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勇在《教育學報》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興趣有三個定義,作為事物屬性的興趣,要求教師研究教學素材,在苦學與樂學傳統(tǒng)中間做選擇。作為目的的興趣,要求教師研究學生,提供支持條件,引導和滿足學生的需求。這兩個定義,都沒有正面回答在興趣狀態(tài)下,學習者心理感受的性質問題。阿諾德的興趣定義強調,在興趣狀態(tài)下個人感受到的是緊張。這種緊張狀態(tài),可以推動學習活動的進展。這個定義,較為圓滿地刻畫了興趣促進學習的作用機制?;诖?,我們對學習活動的理解需要更新。更新后的興趣定義描述了學習活動發(fā)生時,個人的一系列狀態(tài):受到目標群體中卓越標準與實踐傳統(tǒng)的感召,從學徒身份轉變到成員身份的過程中,個人感受到的某種緊張體驗,即興趣。這個興趣概念在教育上的應用是:行動者在發(fā)生興趣時,各外部事物之間并沒有有趣、無趣的質性區(qū)分,也不再是個人目的性活動的操縱對象,而是轉變?yōu)閭€人渴望進入的目標群體的表征。對于學習者來說,這個群體充滿了魅力和感召力。在學習成為其成員的過程中,學習者學會與那個將要進入的目標群體成員之間,分享某些共同的東西,也就是該群體中的特定實踐傳統(tǒng)。舉例來說,同一所學校的師生處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群體之中。一名轉校生,經歷最初的陌生、排斥,到最終的熟悉、融合。在這個融入新團體的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興趣。興趣推動著這名轉校生,關注該校的各項傳統(tǒng)。但是,興趣的維持,是以學徒身份作為條件的。一旦他被接納為成員之一,興趣也就終結了。我們可以想象,曾經的轉校生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他很快就會與大多數(shù)本地的學生一樣,每天上學放學,有自己的朋友,有與自己的朋友類似的愛好和苦惱,不再思考自己與這所學校的關系問題,不再對校內傳統(tǒng)給予特殊關注。興趣所能起到的動力作用,也就是推動學習者學習的使命,至此宣告結束。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對“教育中的興趣概念”的辯證以及相應的學習觀方面的認識更新,都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實務工作要求:如果說,“作為事物屬性的興趣”及其學習觀,要求教師研究學習的素材;杜威的“作為目的的興趣”及其學習觀,要求教師研究學生;那么,在更新的興趣概念及其學習觀的指導下,教師應該開展對“課程”的研究。這里的“課程”,是從課程哲學的意義上來理解的,代表了人成長的“目標”和“路徑”。一位只關注教學法的教師,未必能理解自己執(zhí)教的課程的魅力所在。表現(xiàn)為,他可能并不清楚,自己所教的學科為什么值得他人學習?這個學科有什么東西能讓他人心生景慕甚至激動不已?研究“課程”,把課程作為自己的工作對象,用課程自身的魅力吸引學生。這是更新后的興趣定義,給教師的原則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