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師的課堂,宛如一道絕妙的風景,他諸多精美的課例構(gòu)成了這道風景中競秀的群峰,而他卓爾不凡的導讀藝術則是這競秀群峰的核心神韻。品味余老師的導讀藝術首先應當抓住如下兩點。
一、高明的設計師
余老師的課堂是有“魔力”的課堂,總強力地吸引著學生興致勃勃地去讀、去思、去說、去寫,氣氛熱烈,活動充分,積累豐富,美不勝收。
其實,就像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源于優(yōu)秀的劇本一樣,精彩的課堂活動來自精妙的設計,它是教師導讀藝術的精彩綻放。所以,我們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倡導精巧、豐美、得體的課堂設計,倡導教師成為高明的活動設計師。
在此方面,余老師堪稱典范。他創(chuàng)造的“板塊式教學思路”“線索式教學思路”“選點式教學思路”……無不閃爍著設計者睿智的光芒。他“盡可能‘實’地運用教材,盡可能‘活’地運用教材,盡可能‘巧’地運用教材”;他講究構(gòu)思的精致巧妙,講究內(nèi)涵的豐富雋永,講究知識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講究學習任務與學生實際的最佳結(jié)合,講究活動的美感、曲度和深度……這些,正是他課堂“魔力”的源泉。余老師曾教讀的《律詩二首》就頗為耐人尋味。
在這節(jié)課中,余老師提出了學習古詩的新設想:與詩人相遇,和詩人同行,對詩人說話。他設計了“一詩四讀”的學習方案:吟讀——譯讀——背讀——說讀?!耙髯x”,學生在吟詠中體會詩歌的情味;“譯讀”,學生以詩譯詩,清新雅致;“背讀”,學生探究兩詩的共同點,鞭辟入里地解讀詩歌,最后輕松背誦,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說讀”,學生馳騁想象,“對詩人說話”,神思飛揚,意興盎然。面對這樣的設計,學生怎能不動心,課堂又怎能不沸騰呢?
余老師的高妙設計的秘訣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如下幾點最為關鍵:1.余老師有豐厚的語言、文字、文學和文化知識的積累。這使得他在設計活動的時候,始終保持著居高臨下、信手拈來、融會貫通的良好狀態(tài)。2.余老師對語文的本質(zhì)洞若觀火。這又為他駕輕就熟處理教材,運籌帷幄策劃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點。3.余老師善于把握學生的學力實際,恰到好處地確定課堂的深度和廣度。4.余老師重視對教材的細致把玩,并在把玩的基礎上將學習內(nèi)容拆分成“語言零件”,然后進行挑選和重新整合,從中發(fā)現(xiàn)從課文整體的角度不易發(fā)現(xiàn)的精彩內(nèi)容,以啟迪教學的設計思路,形成優(yōu)秀的學習方案。
二、學生的“智囊”
余老師的課堂是活動的風景。這道風景源自教師的精妙設計,也得益于教師及時的“技術幫扶”。余老師是學生最可信賴的“智囊”,他總是在關鍵的時候捧出自己的“錦囊妙計”,引導活動步入佳境。
1.余老師重視語文學習方法的傳授。語文學習方法是語文的一項基本技能,是語文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的主體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欠缺方法,往往是活動做不起來、做不充分的主要原因之一。翻開余老師的課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習方法的傳授既是一種經(jīng)常的教學行為,又是一種獨特的課堂性格。幾乎在每一次活動開展之前,余老師都會很仔細地告訴學生必要的思路和技法,讓學生依“法”活動,有序活動。余老師教讀的《神奇的極光》中就有不少這樣的妙招。
這節(jié)課中有一個“品讀課文,篩選信息”的學習活動,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提取主句,二是組合要言。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余老師都作了清楚的講述:
“老師要告訴你們方法,這樣一篇長的課文我們要明確它講的是什么,就要提取文中的主要句子。通過提取主要句子,來知道這一篇文章、這一段寫的是什么。這就是‘提取主句法’。那么,什么是提取主句?”(大屏幕顯示:提取主句,就是提取文中的總說句、首擴句、中心句、主旨句、結(jié)論句等重要句子,以表現(xiàn)文、段中的關鍵信息)
“《蘇州園林》后面有一個練習——要求把全文的九個句子畫出來,九個句子擺在一起就是全文內(nèi)容的濃縮,全文的信息就出來了……這就叫‘組合要言’。”(大屏幕顯示:組合要言,就是著眼于摘取文、段的重要詞句,將其進行組合,加以綜合性的表達,比較詳細、完整和概括地表現(xiàn)事物的特點)
授學生以“漁”,交給學生“鑰匙”,這是教師“零距離”的“導”。
