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鋼琴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和當前我國鋼琴文化生態(tài)圈中充斥著濃厚的功利主義氣息,這種人本主義精神的缺失與鋼琴藝術的初衷背道而馳,主要體現在過于重視“技術”而輕視或者忽視“藝術”的重要性;過于功利而忽視人本身和根深蒂固的“門戶觀念”和“門戶之爭”。我們更應該力爭使鋼琴藝術回歸于它的人本主義本質,這樣才能讓我國的鋼琴藝術從根本上得到質的提升,使我國的鋼琴事業(yè)健康、可持續(xù)地進步和發(fā)展。
[關鍵詞]
鋼琴文化生態(tài);人本主義精神;技術;功利主義;門戶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5)04-0081-03
早在清末民初時期,鋼琴就正式進入了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由于當時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直至民國末年,我國的鋼琴教育和演奏還基本僅限于高等院校的文化精英和留學歸國人員的范圍內,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fā)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的鋼琴藝術取得了進步和發(fā)展。無論是從演奏技術還是學習人數上,都有了質和量的大幅提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發(fā)展重新進入正常的軌道,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各個層面都得到全面的復蘇和迅速的發(fā)展,我國的鋼琴藝術也開始進入了一個高速行駛的快車道,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至今,我國的鋼琴藝術或者說鋼琴文化的發(fā)展呈現出井噴的態(tài)勢。這具體表現在學習鋼琴的人數呈幾何式的增長,鋼琴已經由以前“高大上”的精英樂器,轉變成為走進千家萬戶的尋??梢姷钠占靶詷菲鳌纳鐣撉俳逃綄I(yè)鋼琴教育、從業(yè)余鋼琴演奏到專業(yè)鋼琴演奏,從系統(tǒng)的鋼琴考級再到鋼琴音響制品的大量出版發(fā)行,當前我國的鋼琴藝術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生態(tài)圈,這對于我國的文化藝術發(fā)展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是十分值得肯定和驕傲的。但在肯定我們現已取得成績的同時,要想讓我國的鋼琴藝術,或者說鋼琴事業(yè)能夠繼續(xù)健康持續(xù)地發(fā)展和進步,還應對我國鋼琴文化生態(tài)圈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有一個準確、清晰、深刻、全面的認識。
我國鋼琴藝術的蓬勃發(fā)展堪稱“現象級”,但“火熱”的發(fā)展局面似乎也使人們的頭腦也跟著“火熱”起來,熱得使我們已經忘記了學習和演奏鋼琴的初衷。學習鋼琴、演奏鋼琴,其核心本源的價值、意義在于通過學習鋼琴提高音樂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從而達到陶冶心靈,完善人格的目的,也就是一種最純真的人本主義精神。但反觀我國鋼琴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和當前我國鋼琴文化生態(tài)圈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無不充斥著濃厚的功利主義氣息,這種人本主義精神的缺失不僅與鋼琴藝術的初衷背道而馳,同時對于我國鋼琴藝術的進步和發(fā)展也是十分不利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于重視“技術”而輕視或者忽視“藝術”的重要性
這一點在我國的鋼琴教育,無論是基礎音樂教育還是高校中的專業(yè)音樂教育,還是在鋼琴演奏層面上都有著鮮明的體現。鋼琴教師、學生、家長都習慣性地,或者是想當然地將鋼琴演奏的技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程度”視作衡量鋼 琴學習成功與否、鋼琴演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而忽略了音樂情感、思想、內涵對鋼琴藝術的作用、價值和意義。逐漸的,我們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鋼琴演奏技術純熟卻“機械”的、毫無藝術魅力可言的“鋼琴匠人”。而縱觀我國的鋼琴藝術領域,就是在近期蓬勃發(fā)展的幾十年間,在堪稱“龐大”鋼琴學習“人口基數”上,我國“本土”的鋼琴教育幾乎沒有培養(yǎng)出一名能夠在世界舞臺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的,獲得國際專業(yè)鋼琴領域認可的鋼琴演奏家,不能不說這是我國鋼琴文化現狀中的一個重大的缺失和遺憾。這也直接致使我們的大部分鋼琴學員,包括很多高等院校中的專業(yè)演奏者成為知道鋼琴為何物,卻不知音樂為何物的“彈奏機器”。
