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提出“每日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歲月流逝,但它依舊對當今的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和啟示。
“四問”折射教育者素質
問身體:缺乏感染力 陶行知的四問首先把身體放在第一問,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維是成就事業(yè)的最大助力。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卻存在一種“病態(tài)”的教學。課堂上教師拖著沉重的音調,邁著沉重的腳步,好似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學生們也屏住呼吸、閉緊嘴巴,氣氛就此凝固。這種狀態(tài)在思想品德復習教學中占據(jù)著一定的地位。大多數(shù)教師在復習課堂上盡自己所能讓學生回顧每個基本知識點,生怕漏掉某個細小的概念。師問生答的“炒冷飯”模式、教師準備的復習學案,在學生看來課堂復習的全部就是教師“說答案”,學生填寫完答案“地址”,將學生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學習興趣給扼殺了。
問學問:聯(lián)系單一化 第二問是學問。陶老先生認為,幫助學問的進步需要專心致志、搜集材料、深入探究、分析綜合、堅持不懈。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一切并不都能在備課中預測,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應該由課的進行狀態(tài)及教師在課堂中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如果教師只顧將自己預先準備好的內容作為任務,而不顧課堂中學生的想法,這樣的方式對學生的發(fā)展肯定是不利的。以《公民的權利》一課為例,在對材料進行深度分析運用階段,為力求讓學生了解材料中的“科技”二字,從而引出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有教師這樣設問:“同學們,下面我們再來細細看這則材料,你還能聯(lián)系我們書本的哪些內容呢?”教師對此問題預設單一性的答案,使學生回答的其他答案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問工作:呈現(xiàn)形式化 陶行知先生的第三問是關于工作。他提倡“做好為止”,不能流于形式。在如今的思想品德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迎合課堂氣氛的需要,一味地實行“假大空”措施。例如:在教授八年級思想品德《科教興國》一框內容時,展示了“神舟九號”的發(fā)射情景。材料很新穎,但在視頻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發(fā)射術語,逃逸塔分離、助推器分離、平流層和中間層、整流罩分離等詞對中學生來說既陌生又新鮮,學生們經不住發(fā)出各種驚嘆聲。教師精心采用的這個旨在強調科技重要性問題的情境,本意僅僅是用作導入新課的“工具”而已,但事實上,這些陌生的詞匯讓學生的思維出現(xiàn)混亂,學生對于教師的引導方向更是無所適從。這種遠離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情境創(chuàng)設,結果可想而知。從學生的實際認知發(fā)展水平來說,音頻動態(tài)效果極好的多媒體甚至還不如一張飛船發(fā)射的圖片配上文字說明有效。
問道德:評價苛求化 行知先生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凡事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寬容,少些斤斤計較;多些善意,少些敵意。教學中,有這樣的情況存在: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對學生產生導向作用,恰當?shù)恼Z言起積極效果,推動學生思維發(fā)展,反之,便成了學生思維的“固定劑”。思想品德課中的解答題一種回答有多種問法。例如:教師讓學生給一段文字概括一個中心,提煉一種問法,學生答后教師這樣問:“他做的對嗎?”教師的這種“求同思維”便失去了挖掘多種回答、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機會。陶行知先生曾這樣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苯處熞獝圩约旱膶W生,珍視他們的個性和獨特性,并要為之提供滋養(yǎng),讓他們茁壯成長。
教學中的“四問”藝術
設問角度 備課階段對于課堂問題的設計來說是重點工作,但這項工作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它束縛著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使得課堂變成一場彩排過的演出,毫無懸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和創(chuàng)新。所以,教師不妨將問題預設變得簡單靈活一些,也給教師和學生更多發(fā)展的大空間。以《公民的權利》一課為例,教學可以這樣進行。
教師:同學們,下面我們再來細細看這則材料,你還能聯(lián)系我們書本的哪些內容呢?
不論學生出現(xiàn)什么答案,教師都要及時順著學生的思維來引導。
學生甲:材料還體現(xiàn)了科學發(fā)展觀的內容。
學生乙:這體現(xiàn)了智力成果權的重要性。
學生丙: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
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靈活應變,順著學生們的思路臨場再設置問題。
教師:材料的什么內容體現(xiàn)了科學發(fā)展觀呢?它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材料的內容又是如何體現(xiàn)智力成果權的重要性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的呢?
提問角度 思想品德課要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更重要更實際的是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現(xiàn)實,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教材的知識點,把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一些現(xiàn)實,精心、科學地設計成問題,也一定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比如:在復習《融入民族文化》這一內容時,有很多諸如“文化的重要性”“為什么以及怎樣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等問題的答案有大段的內容,直接提問學生,也能按照新課時候的筆記回答出答案,但積極性不高。不如將問題融入材料來復習效果甚佳。教師可以展示圖文資料:展示圖片《南京青奧會吉祥物》,提問:“看到這張可愛的卡通圖片,知道它的來歷嗎?它的設計理念展示的是什么樣的思想呢?”通過提問,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接著,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復習《融入民族文化》。關于這一課內容我們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呢?”這樣以情入境的復習效果更好。
解問角度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都是圍繞問題而展開,在對問題的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能力。教會學生思考是教師引導學生解釋問題的關鍵所在。就好比捕魚之技、點金之術,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對學生探索性的引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參與變“客”為“主”?!白⒅貑栴}的難易分層,面向全體學生。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教育的資源所在……”教師要特別注重不同學生的需求,通過一堂課的教學,全班每一位學生都要有所得、有所悟,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生命活力的煥發(fā)。問答變“框架”為“探索式”。隨著中考命題改革的不斷推進,如何進行開放題教學活動及探究,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問題設計角度、方式要有開放性,教師要能對教學活動進行動態(tài)處理,充分運用“變式”,對同一知識點,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設計成問題。由于問題設計的角度新穎、方式豐富多彩,學生對問題就會饒有興趣,就會有好奇心,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激發(fā)和持續(xù)發(fā)展。例如:在復習到“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怎樣對待本民族文化”這個問題時,可以有很多種問法,可以讓學生自由提問。
學生親身探索解決問題,根據(jù)所學的知識或模仿教師傳授的某種現(xiàn)成方法來拓展自己的能力,這樣的復習課才是有效果的、優(yōu)質的。
索問角度 陶行知先生曾說:“一個不長進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興教人?!敝挥胁粩嘧非笳胬?,才能免掉落后的恐怖。課后,教師對于課堂的評價思考要給予重視,要在反思過程中找到新的突破口,這對課堂教學的效果將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為此,筆者以課后“四問”來尋求突破。一問,課前的準備有不合適的地方嗎?二問: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了嗎?三問:課堂上我投入激情了嗎,我的應變能力如何?四問:我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落實的“得”與“失”在哪里?
課前準備越充分,課堂上就越能游刃有余。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做一名好“導演”。課堂中出現(xiàn)的新的情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便采取補救措施。通過反思“四問”來求得教學的完善。
結束語
當教師心甘情愿給自己的學生做學生時,他們便能把教師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使教師永遠不落伍。從“問”出發(fā)、以“問”去探究,思想品德教學會呈現(xiàn)美好的明天。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開發(fā)區(qū)青陽港學校)