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xué)目標】
1.了解先秦散文的相關(guān)常識。
2.鞏固文言詞匯的理解及運用。
3.滲透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母語學(xué)習(xí)熱情。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
師:初三的“二?!睆?fù)習(xí)已經(jīng)進行了一段時間,還有不少同學(xué)對文言文的閱讀顯得信心不足,有些詞句總記不起來,碰到文言文閱讀,心里有點發(fā)怵,于是我就想利用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和文言文再來個親密接觸。最近看到某QQ群里有一學(xué)生自創(chuàng)了《題說》一文,頗為有趣,我們一起來看看——
(PPT出示)
世有學(xué)霸,然后有附加題。附加題常有,而學(xué)霸不常有。故雖有難題,祇辱于學(xué)渣之手,駢錯于卷面之間,不以附加稱也。
題之附加者,一題或難倒一片。做題者不知其能加分而做也。是題也,雖有附加之能,做不對,分不加,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規(guī)題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加分也。
做之不以其道,思之不能盡其腦,錯之而不能知其意,執(zhí)筆而臨之,曰:“此題差矣!”嗚呼!其真無解邪?其真不會做也。(摘自QQ群之“素質(zhì)語文”,有改動)
師:看完后,有何感想?
生1:很厲害,用文言文創(chuàng)作。
生2:能道出我們的心聲,特別是最近做數(shù)學(xué)和物理等,遇到最后的大綜合題,常常抓耳撓腮,不知所措……(生笑)
生3:我覺得這篇文章模仿了韓愈的《馬說》,就像千里馬和伯樂關(guān)系一樣,尤其是第一句,道出了附加題其實就是為了學(xué)霸而存在的,難怪我們做不出來。就像結(jié)尾說的一樣“真不會做!”(生笑)
師:是啊,文言以其精練、典雅著稱,而文言文更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追溯其起源,先秦散文對后世文學(xué)的影響非常深遠,今天我們一起來上。(生齊讀課題)
師:先秦,顧名思義,是指秦統(tǒng)一以前,也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時期,周王室衰微,各路諸侯稱霸一方,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實我們在九年級時,接觸過不少這方面的文言文章,《曹劌論戰(zhàn)》《鄒忌諷齊王納諫》《唐雎不辱使命》,它們分別出自于《左傳》《戰(zhàn)國策》,我們將其稱為歷史散文,九下學(xué)過的《公輸》《魚我所欲也》《愚公移山》《惠子相梁》分別出自于《墨子》《孟子》《列子》《莊子》,我們稱為諸子散文。先秦散文主要由這兩個部分組成。
我們先來領(lǐng)略一下動蕩春秋里的人和事,讀一讀《左傳》。(視頻播放——春秋)
師:《左傳》是一部怎樣的書呢?誰來簡單介紹一下?
生:《左傳》又叫《春秋左氏傳》,它是為了解釋孔子《春秋》一書,按照魯國年代來編寫的。
師:是的,來看一看它的在線閱讀目錄,大家發(fā)現(xiàn)什么特點?
生1:按照魯國的君王年代來編寫。
師:因此,我們說《左傳》是一部什么體史書?
生(齊):編年體。
二、讀一個故事
師:以《曹劌論戰(zhàn)》為例,我們來看《春秋》是如何記載的呢?有什么發(fā)現(xiàn)?
(PPT出示)
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
生1:很短,只有一句話,像今天的微博。(生笑)
師:《左傳》是如何解釋的?
