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來自基層教學一線的教師,2014年11月,我有幸參加了在英國為期3周的教育培訓。在此次培訓中,收獲之大、感受之深,將是人生閱歷中最為靚麗的篇章。
輕輕地,帶回一縷清風
不貼標語,不喊口號,不集會,不搞大掃除……每一所學校沒有刻意地渲染文明建設(shè),卻都像高端的文明單位。雖然如此,卻不掛標榜榮譽的匾牌,低調(diào)而更顯其高端、樸實而更顯其儒雅。每一所接受參觀的學校差不多都是這樣。教師和學生習以為常的、自然而然的那種頗具紳士風度的儒雅,讓我深受感染,難以忘懷。微笑的“hello”、謙讓的“please”、自責的“sorry”……不只是簡單的禮貌用語,而是和煦的春風,溫馨著、和諧著、美麗著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那天參觀Feather stone high sixth form。拐彎時,不小心撞了一個學生,這個學生連忙“sorry,sorry”地向我道歉,讓我頗為不解。后來觀察發(fā)現(xiàn),在英國,被撞者向撞人者道歉的現(xiàn)象很普遍,想必,撞人者都會跟我一樣不好意思吧!再就是,先進門者總會為后進門者掌門,免得碰著你。諸如此類的許多細微末節(jié)特讓我感動,感動之時自愧不如……于是,就想把這一縷縷儒雅的清風帶回,從現(xiàn)在開始,從我做起,從細節(jié)做起,以“清風”育己育人。
說到育人,勵志教育歷來是我國常抓不懈的育人工作,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但是,相對于日新月異的時代發(fā)展來說,我們還得不斷地改進。
一直以來,我們的勵志教育,大都是這樣的版本,就是學校利用晨會、班會等,大講一些感人的故事、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或是蕩氣回腸的標語口號,極力對學生進行精神的洗禮。有些學生或許當時會因此感動,甚至感動得聲淚俱下。但是,3分鐘過后,猶如過眼云煙,并不能把當時的心動化為有效的行動。
借在英國學習的機會,我特意采訪了當?shù)貙W校的勵志教育,他們似乎都比較重視親身經(jīng)歷。在學校,在課堂,他們很少對學生進行勵志方面的空洞說教,他們的教室大都像實驗室,課程大多是實驗課,非常注重通過親身體驗來達到既學知識又勵志的目的。其實這樣做,在我國并不新鮮。我們的老祖先早就提倡“言傳身教”,而且我們后人又“后浪推前浪”,進一步將其解讀為“身教重于言傳”。問題是,我們的理論非常好,只是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把這一很好的教育理論落實到行動中去,倒是叫外國人這樣去做了,而且做得很認真、很執(zhí)著、很有效果,以至于我們這些有史為證的原創(chuàng)者又萬里迢迢,跑到人家門前,拜人家為師,向人家學習本來就屬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經(jīng)驗。外國朋友“sorry——sorry”地在我們面前當起了老師,這算不算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呢?
