羞澀發(fā)展到后來的茫然,甚至是麻木,這些表現(xiàn)讓我大為發(fā)火,經(jīng)常批評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這種情況一直沒有得到改變,我為此很是苦惱。直到有一天在學校走廊里我看到了這樣一幕:一名剛被資助的“留守孩子”無精打采地拿著新書包走著,幾個孩子走過來,問他:你的書包該多得用不完了吧?我們也窮,送我們幾個用用……這個孩子突然瘋了一樣地把書包踩到腳底下,邊踩邊哭:用吧,你們拿去用吧,你們這幫窮鬼……大家都被震住了,我發(fā)現(xiàn)其實我錯了。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了解到這些孩子都不愿被冠以“留守兒童”的名字,本來沒有這個名字的時候他們和別的同學一樣,現(xiàn)在所有的同學都知道他們是沒有父母管教的“野孩子”,他們的家長因為家里條件不好要外出打工,經(jīng)常有人來給他們捐東西為此他們變“富有”了,鄰居們一看見他們就問城里人給你們捐什么了,怎么沒捐點錢……他們小小的心靈裝不下那么多世俗,孩子們本來也為父母不在身邊而委屈,但這些委屈突然被無限放大了,他們需要關愛,需要有像父母一樣的愛與陪伴,哪怕父母總是責備,但能在身邊就好。我覺得作為孩子的老師,我忽略了孩子的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們,這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關愛是走進孩子們的內(nèi)心,是陪伴,是鼓勵。意識到這些,我號召老師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給予尊重,給予陪伴
我校是小學,留守兒童多數(shù)年齡小,正是渴望親情陪伴的“哺乳期”。孩子雖然小,但也有自尊,不愿被同伴嘲笑“沒爹沒娘”。因為年紀尚幼,親情的缺乏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上碰到困難,沒有傾訴的對象,在無助的情況下,產(chǎn)生許多心理問題。面對這些學生,我們要深入了解他們的情緒,適當給予心理輔導,對不良情緒進行干預。對于孩子們的隱私,要充分尊重,不隨意評價,更不能傷害。面對生活和學習上無助的孩子放下不滿,盡可能地幫助他們,站在家長的角度試著理解孩子的行為。我們既要多給予這些孩子愛,又要教他們學會堅強,學習寬容。面對留守孩子的不良習慣,多給予他們時間,讓他們慢慢改正。老師多花點時間,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在成長的路上大手拉小手,陪伴孩子一點一點成長。
二、受贈不如贈予
這些缺少愛的孩子我們可以給予關愛,但我總覺得與其到處接受別人的物質(zhì)關心,經(jīng)濟贈予,不如讓這些孩子在我們的教育下變得“強大”,強大到能給予別人關愛。被動接受別人的贈予往往會讓孩子過早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弱勢,也容易滋生他們的懶惰、虛榮。老師可以利用孩子們自身的優(yōu)勢,無意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得到孩子們的幫助,大點的孩子幫助老師取取信件,幫助低年級的住校生刷刷飯盆,整理一下床鋪;年紀小的孩子陪伴老師散步,整理作業(yè)本,擺放一下教室的勞動工具;有美術特長的孩子幫老師和班級選擇黑板報的主題,設計一下教室的布置……通過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的作用,由此得到的獎勵更有價值。這樣下去,孩子們有了被他人需要的自我滿足,身心也得到了成長。為此我把各種捐贈物品以學校的名義收下,但不再大張旗鼓搞受贈儀式,
將這些物品歸入“留守基金”會管理,通過其他活動讓這些孩子有尊嚴地獲取。
三、架起親情溝通的橋梁
“留守孩子”對待親情有一種強烈的渴望,但長期的缺失又讓他們對親人有了隔閡,孩子們在親情的表達上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孩子總是干些出格的事,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有些孩子不愿流露真情,有些孩子敏感,自我保護意識極強,這些表現(xiàn)都有它產(chǎn)生的根源。老師們可以根據(jù)“留守兒童親情電話”帶著孩子給父母經(jīng)常打電話。老師先主動撥通電話,把孩子好的表現(xiàn)告訴家長,然后悄悄出去,給孩子和家長一個獨立的空間。同時也鼓勵家長經(jīng)常給孩子打電話、發(fā)短信,有條件的還可以視頻。孩子也是有感情的,他知道只要自己表現(xiàn)好,爸爸媽媽是能夠知道的。因為孩子的良好表現(xiàn),家長也愿意經(jīng)常打電話和孩子交流,和老師溝通。慢慢地,每一個留守孩子都和家長有了經(jīng)常性的溝通、聯(lián)系。孩子的情緒也趨于穩(wěn)定,性格改變了好多。
總之,關愛“留守孩子”不難,但千萬別把我們的愛變成孩子們的負擔,智慧的老師從尊重出發(fā)總能找到恰當?shù)膼鄣姆绞剑⒆觽円材芟硎艿捷p輕松松的關愛。
參考文獻:
王雪萍.關愛留守兒童 構(gòu)建和諧社會: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初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