生:(背《曹劌論戰(zhàn)》)更詳細,而且有時間、人物、故事情節(jié),尤其是戰(zhàn)爭前后的分析更詳盡。
師:“十年春,齊師伐我?!饼R國為何攻打魯國?這里面可大有文章,這得追溯到齊桓公爭位的前前后后。下面我們來說說齊國當(dāng)時的情況。
(PPT出示)
師:齊僖公死了之后,長子諸兒也就是后來的齊襄公正式繼位,他可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我們一起來看《左傳》的記載,結(jié)合注釋,看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PPT出示)
【莊公八年】 冬十二月,齊侯游于姑棼(fén),遂田于貝丘。見大豕(shǐ),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墜于車,傷足,喪屨(jù)?!姽阌趹粝拢鞆s之,而立無知。
【注釋】①齊侯:指齊襄公,名諸兒,僖公之子。②姑棼、貝丘:地名。③田,打獵。④豕:豬。⑤公子彭生:齊同姓公族。⑥屨: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種鞋。⑦無知:公孫無知,齊僖公弟夷仲年之子。齊襄公被管至父、連稱所弒后公孫無知被擁立為齊國國君,登位后不久即被殺。
生:莊公八年冬天的時候。
師:哪一個莊公?齊莊公?
生(愣了一下):魯莊公。
師:從哪得知?
生:《左傳》是按照魯國歷史來編寫的,因此都以魯國君王在位的時間來記事的。
師:很好!莊公八年和長勺之戰(zhàn)的時間關(guān)系是?
生:戰(zhàn)爭發(fā)生的兩年前。
師:對,我們由此八卦一下這場戰(zhàn)爭里的花邊新聞,請繼續(xù)翻譯。
生:齊襄公去姑棼游玩,在貝丘打獵,看到野豬,隨從說是公子彭生,襄公嚇得從車上摔下來,腳受了傷,鞋子也丟了。
師:這里有個“人”字,該如何解釋?
生:像人一樣,名詞作狀語。
師:我們學(xué)過嗎?
生:“斗折蛇行”中的“斗”“蛇”,“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等。
師:對,大家要學(xué)會將課內(nèi)所學(xué)遷移至課外,這樣才能學(xué)以致用??赐赀@段內(nèi)容,話說齊襄公從車上摔下,究竟是因為什么呢?看到野豬嚇得?(生笑)
生:不是,是因為聽到了有隨從說這只野豬是公子彭生變的。
師:為何聽到公子彭生的名字就會嚇得如此反應(yīng)呢?
生1:估計公子彭生被他殺害了。
生2:公子彭生為他做過什么見不得光的事,所以他害怕被人揭發(fā)。
生3:公子彭生知道他的天大的秘密。
師:大家都很敏銳?。〉拇_,關(guān)于公子彭生和齊襄公之間還真有隱情,大家來看看《左傳》桓公十八年的記載。
(PPT出示)
【桓公十八年】
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hōng)于車。
【注釋】①享公:齊襄公設(shè)宴招待魯桓公。②薨:指王侯死亡。
師:誰能為大家說說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事情?
生:魯桓公十八年的時候,齊襄公招待魯桓公,派公子彭生駕車送他回去,結(jié)果魯桓公死在車上。
師:桓公死亡用了“薨”字,一國之君去世為何不用“崩殂”“駕崩”?
生:因為當(dāng)時桓公不是皇帝,只是一個諸侯國的君主。
師:當(dāng)時的天下誰才是真正的主呢?
生:周王室。
師:對。史載魯桓公這年去齊國做客,結(jié)果死在齊國,這里面肯定有蹊蹺,公子彭生和魯桓公的死脫不了干系,但是一個普通的駕車人怎敢對王侯動手,致其死亡呢?
生:背后有人。
師:誰?
生:齊襄公。
師:彭生為齊襄公殺了魯桓公,為怕事情敗漏,所以彭生也只有一個下場。
生:死。
師:對。所以回到剛剛開頭的一幕,狩獵之時聽到彭生的名字,齊襄公如此反應(yīng)也就不足為奇了。中國有句俗話叫“疑心生暗鬼”,心里有鬼,才會露出馬腳。不過,襄公摔傷不是致命的一擊,導(dǎo)致其最后被殺的關(guān)鍵是齊國后來發(fā)生了叛亂,死于亂臣之手,但這次暴亂的發(fā)生也是襄公咎由自取所致。我們再來看看莊公八年的記載。
(PPT出示)
【莊公八年】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p>
【注釋】①鮑叔:鮑叔牙,齊國大夫,管仲的好朋友,輔佐公子小白登位。
師:請一位同學(xué)來為大家翻譯下這兩句話。
生:襄公為人性情無常,鮑叔牙說君王不善待百姓,很快就要發(fā)生動亂。
師:鮑叔牙是誰呢?