星期天,到牛津大學參觀,偶遇兩路中學生參訪團。原以為是華人,于是欣喜地上前一打聽,卻大失所望:一路是韓國的,一路是日本的。問問人家,不是寒暑假卻這樣浩浩蕩蕩地來國外搞活動是否會耽誤學業(yè)?人家說一點兒也不耽誤,倒是可以促進學習。牛津大學很大,像個大村鎮(zhèn),沒有院墻,沒有校門,有的是古典的建筑、蔥郁的樹林、寬敞的草坪和碧綠的河道……徒步走一遭,有些學生的腳板雖然磨起了泡,但是他們最終走到了牛津大學最高級別的博士樓,他們說這正是最好的勵志教育。
過去我們貧窮,窮得足不出戶;而現(xiàn)在不同了,咱們中國人不差錢了,可不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也出去走一走,勵志一番呢?在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師們一起帶領(lǐng)千余名學生徒步80里,到諸葛亮曾經(jīng)隱居發(fā)奮的古隆中去勵志,開展了諸如躬耕田里“共植智慧樹”等系列活動,這樣不也很好嗎?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睅Щ匾豢|縷清風,在無聲無息的儒雅“清風”中勵志育人,我將這樣不斷地嘗試。
楓葉與教育情懷
時值深秋,古色古香的倫敦燃燒著火紅的楓葉,楓葉展示著圣母的情懷,鮮花一般熱烈,油畫一般的厚實。
在英國的阿貝特殊教育學校(Abbey Court School)參觀,我被這里從事特教的頗具圣母情懷的一群特校人深深地感動。因為尊重,因為自卑,那天我沒有拍一張照片。
接待我們的是該校的副校長。他身材高挑,溫文爾雅,可謂英國標準的美男子。優(yōu)雅的手勢、優(yōu)雅的談吐、優(yōu)雅的笑意,特別富有親和力、感染力。雖然面相年輕,可是花白的頭發(fā)卻不年輕。我認真地聽他講話,他的每一句話都飽含深情;認真地欣賞他的每一個手勢,想象著他在特殊教育事業(yè)上的特別付出。在心底,我越來越覺得他像一位標準的紳士,更像一位標準的圣母;而他所領(lǐng)導的這所特殊教育學校,就是洋溢著至真至善至美的“巴黎圣母院”。真的,有幸遇見這樣一位特殊學校練就的特別優(yōu)秀的校長,我很激動。很想與他合影,把它當作身邊的榜樣,可又覺得自己不配。校長引領(lǐng)我們?nèi)⒂^。一間間教室,儼然就是世界上最溫暖、最幸福的鳥巢。一位位教師,正在用博大的愛心和耐心,為一個個重度殘疾兒細心地服務(wù)。Mary老師一手扶著一位腦癱兒的頭,一手拿著教具,一遍遍地教孩子們念著one、two、three……見我們進去聽課,連忙抱著孩子為我們搬凳子;聽完課,又教孩子跟我們說再見。一幕一幕無不展現(xiàn)著圣母的形象,打動著來訪者的心。校長說,到這里任教的,有些是志愿者。參觀的時候,看見一位非常漂亮的年輕女孩,她跟校長一樣,本該到繁華的倫敦去工作,卻無怨無悔地跑到這里,為殘疾兒奉獻著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她不厭其煩地教腦癱兒們識字,還不時地幫一個腦癱兒擦口水。就這樣,一位位志愿者,以其特有的愛心在這里練就成最偉大的圣母,展示著別具一格的真善美。
看看特校的情景,想想自己,真是自愧不如!特校的老師們能把殘疾兒教成健全兒,甚至創(chuàng)造出人間奇跡,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把健全兒教得更健全呢?——這關(guān)鍵要看我們有沒有圣母的情懷。
教育,拒絕埋怨
《教育應拒絕埋怨》,自己所命名的這本隨筆,就是我所帶回的教育經(jīng)典。古圣先賢孔子作為大教育家,曾經(jīng)說過兩句很經(jīng)典的話——“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其實就告誡了教育者不要埋怨受教育者的道理。這次西游英倫,聆聽湯姆、史密斯等專家的講授,所記的教育隨筆,所涉及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其實也就是對這一教育經(jīng)典的西式解讀。