2.余老師和學生“并肩”活動。通常的觀念是,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點評者。而余老師的做法似乎比我們多走了一步——他還是學生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是學生的“合作伙伴”。在余老師的課堂上,只要有活動,就會有他的身影:《我愿意是激流》一課的教學中,余老師多次“美美地讀”;《律詩二首》一課的教學中,余老師與學生交替“以詩譯詩”; 《紙船》一課的教學中,余老師率先“詩意仿寫”……筆者認為,這種“并肩活動”至少有三點益處:一是營造了師生平等對話的學習氛圍,二是啟迪了學生的智慧,三是有生動的導向作用。
3.余老師精于“點金術”。在當前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的點評存在著兩種偏向:一種是曲解“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含義,對學生的體驗無原則地肯定或者“和稀泥”;另一種是對學生的體驗只作簡單膚淺的回應,常用的語言是“太妙了”“不太好”之類。這樣的點評既沒有真正尊重學生的體驗,又喪失了教師的主導意義。之所以說余老師精于“點金術”,是因為他能夠巧借點評辨別優(yōu)劣,開啟思維,鼓勵創(chuàng)造,賦予點評以方向、智慧和情感的內(nèi)涵。這樣,教師的點評既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也不是承上啟下的過渡,而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靈魂。下面是筆者從《小石潭記》的教學實錄中截取的余老師的一段點評(學生就自己的發(fā)現(xiàn)說一句話,余老師逐一點評):①我要給你的發(fā)言總結(jié)一句,你說的這一段應該這樣來說:它明寫魚,暗寫水;正面寫魚,側(cè)面寫水。這一段有四十來個字,沒有一個字是寫水的,但是到處都讓我們看見水,這就是技巧。②“淋漓盡致”,也就是說,這個石頭在這兒是千姿百態(tài),是天造的奇觀。③前面“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是寫外界的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是寫內(nèi)心的感受的。發(fā)現(xiàn)得好!④啊,謝謝你的演講!多精彩!激情的人?。、菸疫€覺得這是明寫水,暗寫石。你看,“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沒有水和石頭相碰,會有美妙的叮咚聲嗎?既寫了水,也寫了石喲。
4.余老師的講析“顯山露水”?!罢n標”特別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然而,不少語文教師對此存有偏頗甚至對立的理解:他們或者害怕破壞了學生的主體活動,不敢講了,不會講了;或者以為教師的“講”從此就不重要了,不必要了。這樣,語文課堂就難免失之于“膚淺”,失之于“盲目”。余老師則認為,教師的講是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地位的重要途徑之一,是“課標”理念中師生的對話與交流。他說:“教師的講析,要在關鍵之處綻放出火花,要顯山露水;知識的厚度、文化的厚度是教師講析的第一要素?!北热缭谡n堂上,每當學生的活動接近尾聲時,他總要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巧妙地進行活動升華和知識提煉,務求達到“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的雙效目標。在《神奇的極光》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有一個“熟讀課文,品析寫法”的活動。余老師就作了這樣的講析:
引傳說,說極光,析原因,很漂亮的邏輯順序。這樣一種寫法我們可以把它命名為很通俗的一種說法——“三部曲”。在中文的表達里面有很多這樣的文章都是運用這種構(gòu)思進行寫作的,先繞個彎引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同學們在初中可能學過《荔枝蜜》,對不對?先繞個彎,《荔枝蜜》從喝蜂蜜引出小蜜蜂,然后干什么呢?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散文的這種寫法,可以叫做: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言志。我們的課文也是先繞個彎:引出事物——說明事物——分析原因。還有很多例子呢(大屏幕顯示,教師解讀)……
不難看出,這樣的講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活動陡然神聚!
縱覽余映潮老師導讀的藝術,筆者深切感受到: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高效發(fā)揮主導作用的關鍵,是要正確地理解和創(chuàng)意地處理教師與活動、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的關系,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指引學生在實踐中生動地學習。
(鎮(zhèn)江新區(qū)大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