生:輔佐公子小白的大夫,管仲的好朋友。
師:襄公的無常其實在《左傳》中也是有據(jù)可查的,大家再來看看這段文字——
(PPT出示)
【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逼谑?,公問不至;請代,弗許;故謀作亂。
【注釋】①齊侯:指齊襄公。②連稱、管至父:齊國二大夫。③葵丘:地名,在今山東省臨淄縣東三十里。
師:襄公究竟得罪過誰?誰來為我們解說一下?
生:齊襄公派連稱和管至父到葵丘……
師:“戍”這個字別繞過,應(yīng)該怎么解釋?我們學(xué)過嗎?《石壕吏》中的“三男鄴城戍”,《陳涉世家》中“戍死者固十六七”等,回憶一下。
生:戍守,駐邊的意思。
師:連稱和管至父去戍守葵丘,之后呢?
生:瓜好的時候去的。
師:瓜好?什么是瓜好?(生笑)應(yīng)該怎么理解呢?
生1:瓜熟的時候。
生2:等到瓜熟的時候找人替換他們,但是戍守的期限到了,請求大王派人替換他們,大王不答應(yīng),所以這兩人謀劃造反。
師:造反后,混亂中齊襄公被殺死,眾人擁立了公孫無知繼位,但是公孫無知在位不到一年也被人殺死,于是在外避難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紛紛回去奪取齊國國君之位。我們都知道最后小白搶先一步回國,繼承了齊國君位。于是他要進行秋后算賬。
(PPT出示)
【莊公九年】夏,公伐齊,納子糾?;腹攒欤╦ǔ)先入。
鮑叔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管、召(shào),仇也,請受而甘心焉?!蹦藲⒆蛹m于生竇。召忽死之。管仲請囚,鮑叔受之,乃堂阜(fù)而稅(通“脫”)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xī),使相可也?!惫珡闹?。
【注釋】①鮑叔:鮑叔牙,齊國大夫,管仲的好朋友,輔佐公子小白登位。②召:召忽,齊國人,與管仲同事公子糾。③生竇:魯?shù)孛?。④堂阜:齊地名。⑤高傒:春秋時齊國正卿,用計誅除亂黨,并擁立公子小白為君。
生:鮑叔牙率軍隊到魯國說:“糾是我們的親人,請您解決他;管仲、召忽是我們的仇人,請交給我們才能讓人放心?!庇谑囚攪鴮⒐蛹m殺死。管仲束手就擒,成為階下囚,鮑叔牙將他放了,歸來告訴說:“管仲可以做宰相?!饼R桓公聽從了鮑叔的建議。
師:“歸而以告”翻譯的時候,要將主語補充出來,誰告訴誰呢?
生:鮑叔牙回來后告訴齊桓公。
師:鮑叔完成使命后,回國復(fù)命。讀到這,我們不禁要感慨,鮑叔舉賢人的胸懷,齊桓公不計前嫌的氣量,有時候歷史也很有趣,如果沒有這兩方面相得益彰,就很難有“管仲相齊”“桓公稱霸”的美談。說到管仲,《孟子二章》中有“管夷吾舉于士”中“士”的理解,很多人記不住,通過這段記錄,我們知道“士”應(yīng)該解釋為“獄官”。很多同學(xué)不理解一個能做宰相的人,為何曾經(jīng)坐過牢,這下是不是理解了來龍去脈?
生(點頭):原來如此。
師:提到管仲的大名,那可是如雷貫耳,不信我們來回顧一下。
三、說一個人物
(PPT出示)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師:是誰這么比較過?
生:諸葛亮。
師:在哪一課見過這句話的?