很多鋼琴學員在熟練彈奏一首鋼琴曲后,對這首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風格、音樂體裁、表現情感和思想內涵等方面的了解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也就自然談不上任何藝術表現力和藝術魅力可言。這并不是一種危言聳聽,而是我國鋼琴教育界中確確實實存在的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其中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兩個十分典型的體現:一是單一片面的重視和強調手指的力量和靈活度,而忽視觸鍵感覺和觸鍵方式是否與音樂情緒相符合。這樣的教學理念和訓練方式所產生的音樂效果也必然是粗糙的、機械的、毫無音樂性的。二是對于彈奏速度偏執(zhí)的追求。一直以來,我國的鋼琴教育和鋼琴演奏都對鋼琴演奏的速度推崇備至,甚至可以說達到了一種偏執(zhí)的程度,無論是教學者、演奏者還是欣賞者,都非常自然地將演奏的速度作為衡量水平高低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衡量標準,只要是速度標記較快的作品,都要盡最大可能的“快起來”,卻很少去關注和了解作品快速音樂標記中所蘊含的情感、思想、意圖和目的。這樣毫無根據、毫無目的、毫無思想、毫無內涵的“炫技”只知快而不知為何快,如何快,這樣的彈奏方式與“鑿琴”無異,也自然使鋼琴演奏毫無音樂性和魅力可言。
二、過于功利而忽視人本身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學習鋼琴本身的目的在于增強藝術修養(yǎng)、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這些美好的初衷常常在學習之初就被家長、學生和教師們集體淡忘了。學習鋼琴變成了一件具有極強目的性的事情,無論學員是否適合學習鋼琴,是否習慣學習鋼琴,或是否真的要走上專業(yè)的道路。很多時候、很多人不是將學習鋼琴作為一種培養(yǎng)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方式,而是將其作為一種社會競爭所必備的工具。
當下,學生學習鋼琴不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而與比賽、考級、升學諸如此類的事情直接聯系在一起。一方面,很多家長為孩子規(guī)劃人生時,將學習鋼琴的目標設定為考取專業(yè)的音樂院校,即使不作為主要目的也會向孩子灌輸“留后路”、“多做一手準備”的思想和觀念。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各大普通高校所設置的“特長生”制度也無形之中對功利化的鋼琴學習觀念起到了極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通過特長生考試而取得高考加分也成為很多家長、學生和鋼琴教師們的主要工作目標和努力方向。且不論這種高考制度是否合理,僅從其引起的社會效果和結果來看,其形式的意義遠遠大于其實際的作用和意義。
無知媒體的推波助瀾也錯誤地引導了輿論和人們的觀念。以被媒體稱為“鋼琴奇才”、“國際鋼琴大師”的郎朗為例,媒體一直將其作為成功的典范來大肆渲染和宣傳,也直接讓很多家長、學生和老師對他的所謂“成功”趨之若鶩,群起而效仿。但如果我們冷靜下來去看待、分析和思考所謂的“郎朗成功模式”是否真的值得我們推崇,是否真的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都無疑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其培養(yǎng)模式是單一的,其父親早早地放棄一切,同時也讓自己的孩子放棄一切去學習鋼琴,這只能用偏執(zhí)來形容。從實際的效果看,雖然郎朗憑借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在鋼琴領域上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卻不可避免地造成其在文化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上的缺失,這一點我們從郎朗在媒體上的諸多言行上可見一斑。僅就其鋼琴演奏而言,雖然其憑借過硬的鋼琴演奏技術確實能夠在國際鋼琴舞臺上靈光一現,但薄弱的人文素養(yǎng)不能支撐他取得僅有一步的發(fā)展,郎朗也逐漸淡出了國際鋼琴舞臺,而更多的出現在商業(yè)廣告中。當然,如果從經濟效益而言,必須承認郎朗仍然是非常成功的,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單純的從鋼琴藝術,或者人文素質培養(yǎng)本身,其實在難以稱為成功,其成功模式也并不健康,完全不值得效仿。而無數的事實已經在不斷的證明,那些癡迷于此的家長、學生和老師們在妄圖復制這種所謂的成功模式的結果都紛紛以失敗收場。
三、根深蒂固的“門戶觀念”和“門戶之爭”
