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的題目中都出現(xiàn)了“探究題”,這種題型顯示出了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檢測功效”,同時也給學生的解題帶來了挑戰(zhàn)。
探究題,字面的意思為“探索研究”,就是要在翔實地占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篩選、分析、比較、歸納,從而提煉、推理,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甚至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它的核心是“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記憶、復述、理解和概括,體現(xiàn)了一種思維上的深度和廣度。它需要學生花一番功夫,費一番周折;或是讓學生調動情感體驗,進行一番或苦或樂或悲或喜的體會;或是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思維,進行一番形象上的重塑;或是讓學生開啟理性思維,調取儲存于腦海中的各種知識進行篩選、提取、歸納、推理。有時甚至需要三種思維“齊上陣”,才能解決問題。所以“探究題”確實“有點難”。
面對這樣的探究題,我們究竟能做些什么?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和教學實際,面對“探究題”可以有如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找“語言標志”
有些探究題的題干,能夠很明顯地看到一些提示性的“語言標志”,“尋聲暗問”也許可以找到解題思路的一些“蛛絲馬跡”。
比如,現(xiàn)代文閱讀《記住回家的路》最后一題:文章最后一段說:“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因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合適自己的領域?!闭埥Y合全文,談談這句話對你的啟發(fā)。
這道探究題的“語言標志”就是轉折連詞“但”?!暗备嬖V我們前后兩點都要適當關照,但更重要的是后面的一句。根據“但”這個“語言標志”,可以把題干所給文句切分成兩層,一是要抱有開放的心態(tài),大膽去嘗試,不應閉塞與拒絕;二是拋下自己的錨,找到自己的位置,要保持自己的心靈家園。
再如,現(xiàn)代文閱讀《阿慶》中有這樣一道題:請結合阿慶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時可以代替物質生活”的觀點。
“有時”就是這道題題干中的“語言標志”?!坝袝r”表示間或不定,不經常的、偶然、偶爾的意思。這個詞告訴我們“偶爾有這樣一種情況存在,但多數(shù)情況卻并非如此”。遵循這樣的解題思路,結合阿慶這一人物形象,我們可以整理出答案的幾個層面:第一,精神生活絕大多數(shù)情況是不能代替物質生活的,因為物質第一性,人們首先得滿足最起碼的溫飽,精神生活是以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基礎的;第二,從“有時可以替代”可以推出“在物質生活的基本要求滿足之外,人們還需要精神方面的需求,精神生活給人們帶來的樂趣有時是物質生活所不能替代的”。這道題通過“有時”這個語言標志就破解了。
類似的還有《耕作的詩人》中的一題:從全文看,作者把托爾斯泰描繪成“耕作的詩人”的意圖是什么?
題干中的“語言標志”是“耕作的詩人”這樣一個偏正短語。偏正短語重在“偏”,它告訴我們托爾斯泰是“耕作的”詩人,不是“游手好閑的”詩人,不是“一味享受的”詩人,從這個思路想下去,應該表達托爾斯泰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人生態(tài)度,表達了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與認同,言外之意是,當今社會中的一些作家、作者對待創(chuàng)作是敷衍的、馬虎的,是不踏實的,是浮躁的,創(chuàng)作應該像農民一樣,要下苦力去“耕作”,只有這樣才可能有真正的收獲,間接地表達了對其他作家的批評以及對當今中國文壇的不滿。這道題的突破口就是偏正短語的“偏”這個語言標志,也就是偏正短語的修飾限制成分,把它理解透了,整道題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講“思維邏輯”
在現(xiàn)代散文中,從事物到人再到道理哲理這條思維軌跡是很多寫景狀物散文的“文脈”。對此應有所了解和掌握。如現(xiàn)代文閱讀《上善若水》有這樣一題:請?zhí)骄慷冀咛N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
從都江堰的本身來考慮,它順應自然、符合生態(tài)要求,故而能長久,是上善之作,這是從“都江堰”這個“物”的層面來說的。再由物及人,進一步指出都江堰的修造者李冰及其后任維護者,“與都江堰同輝”,可謂上善之人。最后,從前面兩層的物與人上有所感悟,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這可以說是從“理”這個層面得出的。對于一般的考生來說,前兩層意思容易分析歸納出來,后一層較為抽象,有一定難度。但如果我們從一篇文章要表達的主旨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來看,“上善若水”就不會僅限對都江堰及其修建者、維護者的贊頌,而應該“緣事尋理”,而這種“理”自然要高于文中的具體事物從而具有普遍的意義。所以,由具體的事件、人物出發(fā)再做一種“尋理”的思考,是深入理解現(xiàn)代散文主旨不可或缺的思維過程。有了這種“邏輯思維”,這種探究題似乎可以“有章可循”了。
再比如現(xiàn)代文閱讀《董師傅游湖》中最后一題:這篇小說意蘊豐富,給人以多方面的啟迪。請結合作品探究董師傅“快樂”的緣由。
這道題我們可以從“生活邏輯”入手。按生活邏輯理解,一個人快樂,無外乎物質上不愁吃,不愁穿,精神上工作開心、事業(yè)有成,助人為樂等等。只要結合原文,帶著這樣一種“生活邏輯”去思考,也許就可以得出其中“快樂”的一些緣由。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個答案:第一,物質充足。如文中所說“錢足夠用”。第二,心態(tài)平和。如“小翠對雕花窗戶不作評價,董師傅也不在意”等。第三,樂于助人。如“董師傅領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第四,有生活情趣,善于發(fā)現(xiàn)美。如“董師傅看夕陽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紹如何看塔影”。第五,工作上得心應手,有成就。如“董師傅在校園許多地方都有業(yè)績;特地向小翠介紹自己的創(chuàng)作——雕花窗戶”。有了“生活邏輯”的提示,如果“換個情境”就可以“移花接木”了。
當然,探究題的題型設置“千變萬化”,以上所述也不可能“包治百病”,但可以提供我們幾種解題思路。
(昆山震川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