生:《隆中對》。
師:連諸葛亮這么個神一樣的人物都以自比管仲為榮,也從側(cè)面看出管仲的驚世之才,如果這還不夠分量,那么大圣人孔子的話就更能說明問題了。
(PPT出示)
“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薄鬃?/p>
師:誰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生:管仲微小,我們大家……
師:大家似乎感到不好理解,對于這個“微”字,其實我們應(yīng)該也見過,能想起來嗎?《岳陽樓記》中的“微斯人,吾誰與歸?”怎么說?
生1:沒有這種人,我和誰一道呢?“微”解釋為“沒有”。
生2:“左衽”是什么意思?
師: (出示圖片鏈接)“衽”是“衣襟”的意思。“左衽”指我國古代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不同于中原一帶的右衽。這句話是說沒有管仲,(我們都要)披頭散發(fā),衣襟左開,淪陷于異族人的統(tǒng)治。關(guān)于這個現(xiàn)象,還鬧過一段新聞,某一版本的歷史教材曾經(jīng)因為屈原插圖中的服飾問題犯了一個大錯,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的是一名初一女生,轟動一時(看新聞圖片)。不過,這也是高度贊揚了管仲的治國之道——尊王攘夷,意思是說尊奉周天子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叭痢边@個字在《出師表》一文中出現(xiàn)過,想得起來嗎?
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
師:你非常厲害,佩服?。ㄉΓ┕苤僮顬槲覀兪煜さ钠鋵嵾€是一個這樣的故事,看文字能迅速報出故事的名字嗎?
生:老馬識途。
師:讀《左傳》,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積累成語,例如“一鼓作氣”。下面我們來做個小練習(xí)。
(PPT出示)
1.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不救何為?《魯哀公八年》
2.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魯僖公二十二年》
3.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遏旊[公十一年》
4.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huāng)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惫唬骸傲坚t(yī)也?!焙駷橹Y而歸之?!遏敵晒辍?/p>
5.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遏斮夜哪辍?/p>
6.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遏斦压哪辍?/p>
生:唇亡齒寒、退避三舍、度德量力、病入膏肓、風(fēng)馬牛不相及……
師:最后一個有點難度?(鏈接新聞圖片:多難興邦——溫家寶總理汶川黑板題字)其實,《孟子二章》也提過相同意思的句子——
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春秋后期,秦國因商鞅變法率先進入封建社會,漸漸強大起來,最終形成了七雄爭霸的新局面,這就是戰(zhàn)國。(播放一段視頻——戰(zhàn)國)
師:從《戰(zhàn)國策》目錄看出,它與《左傳》的區(qū)別,它按照各諸侯國來編寫,因此它不是編年體,而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捌咝邸比绾巫兂伞耙恍邸保罱K誰能一統(tǒng)天下,稱霸中原呢?策略和計謀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
四、了解一個策略
師:(書法作品出示——縱橫捭闔)認識這些字嗎?分別是什么字體?
生:縱橫捭闔。小篆、隸書、楷書。
師:知道這些字體的筆畫特點嗎?篆體,字形修長,線條勻稱,粗細劃一;隸書,字形扁方,蠶頭燕尾,規(guī)矩嚴謹;楷書,工整規(guī)范,重心平穩(wěn),比例適當(dāng)。先秦也是漢隸雛形形成的重要時期?!翱v橫”即“合縱連橫”, 戰(zhàn)國時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采取了聯(lián)合對抗強秦的做法謂之“合縱”;秦國則執(zhí)行分化六國地策略,使其服從秦國,而后,個個擊破,此謂“連橫”,說白了就是一個拉攏,一個分化。
師:《戰(zhàn)國策》的編者劉向說過:“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蘇秦和張儀都師從縱橫家鼻祖鬼谷子,蘇秦就是典故“錐刺股”的那個蘇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蘇秦倡導(dǎo)合縱,張儀舉薦連橫,連橫則使秦國建立帝業(yè),合縱則使楚國建立王業(yè),他們服務(wù)的諸侯國就會被重視,離開的諸侯國家就會被輕視。我們來看看策士們?nèi)绾芜\用語言游說于諸侯之間。
(PPT出示)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dāng)也。
大王誠能聽臣之愚計,則韓、魏、齊、燕、趙、衛(wèi)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宮矣。
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chóu)也。橫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yǎng)仇而奉讎者也?!?/p>
師:三段分別從哪些方面進行游說的?能看明白嗎?
