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精讀課文、略讀課文、選讀課文三類。但有許多教師在教學時常常不分精略?,F(xiàn)象一:任其自流,教學效果差。部分教師認為略讀課文在教學考察中幾乎不占分數(shù)比重,于是全放手,學生僅根據(jù)提示語中的問題自讀自悟;甚至有的教師將略讀課文放到課余,使其成為學生的課外讀物。現(xiàn)象二:精雕細琢,教學課時緊。部分教師對教材中的詞句、謀篇、情感升華……都難以割舍。原本建議一課時的安排,自然就延用了二課時,甚至還意猶未盡。這與精讀課文的教學幾乎沒有區(qū)別,很難按時完成教學進度。因此,澄清略讀課的模糊認識,采取相對有效的教學策略至關重要。
簡化課堂結構
在一次隨堂聽課中,一位教師執(zhí)教《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她從一組有關香港的圖片入課,交流香港的相關資料;接著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品詞析句,還配上精美圖片、海洋公園的海豚海獅表演視頻。這時下課鈴響了,她匆匆忙忙亮出作業(yè):“學習作者全面深入觀察的方法,寫寫家鄉(xiāng)。”熱熱鬧鬧的一節(jié)課結束了,按程序回到辦公室交流,該教師給聽課教師說了設計意圖等,并強調(diào)這篇文章的結構、語言等如何值得挖掘,還表示下節(jié)課要引導學生積累文中的四字詞語和優(yōu)美句段,要了解文中總起句的妙用,有時間再交流一下學生上節(jié)課后的小練筆。也就是說,她執(zhí)教這篇課文至少需要兩課時。筆者想,這樣的課堂和精讀課文的教學有什么區(qū)別?這樣耗時,又如何完成教學進度?
其實,現(xiàn)行人教版語文教材在每篇略讀課文前有一段“閱讀提示”,它不僅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著重提示了該篇課文的學習方法與要求、學習的重難點等。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提示”導航,精簡課堂板塊?!断愀?,璀璨的明珠》這課有這樣一段提示:“欣賞了北國美麗的風光,讓我們再去游覽南海邊的香港。讀讀課文,說說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香港的,還可以和同學交流交流你知道的香港?!边@段導語中,提示了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讀讀——說說——交流交流”,目的是了解“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香港”,體會香港的美。教學這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4個板塊:
板塊一:結合地圖,導入課題。板塊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②同桌交流,說說課文主要從哪些方面介紹香港的。板塊三:默讀感悟,品讀體驗。①你對香港的哪一方面最感興趣呢?請找到相關段落,讀一讀、畫一畫這一段的中心句。②教師引導交流、朗讀體會:“萬國市場”“美食天堂”“旅游勝地”“燈的海洋” 這四方面。板塊四: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及課后“資料袋”。
第一、二環(huán)節(jié)是自讀階段。導入課題后,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讀中自悟,解決問題。第三環(huán)節(jié)是交流階段。教師依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自讀情況,引導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交流,發(fā)表見解。第四環(huán)節(jié)是拓展階段。筆者積極發(fā)揮“閱讀提示”的作用,設計簡約的課堂結構,為學生自主閱讀開辟了充分的時間與空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再如,《金色的魚鉤》一課的提示語清楚地交代了幾個學習任務,引導了教學主線:從初讀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入手,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接著引導學生感悟“令你感動的部分”;再交流最后一句話的理解。教師把握好了這條教學的主線,就能形成課堂教學結構:初讀了解——品讀感悟——交流升華。由此可見,教師以簡潔的板塊推進教學流程,可以讓課堂呈現(xiàn)出粗放的形態(tài),少了主線鮮明、流水無痕的結構之美,卻留給了學生充分的獨立學習的時空。
突顯教學重點
略讀課文是獨立閱讀能力的實踐機會,也是課內(nèi)外閱讀的橋梁。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一般是一課時的教學時間,因此,讀、悟、品、積累、訓練等并不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教師們要緊緊圍繞單元主題有所取舍,從而突出單元閱讀主題與訓練重點?,F(xiàn)行的人教版教材是以專題組織單元,這些文章在體裁或內(nèi)容及特色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且有著共同的學習要求與目標。比如,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單元主題是“感受童年生活的豐富多彩”。在教學最后一篇略讀課文《絕招》時,筆者先讓學生抓住提示中的問題來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后,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抓注文中最有價值的語言現(xiàn)象、領悟語言的表達上。首先,快速瀏覽,劃出三處描寫絕招的句子;接著,邊讀邊想象小柱子練絕招的過程,談談感受;最后,筆者抓住具體語言材料,引導學生從讀到寫,然后遷移到單元習作中,整合了單元訓練重點。雖然沒有“百鳥爭鳴”的課堂形態(tài),但學生的閱讀訓練得到了實在的培養(yǎng)。由此可見,在教學略讀課文時,教師要圍繞教學重點目標,找準著力點,不枝不蔓地展開教學,力求精簡盡量做到一課一得。
適度拓展延伸
首先,內(nèi)容的延伸。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略讀課文《刷子李》后,教師們可以引導學生再讀一讀馮驥才的《泥人張》《張大力》《馮五爺》,讓學生通過閱讀延伸,充分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描寫的方法。同樣,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慈母情深》《學會看病》時,教師們也可以適量引入幾篇有關父母之愛的文章,讓學生體會不一樣的親情。其次,思想的拓展。讀過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烏塔》一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分組討論:“一個外國小女孩可以獨自一人游歐洲,而對我們中國小學生來說,這卻是一件不敢想的事。烏塔和中國小學生不同在哪里?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當然,也可以引導學生“談談我們該如何鍛煉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此外,還有文體的拓展、方法的拓展等。
(作者單位:福建省沙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