邊學習邊理解,我以為: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教育存在問題,請不要埋怨。能發(fā)現(xiàn)問題,表明有一雙慧眼;學生存在問題,正需要我們?nèi)椭=逃膶嵸|(zhì)就是積極的幫助,而不是消極的埋怨。
在英國學習,參觀了好幾所學校,沒看見一起老師埋怨學生的現(xiàn)象。難道他們的學生都十全十美,所以個個只會受到老師的表揚?并非如此。要說他們的學生,差別實在太大了,單說膚色,黑白分明,一對比就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心情,黑皮膚的學生很可能就是愛埋怨的老師的重點埋怨對象??墒?,據(jù)我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無論是白皮膚還是黑皮膚,學生們在一起,相處得非常融洽,老師更沒有厚此薄彼,有意無意地表揚白皮膚而埋怨黑皮膚。我很佩服,英國的老師能夠始終微笑著,滿腔熱情地善待每一個學生,而不埋怨學生,哪怕是最差的學生?!@是我們最要學習的優(yōu)點。
教育,應該拒絕埋怨。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則是一門藝術(shù)。學生不小心打破了玻璃,教師不埋怨學生的眼睛沒長好,更不埋怨學生長大了就是個敗家子……而是幽默地一笑:“L同學,你想接受陽光的沐浴、春風的愛撫嗎?不然的話,玻璃怎么會做出這么大的犧牲呢?”我曾這樣教育過學生,沒有埋怨,倒是充滿了詩情畫意,還有些許幽默。結(jié)果,打破玻璃的學生羞紅了臉。著名哲學家泰勒說:“臉紅是美德的顏色?!奔热蝗绱耍€用得著再去埋怨學生嗎?我沒有,倒是學生自責了起來,主動賠償了玻璃,并以《玻璃的抗議》為題給我寫了檢討書。
說實話,在這方面,跟英國的優(yōu)秀教師相比,我們還有一定的差距,還得好好地學習和借鑒。
另一本教育經(jīng)典則是《不跳也能摘桃子》,內(nèi)容摘自本人的隨筆,相關(guān)內(nèi)容如下:
今天照樣是沙龍,一邊聽課一邊互動。課間,湯姆教授設(shè)計了幾道選擇題,其中有一道題是,請贊成“跳一跳摘桃子”的人站在左邊,反對的站在右邊。話音剛落,贊成者就爭先恐后,紛紛站到了左邊,而我本想站在右邊,但是一看右邊沒人,怕大家笑我是個白癡,或是譏諷我愛出風頭,甚至因此影響大家下課,就趕忙也跑到了左邊,還自嘲了一句:“就當一回蝙蝠吧!”惹得旁邊的兩位美女老師竊竊地笑。
活動因為大家言行都一致,沒有反對意見,老外也就沒怎么點評,很快就下了課?;爻痰能嚿?,領(lǐng)隊喬團長坐在我的旁邊,閑談時,我把這一想法說給了他聽。喬團長是一位見多識廣的教育大家,教育理念很新,他對我的觀點很感興趣,問我為什么。我說,現(xiàn)在的學生為了摘桃子,跳得非常辛苦,我很想為他們減負,很希望他們快樂學習、輕松學習,不跳也能摘到桃子。
其實,只要改革一下,不跳或不必苦跳的確也能摘到桃子。現(xiàn)代教育可以利用現(xiàn)代技術(shù),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只要學生能熟練運用基本原理和方法,遇到難題,完全可以上網(wǎng)去尋找答案,何必去冥思苦想,耗費大量的精力呢?若能這樣,恐怕不愛學習的學生也會因為喜歡上網(wǎng)而喜歡學習的。
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不敢發(fā)表,一味人云亦云,隨聲附和,這恐怕就是培訓中心的翻譯英籍華人王教授所說的“羊群效應”,這個毛病若不改掉,何談教育改革?只會讓外國朋友笑話。
稱自己的隨筆為經(jīng)典,雖有自夸之嫌,卻也充分表達了自信——對教育美好未來的自信,請君諒解。結(jié)業(yè)這天,多才多藝的喬團長以一首深情的詩朗誦和一首動情的戀歌,表達了一位資深教育家特別的心聲,也表達了我們大家的心聲——輕輕地告別康橋,康橋不僅僅是康橋;輕輕地帶走一片云彩,云彩不僅僅是云彩……借用出色的翻譯家王波的比喻來說,喬團長以這一獨特的方式,為這次高端培訓畫上了一個“倫敦眼”那樣圓滿的大句號。當然,句號并不意味著結(jié)束,在我看來,這個句號僅僅是個開端——一個良好的開端……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