所謂“門戶”的觀念或者說概念在我國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其滲透了我國文化藝術的各個層面。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百家爭鳴,但那時我國文化界的諸多門戶,或者說流派更多的是一種良性的競爭和互動,這種良性關系也極大的促進了我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但隨著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于思想和文化的束縛越發(fā)嚴格,所謂的“門戶觀念”也失去了其以往良性的、積極的作用和意義,而變成一種愚昧的、互相傾軋的工具,而千百年來不斷的證明,所謂的“門戶觀念”和其引起的“門戶之爭”對于我國的文化藝術,甚至是社會經濟進步和發(fā)展都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毫不諱言,所謂的“門戶觀念”和“門戶之爭”是當之無愧的文化糟粕,這本應是我們應該完全抵制和摒棄的。但恰恰相反,在當前我國的鋼琴藝術發(fā)展中我們完整的、系統(tǒng)的、深入的、準確的繼承了這種文化糟粕。
鋼琴文化原本就來自歐洲,歐洲的鋼琴藝術,或者說鋼琴文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具有如此的影響力,在人類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具有如此的藝術價值和意義,正是因為其兼收并蓄、風格各異、絢爛多姿的音樂風格、音樂體裁和音樂作品,及個性特色不僅相同的演奏方法等等。而在我國的鋼琴藝術界,尤其是在高等鋼琴教育和專業(yè)鋼琴演奏領域,每個鋼琴教師、每個音樂學院、每個所謂的國產演奏家、每個專業(yè)團體卻都要根據自身對于鋼琴藝術狹隘的理解去定義、去解釋、去傳授鋼琴藝術,同時依此為鋼琴藝術制定一個“量化”的標準,去評判,更多時候是去互相攻擊和詆毀,這種情況在專業(yè)的音樂院校中有著極為鮮明的體現,并成為一種普遍性的常態(tài)。同一學校的很多鋼琴教師會習慣性的將自己和所教授的學生視作一個整體,并定義為“師門”。不同的教師和其學生也就組成了一個個不同的“師門”,而這種所謂的“師門”之間的關系通常也并不是良性的互動和交流,更多時候是相互抵制和森嚴壁壘,帶有著濃厚的“封建會道門”的意味和傾向。誠然,每個教師,每個鋼琴演奏者對鋼琴藝術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和風格,但這并不是能夠成為互相攻擊和詆毀的理由,也與鋼琴藝術的本質南轅北轍,背離了鋼琴藝術多樣性、包容性的藝術特性與文化特質。摒棄文化糟粕,拋除愚昧的“門戶觀念”和“門戶之爭”,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才能真正促進我國鋼琴專業(yè)水準的提升,固步自封,閉門造車的學術觀念和工作方式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而言都會極大的損害我國鋼琴事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BW((S,,)][BW)]
當前我國鋼琴文化生態(tài)中所存在的諸多弊端和缺失固然有其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但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我國的鋼琴文化也必然會逐漸回歸到人本主義精神的本質。這不僅是鋼琴、音樂、藝術或者是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同時也是整體社會潮流的發(fā)展趨勢和方向。因此,在新的世紀,新的社會發(fā)展潮流中,作為鋼琴從業(yè)者,我們更應該力爭使鋼琴藝術回歸于它的本質,這樣才能讓我國鋼琴藝術的繁榮不僅僅體現在學員數量上,而是從根本上得到質的提升,讓我國的鋼琴事業(yè)健康、可持續(xù)地進步和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
劉再生.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123-134.
[2]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003:234-235.
[3]卓非亞·麗莎.音樂美學問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6:256-257.
[4]鮑利斯·貝爾曼,湯蓓華譯.鋼琴大師教學筆記[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12-15.
[5]魏廷格.中國鋼琴名曲30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14-15.
[6]約瑟夫·列文,繆天瑞譯.鋼琴彈奏的基本法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34-45.
(責任編輯:邢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