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于1925年深秋寫就的詞作《沁園春·長沙》激情四溢,慷慨激昂,充滿了無盡的豪情與凌云的壯志。詞作上片重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榮枯興衰由誰主宰的問題;下片重抒情,通過回憶,形象地概括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青年的特征:以天下為己任,有肩負國家興亡、主宰民族命運的壯志豪情,同時對上片提出的“誰主沉浮”問題做了氣勢恢宏的回答。
但筆者在備課細讀文本時,總有一字不解:“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中的“悵”字作何解比較好?直覺“悵”字與全詞慷慨豪放的感情基調似有不符!為何這里不用“對”“想”“嘆”,而要用“悵”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筆者翻查了一些鑒賞作品。蘇教版教材文下注釋對句子進行了翻譯,即“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如果對應來看的話,這里把“悵”解釋為“惆悵感慨”。 而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賞析》中,將“悵寥廓”的“悵”解釋為“悵望,沉思地望著”。除此之外,臧克家主編的《毛澤東詩詞鑒賞》、公木主編的《毛澤東詩詞鑒賞》等鑒賞類書中均語焉不詳。那么,究竟“悵”是何意?在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辭源》中,“悵”解釋為“失意;惱恨”。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辭?!分小皭潯苯忉尀椤皭潱菏б?懊惱”。在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2005年第2次印刷的《新華大字典》中,“悵”解釋為“失意;傷感”,“本義指由于希望落空而產生的遺憾,引申泛指失意、不痛快”。在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中“悵”解釋為“不如意”,且“惆悵”解釋為“傷感;失意”??梢?,就目前看來,不論哪一版本的何種詞典,“悵”的意思都指向“失意”。那么,為什么毛澤東面對色彩絢麗、生機勃勃、遼闊壯觀的湘江秋景,會產生“失意”之情,而又溢于言表呢?
這里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1925年前后的毛澤東是什么樣的處境,而當時的中國又是怎樣的狀況?
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因受陳獨秀的賞識,毛澤東于1923年6月中共三大之后進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國民黨內部奪權斗爭趨于激烈,后逐步形成以蔣介石、戴季陶、胡漢民為代表的新右派。這就使國共合作的關系更加復雜了。國民黨的領導層發(fā)生變化,革命形勢也很嚴峻。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廖仲愷遇刺罹難,直接導致孫中山的主要助手胡漢民、許崇智的失勢,汪精衛(wèi)得以整合國民黨的派系,而蔣介石從此躋身權力中心。1925年9月毛澤東離開湖南到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籌備工作,詞作就寫于離開長沙前。
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看,筆者揣摩毛澤東的“悵”意也許有以下原因:
第一,悵嘆人之渺小、生之短暫。筆者認為,首先,大自然生機盎然,萬物于霜天自由發(fā)展,展示出生命的美好和絢麗,一種生命的極致狀態(tài)在這里呈現,這些,極容易觸發(fā)人對生命、人生的反思和觀照,特別是有著遠大抱負、心懷天下之人的憂時傷己之情。這是一種人類共通的情懷?!皭澚壤?,問蒼茫大地”,面對廣袤的宇宙不由會嘆息人之渺小、生之短暫,一如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何況,當時的毛澤東離妻別子,身體不好,由毛澤東年譜可知,1925年9月中旬到廣州的毛澤東因身體極度虛弱,曾住進東山醫(yī)院進行短期療養(yǎng)。面對生機蓬勃的大自然,毛澤東的內心涌上一些失意滋味,實為人之常情。
第二,哀嘆國家災難深重,民生多艱。1925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工農運動形勢高漲,革命的發(fā)展勢頭異常迅猛,各種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正風起云涌地開展著;但另一方面反動勢力為了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鎮(zhèn)壓。當時的中國外有強敵入侵(列強瓜分、日本侵略),內有軍閥割據,通貨膨脹。在自然的絢麗繽紛、寥闊宏大面前,心懷天下的毛澤東怎能沒有痛苦和傷感?
第三,憂嘆權力紛爭,革命危機。筆者認為,這是最主要的。國共合作初始階段就有不和諧因素;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日益加劇,特別是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的活動,日益猖獗。國民黨二大召開在即,形勢錯綜復雜,撲朔迷離。國共合作何去何從?共產黨如何應對目前形勢?一切都是未知數,毛澤東敏銳地覺察到亂象背后的種種危機,嘆息、焦慮、擔憂、悵恨難免。
一個“悵”字,的確有含蓄難盡之意,最是詞作關節(jié)點?!皭潯笨梢哉f是全詞構思的關節(jié)點,一個“悵”字,由景入情,抒發(fā)胸中深沉的心事?!皭潯弊忠嗍侨~情感的轉折點,詞作開篇激昂,由“悵”字轉入短時間的惆悵低沉,繼而引發(fā)沉靜回憶,尋覓答案,最后再到尋找到答案的堅定和高亢。詞作下片正是在“悵想”“慨嘆”基礎上的自我尋找和自我肯定!
高歌猛進之英雄亦會有曲折深婉之情感,這是人之常情。我想,毛澤東的“悵嘆、失意”并不會損傷他作為偉人的形象,反而更顯其偉大,當我們領悟全詞之后,我們會發(fā)現這一“悵”字是擔憂,更有關切;是失意,更有希冀;是悵嘆,更有擔當!
(鎮(zhèn)江市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