生1:第一段是在闡述楚國自身的強大,勢力了得,無須依附于秦國,替人作嫁衣。
師:這段句式是否有熟悉之感?想起了哪篇課內(nèi)文段?
生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師:排比句式,語氣強烈,鋪陳條件充分、優(yōu)厚,如排山倒海之勢,極力夸飾。
生2:第二段主要講如果楚王聽從我蘇秦的計謀,一定會使眾多美女充盈后宮。
師:“妙音”一詞在這里指“歌姬”。我們知道,君王霸業(yè)除了土地面積的擴張之外,后宮美女的數(shù)量也不容小覷,這是多么大的誘惑???能不讓有野心的男人心動嗎?(生笑)
生3:第三段重點闡述秦國絕非善類,不可以和它合作,因為它有“虎狼之心”,恃強凌弱,奉養(yǎng)它無異于奉養(yǎng)仇人。我們學(xué)過的《唐雎不辱使命》也充分說明這一點。
師:被人賣了還為他數(shù)錢?(生笑)這三方面從不同角度勸說楚王不要和秦為伍,和趙國聯(lián)手,面面俱到,分析利弊,句句在理,你說楚王能不被打動嗎?
師:另一方面來說,秦王也不是鼠輩,他肯定不會坐以待斃,瓦解各國之間的聯(lián)盟就成為他的主要工作。我們來看看張儀的表現(xiàn)。
(PPT出示)
《張儀謂秦王》
張儀謂秦王曰不如與魏以勁之魏戰(zhàn)勝復(fù)聽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勝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師:楚國攻打魏國,張儀向秦王獻計。你能給這段話劃分節(jié)奏嗎?
生:張儀謂秦王曰/不如與魏以勁之/魏 戰(zhàn)勝/復(fù)聽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勝/魏不 能守/王必取之。
師:能理解這段話的含義嗎?
生:張儀建議秦王給魏國提供幫助,如果魏國贏了,必然會報答秦國的恩情,把西河以外的土地獻給秦國;如果輸了,魏國守不住,秦王可以趁機拿下魏國。
師:結(jié)果如何呢?
(PPT出示)
王用儀言,取皮氏卒萬人,車百乘,以與魏。犀首戰(zhàn)勝威王,魏兵罷弊,恐畏秦,果獻西河之外。
【注釋】犀首:公孫衍,戰(zhàn)國時期魏國將領(lǐng)。
生:魏國打贏了楚國,但是卻非常疲倦,結(jié)果畏懼秦國,將西河之外的土地拱手相讓。
師:也就是說,無論魏國是贏是輸,對于秦國而言,都不吃虧。你們兩個國家拼命打,打到最后,必有一傷,于是我來撈點好處,是這意思吧?這讓我們想到了一個寓言故事——
生(齊):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師:沒錯,讀《戰(zhàn)國策》,我們能知道寓言故事的出處。下面我們來試試。
生:狐假虎威、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三人成虎、南轅北轍。
五、課堂小結(jié)
師:今天我們大家通過讀《左傳》和《戰(zhàn)國策》,聽了一個故事,說了一個人物,知道了一個策略,一起領(lǐng)略了先賢們的智慧和胸襟。清代史學(xué)家章學(xué)誠說:“周衰文弊,六藝道息,而諸子爭鳴。蓋至戰(zhàn)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zhàn)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zhàn)國而后世文體備?!币馑际钦f戰(zhàn)國時文章已變盡,后世的所有文體都能在戰(zhàn)國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可見先秦散文對后世文學(xué)的影響之深遠。同學(xué)們有興趣,課后可以再深入而全面地讀一讀諸如《左傳》《戰(zhàn)國策》這樣的書。 下課!
(南京市蓮花實驗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